近日获赠孙平华教授新著《<世界人权宣言>研究》。这本书是孙平华教授以其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申请到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结项成果。
自1948年12月10日《世界人权宣言》发布至今,我国学者和相关媒体陆续对其进行了研究和介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和我国与各国及国际组织人权对话与合作的深入推进,学术界研究《世界人权宣言》的氛围日益浓厚。代表性研究成果有董云虎著《<世界人权宣言>:世界人权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见1998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白桂梅著《<世界人权宣言>在国际人权法上的地位和作用》(《中外法学》1998年第6期)、赵建文著《国际人权法的基石》(《法学研究》1999年第2期)、范国祥著《<世界人权宣言>纵横谈》(《人权》2002年第2期)、卢建平等人著《中国代表张彭春和<世界人权宣言>》(《人权》2003年第6期)、高莉著《试论<世界人权宣言>中诸文化人权理念的引入与自我表达》(《前沿》2010年第6期)等文。但是,以目前国内资料观之,系统、深入地专门对《世界人权宣言》著书研究,孙平华还是第一人。《世界人权宣言》正文三十条加序言不到3000汉字。而孙平华所著《<世界人权宣言>研究》总计47.4万字,是《世界人权宣言》全文字数的158倍,其用功下力之深可见一斑。这本新著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有四点。
第一,系统探讨了人权的思想基础和制度路径
本书从追溯古希腊、古罗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芝诺、西塞罗等代表性哲学家的思想开始,对中世纪和近代思想巨人托马斯•阿奎那、雨果•格劳秀斯、托马斯•霍布斯、巴鲁•斯宾诺莎、约翰•洛克、查理•路易•孟德斯鸠、伏尔泰、让雅克•卢梭、托马斯•杰斐逊、托马斯•潘恩等人的核心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简明扼要地提炼出了人权思想从萌芽到成熟的演进过程和清晰脉络。
与此同时,作者通过对英、美、法三个代表性西方国家《自由大宪章(1215)》、《独立宣言(1776)》、《人权和公民权宣言(1789)》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意义影响和三项文献之间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人权从观念到规范,从思想到制度的转化路径。
书中还专节研究了拉美国家普遍人权观和人道主义理念、前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人权理念、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及人权理念和伊斯兰国家文化传统及人权理念等非西方传统文化思想及人权理念与西方人权思想的交流影响和宣言起草制定过程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代表委员的思想交锋,指出了人权思想及人权制度化过程中不同文化的交汇、吸纳、依存与交融。
笔者以为,作者对人权思想基础的系统探寻,深入剖析了“人权”这一人类文明核心价值的深厚思想底蕴和深刻精神内涵;而对人权制度路径和实践演化的分析,则揭示了文明交流与融合的必然和人权发展的一般规律。可以说,《世界人权宣言》的发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结晶,是人权从单纯国内管辖事项发展到国际社会合法关注事项的重要标志和体现,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第二,深入挖掘了《世界人权宣言》制定过程的珍贵史料
《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制定和通过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人们一般只了解《宣言》通过及发布的时间,但对其通过背后那段艰难曲折的珍贵历史则知悉不多。孙平华以其扎实的外语水平,利用留学英国及外访的机会,挖掘了详实资料和难得史料,翻译成中文,浓缩写作成了书中长达4万多字的《世界人权宣言的诞生历程》专章。
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的巨大人权灾难。饱受战火荼毒、战乱纷扰和法西斯暴行的各国人民和同盟国领袖都在思考人类的命运和未来,联合起来保障人权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在二战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的艰难岁月里,坚强的人们已经开始梦想并设计战后和平时期享有人权和基本自由的蓝图。无论是1941年初关于四大自由的演说,还是40年代中期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和旧金山制宪会议,实现“对全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都成为了核心主题。为了实现世界长久的和平与发展,为了确保人权和基本自由,联合国宪章得以颁布,联合国为此建立,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经社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和国际法院及上述机构下设的若干二级机构等国际机构相继正式运行。为了制定一份在人权和基本自由方面“所有人民和所有国家努力实现的共同标准”,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世界人权宣言》起草委员会、经社理事会、联合国大会第三委员会召开了数百次会议,相关参与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联合国大会全体会议于1948年12月10日傍晚最终一致通过《宣言》草案。
作者在书中细致梳理了《世界人权宣言》诞生的历史背景、具体过程、各会员国对宣言草案的态度和辩论中的具体观点意见、思想交锋及投票情况和重要代表人物的贡献。这些弥足珍贵的史料,让我们看到了宣言诞生的艰辛历程,看到了各国不同的立场和利益考量,看到了先人的伟大责任感和使命感,看到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哲人达成共识的智慧与远见,看到了人类为了尊严和基本自由,为了更美好的未来团结携手同仇敌忾的决心、毅力和勇气。我想正是这么一种力量,激励鼓舞并持续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第三,进行了《世界人权宣言》的多语种、多文本比较研究
作者发挥自身精通英语和法语的专长,在书中对《世界人权宣言》四种文本(中文作准本、中文流行本、英文本、法文本)进行了逐条逐字逐句的比较研究,并根据比较研究的结果提出了《世界人权宣言》的中文建议本,为我国今后修改《世界人权宣言》原中文作准本提供了有益参考。
开展如此多语种、多文本的宏大细致的《世界人权宣言》比较研究,没有扎实的多语言基础,没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极其顽强的学术毅力是很难完成的。这一比较研究的完成,体现了作者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严谨治学态度。这一研究工作的完成将激励我国法学研究工作者尤其是人权学人对国际经典人权文献开展比较研究以极大的信心。
第四,构建了研究国际经典人权文献的新范式
《世界人权宣言》作为国际人权宪章的纲领性文献,语言文字优美,内容博大精深,研究什么,如何研究,从哪里研究,怎么入手等等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作者从引论开始,接着用七个专章分别对世界人权宣言的历史渊源、诞生历程、文本比较、实体内容、国际、区域及国家层面的落实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随后得出了全文的结论。这为学术理论界研究国际经典人权文献提供了借鉴框架,探索性地构建了研究国际经典人权文献的新范式。正如董云虎教授所言,该书的出版不仅对我国人权法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而且为开展其他国际人权法律文书的研究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概言之,该书是一本研究《世界人权宣言》集大成的专著,是我国研究《世界人权宣言》的最新成果。相信该书的面世,对人权知识的普及,人权意识的培育,人权理念的提升,人权精神的推广,人权研究水平的提高,人权制度的建设和人权事业的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3年12月将迎来《世界人权宣言》发布六十五周年。在飞逝的时光里,人权的状况已然改善但形势依然严峻。人权作为文明的标志,宪政的体现,善治的标准和人类的核心价值,在动荡不安的世界范围内依然面临种种挑战。笔者深信,有尊重与保障人权和基本自由的深切共识,有构建人类更美好未来的强烈意愿,有众多个体的共同努力和不同社会的积极探索实践,《世界人权宣言》所宣示的“所有人民和所有国家努力实现的共同标准”一定能达到。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人权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