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首页>出版物>《人权》杂志

美国人权教育的内容与特征

来源:《人权杂志》作者:海子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美国人权教育根源于其悠久的“人权立国”民主政治历史传统,通过公民教育中的社会学科教学予以实施,其常识、理论和价值观统一于美国精神。美国人权教育有较为完善的公民教育评价体系,体现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统一,把对理念、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培养和塑造放在与人权知识的传授同等重要的位置,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多部门多学科相互融合,国际组织和国内民间非政府组织在美国人权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美国人权教育的历史发展进程

  美国人权教育根源于其民主政治历史传统。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早期美国人权思想主要来自西欧。美国的开国者们包括大陆会议及后来联邦会议的许多成员,大多深受欧洲的孟德斯鸠、卢梭、洛克等社会契约论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这种政治哲学主张对于形成强调个人权利的社会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①在被马克思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人权宣言”的《独立宣言》中,美国就把平等、天赋人权、主权在民和人民革命权利等原则作为建国的柱石确立下来。建国之初,《联邦宪法》里又明确了人们所享有的各项基本人权,如宗教、言论、新闻、和平集会和请愿的自由,还保证个人的人身自由以及被控犯法时获得迅速和公开审判的个人权利等。《权利法案》是美国政治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确立了人权保障的基本制度,也成为后来美国开展人权教育的文化传统渊源。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国的人权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19世纪上半叶,欧洲各国移民大规模地涌入美国,伴随着西进运动和第一次工业革命,国家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工业化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美国公共教育提供了比较丰厚的物质基础。19世纪中期后,经济的发展促使一种新的“民主”精神在美国社会生活中诞生,而这种精神也需要公共教育、民主公民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才能得到维持与进一步发展。②“社会福音运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等发端于19世纪的美国社会改革运动强有力地推动了民主公民教育,成为人权教育萌芽的现实土壤。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高,人权开始上升至国家外交战略层面。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建国一百年的美国 “已经成熟”,只要借助道义力量和法则就能重建世界。该道义力量就是美国一直标榜的自由、民主和人权。二战后,杜鲁门提出以“保卫自由世界”为口号的外交政策,把美国的任务宣布为:为了自由、平等、人权,扶持一切反共力量,遏制苏联的发展。卡特政府更是明确提出人权外交,“作为总统,我希望并相信人权问题可能会在全世界发展成为一种未来的潮流,我希望美国能置身于这一运动的前列。”③尽管美国人权外交带有鲜明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但也不可否认,它所产生的一个副产品,即人权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导致国际人权保护与合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伴随着国际人权发展这一大背景,美国开始在国内推动人权教育。例如,20世纪60年代黑人为主的民权运动、70年代的学生运动等为争取政治、经济文化权利而开展的人权运动事件都被纳入80年代公民教育的社会课程中。在国际多边舞台上,美国政府在主要的国际人权协议上签字,包括《美洲人权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和社会权利国际公约》。这些协议的签订,为其国内人权教育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

  与美国悠久的民主历史传统相比,尽管美国学校教育中也时常注重学生人权思想的培养,但人权教育获得广泛关注并有效推行仍然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事。1985年,美国国家社会研究委员会将人权教育纳入国家关注,开始在社会教育期刊上关注人权问题,强调长期建立的人权维度,例如,大屠杀、公民维权运动和解放运动等。同年,美国大赦国际组织构建自己的人权教育者网络,并于1989年开始出版《人权教育》期刊。1992年,哥伦比亚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在“人民的人权十年组织委员会”的支持下组建人权教育者研究会。受此影响,很多美国人权教育者开始建立各种组织和机构,这些人权教育组织是贯彻学校人权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1993年,戴维•施曼出版美国的第一个人权课程——《人权教学》,这是美国学校教育开始注重人权转向的重要标志。其后,贝蒂•瑞顿所著的《人格尊严教学》和明尼苏达大学编著的人权教育丛书陆续出版。

  在全球化背景下,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成为新世纪美国教育界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而人权视角为学校教育开辟新的更为广阔的空间。2001年5月1日,《美洲人权公约》新的程序规则正式生效,作为人权教育内容的美洲区域性人权机构无疑会对美国国内人权教育产生影响。“美洲经济、社会、教育、科学和文化标准方面所包含的各种权利要通过国际合作采取措施,包括人权教育等技术措施来实现。”④目前,美国有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人权教育活动,许多州的立法会议也规定了各种层次的学校人权教育。根据对全美50州的中小学进行人权教育调查发现,目前有40州将人权列入学校评量标准中。此外,全美50州中有20多个州政府在课程标准或学习指南中对人权教育作出具体规定。

  二、美国人权教育的内容

  美国人权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权常识、人权理论和人权价值观等三个层面,它们统一于美国精神。美国人权教育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公民教育中的社会学科教学予以实施的。

  美国人权教育的中心内容是围绕法治展开的。比如,美国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课本中单独设立“权威”和“责任”两单元。其中“权威”单元重点讲解“我们如何决定是否要使用权威”与“领导者的权威范围有多宽泛”两节内容。很明显,这样设置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理解权威的行使会带来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以及要对权威者的权力加以限制。其所隐含的法治意涵是三权分立的宪政概念,权力不应集中于一个人的身上,否则会大到足以危害权利与自由。而“责任”单元的重点包括“我们如何决定是否接受一项责任”,更是与传统义务本位的法治教育有很大不同——责任是可以选择的。而让学生对责任作选择,隐含着一个重要的人权法治意涵:尊重学生为有意义的主体。也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美国人权教育在内容设置上充分尊重地域差别。美国很多州政府的教育法规对人权教育内容作出了规范要求,例如纽约州立法议会在1995年修订州教育法,主要就人权侵犯,种族灭绝,奴隶制度,纳粹大屠杀和爱尔兰大规模饥荒等作出了教学的法律规定。比较而言,佐治亚、堪萨斯、马里兰、新墨西哥、俄亥俄和佛蒙特州的人权教学内容,相对周全且深入。例如:佐治亚州在1999年的核心课程质量标准中要求学生探索并讨论全球各地的人权情况,并挖掘制定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权标准的困难所在,具体例子如分析探讨20世纪发生的纳粹大屠杀及种族灭绝等悲惨事件;佛蒙特州在1999年历史与社会科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人权教育方面,要辨别和评价当地社区、本州、全美以及世界其它地区不同时期的各种人权观念;⑤新墨西哥州在2000年的课程标准中明确制订各年级的学习成果评量标准:(1)幼儿园到小学四年级学生应该探索人权所包含的议题。如:要求学生列出人权的实际权利项目,或者是检验书本和课外读物中涉及歧视的例子。(2)五到八年级学生应该了解人权议题的复杂性。如:要求学生研究世界各国不同的人权问题,并评估现有的改善地区人权状况的建议方法,之后,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描绘未来的人权景象和列出可能的问题和答案。(3)九到十二年级学生应该评估全球人权的问题、标准、议题和冲突,以及它们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如:要求分析德