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边员赛力克的巡边护边故事
赛力克是新疆吉木乃县萨尔乌楞村人,从小就看着父辈们日复一日地巡边护边,那份责任与荣耀便在他心中生根发芽。长大后虽曾外出闯荡,但最终还是回到这片他出生的地方,成为一名光荣的护边员,一守便是十多个春秋。
“人民卫士”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家三代接力护边
在帕米尔高原上,有一个叫红其拉甫的地方。这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氧气含量不足平原一半,风力常年在七八级以上。新疆喀什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原护边员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家三代人守卫边境,给红其拉甫边防连做向导,在生命禁区为官兵指向带路。
校门口执勤20年,每天往返路口上百遍
身穿辅警制服,手持指挥棒,徐国荣细心地观察着校园周边的交通动态。从2004年起,作为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西湖大队北山中队辅警,徐国荣就在杭州西湖小学校门口执勤点维持早晚高峰交通秩序。这个宽约26米的路口,他平均每天要往返上百遍,细心地引导家长、学生过马路,确保人身安全,指导过往车辆减速慢行,确保交通通畅。
这里是珠峰独一家
这个派出所的海拔大约4500米,常年高寒、缺氧,紫外线极强。这里的民警,平均年龄只有31岁,他们每年要巡逻120余次,每次约50公里,守护着每一寸土地。
-
碱滩村做了一篇“牛文章”
内蒙古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镇碱滩村外的草场上,绿茵茵的牧草向着远方漫去、漫去。炊烟从农舍烟囱袅袅飘出,奶茶的香气像调皮的小牛犊儿,挤出门缝,弥散在草场上。
福建柘荣:“小板凳+”宣讲贴近民心
几十张小板凳围成一圈,干部群众并肩而坐,从理论宣讲、政策解读到非遗传承,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到邻里调解——这样烟火气十足的宣讲场景,在福建柘荣早已蔚然成风。
家门口修路 脱贫户增收
作为最后一批脱贫县之一,今年以来,榕江县获得以工代赈专项资金5386万元,实施项目9个,带动务工900余人,发放劳务报酬800余万元。这些项目由各村申报,再由县发展和改革局等部门审批。除了道路等产业配套,还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全部完工预计将吸纳务工1800余人,发放劳务报酬2000余万元,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生态改善了,阿克苏的苹果更甜了
雨后的果园,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青红相间的苹果挂满枝头。这片曾经“连草都长不出来”的400亩戈壁荒滩,如今在合作社理事长杜民超口中,已成为让他引以为傲的“绿色奇迹”。
-
鄱阳湖畔“三代讲台”:接力守护乡村孩子
初秋鄱阳湖的晨光,掠过江西省都昌县周溪镇的乡村田野,洒在周溪中学的操场上。曹臻正陪学生打乒乓球,孩子们的笑声裹着湖风飘远。39岁的曹臻是周溪中学的一名老师,其童年记忆里满是校园的印记。“小时候总跟着爷爷、爸爸在学校转,每当听到学生们恭恭敬敬喊他们‘老师好’,我就觉得这份职业特别光荣。”他说。
随叫随到的健康守护者
陈桂平1977年出生,3岁那年冬天烤火时意外烧伤右手,导致截肢。后来,立志学医的他,初中一毕业就拉着父亲去邻县卫校报名。校长的一句话让他的心凉了半截:“一只手怎么给人打针?瘸了腿可以,没有手可不行!”但他没有就此放弃,四处争取学医的机会,最终进入江西南昌一所卫校。两年半在校学习结束后,他回到家乡新圩镇的卫生院实习:“我想让乡亲们知道我在学医,以后回去,他们会更信任我。”
“我要把家乡美景,绣在我的作品里”
“你别看我手是这个样子,再难的花样我都能绣出来!”重庆忠县同路残疾人关爱中心的绣架前,成天蓉正用勉强能动的大拇指和食指捏针,每下一针都得用变了形的食指关节抵住针尾,整条胳膊跟着发颤。
中国拉萨SOS儿童村的“格桑妈妈”:24年守护 用爱筑起温暖的家
中国拉萨SOS儿童村位于拉萨市堆龙德庆区,于2001年6月2日开村,是民政部与国际SOS儿童村组织合作建立的中国第九所儿童村,旨在收养社会上失去双亲又无亲友抚养的孤儿,并使他们重获母爱,得到家庭的温暖。
-
“想群众之所想,为群众办实事”
白竹村,位于湘桂边界,海拔870米,四周群山起伏,曾是自治区级贫困村。曾经,白竹村仅有一条硬化路,其余尽是雨天泥泞难行、晴天尘土漫天的泥巴路。莫日发初来时,“去村里最远的梨子坪,面包车半道陷在坑里”,对于当时的窘境,他记忆犹新,“赶圩的村民路过帮我推车。他们问我是不是从城里来,我说‘村里出来的,往后有啥难处,尽管跟我说’。”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围坐小板凳 议出幸福事
晚风徐徐,落日余晖照着村口的老槐树。在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仰化镇涧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西北角的“老槐树”议事点,一场热闹的“老槐树议事会”正在进行。
侗寨鼓楼里的村民议事会
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智团鼓楼,夜晚游客逐渐散去。“游人少了,按照既定方案,咱们集合开会。”管班(类似村民小组组长)陆辉文发出通知。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肇兴侗寨共有仁、义、礼、智、信5座鼓楼,历史悠久,既是社交娱乐的空间,也是村民议事会商的场所。
新疆七旬老党员:用百本日记记录村子半个多世纪变迁
在新疆且末县兰干村,77岁的玛依木妮汗·托乎提戴着老花镜,坐在自家葡萄架下的椅子上,翻开第101本日记本写起来。阳光透过叶片的缝隙洒在纸页上,映照着她布满皱纹却带着笑意的脸庞。这些写满时代印记的日记本,不仅是她个人的精神财富,更成为记录兰干村半个多世纪变迁的“活历史”。
-
草原上的“格桑花”:把法治阳光洒向草原牧户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的草原上,有一位司法“老兵”格外忙碌。她曾是边疆军营里英姿飒爽的女兵,如今是基层司法所里守护公平正义的“法律卫士”。她叫吉米斯,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司法所所长,一位用军人本色诠释司法为民的“最美退役军人”。从军营到草原,从军装到制服,她始终把法治阳光洒向牧民家中,把温暖关怀送到百姓身边。
“枫桥经验”的河套实践:三位司法所长的调解故事
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的河套平原上,有这样一群基层司法工作者:他们扎根乡土,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法律化解矛盾。郝孟和、乌兰、张建东三位司法所长,分别驻守于临河区、乌拉特中旗、五原县的乡镇基层,在调解纠纷、普法宣传、社区矫正的第一线,书写着新时代司法行政干警的温暖故事。
河南安阳:“法官有约”解民心结
“法官有约‘约’的不仅是时间,更是司法为民的责任与诚意;‘解’的不仅是法律条文,更是老百姓心里的疙瘩。
聚焦法治建设 筑牢平安基石
枫桥镇的家家户户都有小板凳,老民警们坐下来,和老百姓像家人一般交心。
-
中所医疗合作为所罗门群岛百姓带来福祉
“我代表全家人,发自内心地向中国医疗队表示感谢……”话未说完,所罗门群岛男子诺曼·巴西已是泪流满面,“感谢中国及时伸出援手,现在我小儿子塞缪尔的身体恢复得很好,甚至比他生病前还要强壮。”
医者仁心 跨越山海
“亲爱的中国医生,谢谢你们!”接受先心病手术后,8岁的巴基斯坦儿童安纳亚扬起稚嫩的脸庞,对来自中国的医学专家团队这样说道。
坦桑尼亚小伙菌菇棚里的中国“幸福草”
晨雾尚未散尽,在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北郊的一片土地上,一排排青绿的草丛挂着露珠,满目生机。“这不是普通的草,它叫菌草,来自中国。”29岁的乔尔·比索马俯身穿行于草丛之间,仔细观察着这些他亲手种下菌草的生长情况。
印尼减贫,学了中国哪些经验?
为帮助贫困人口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印尼政府2022年11月推出“群岛经济英雄计划”,旨在帮助受援助对象掌握一技之长,实现经济独立。截至2024年4月30日,该计划使超过2.5万人不再依赖社会援助。政府还推出人民商业信贷项目,通过发展小微型商业企业促进贫困者创业,印尼10多家银行加入该项目。截至2024年10月,项目已发放贷款近247万亿印尼盾,2025年前两个月又发放28.7万亿印尼盾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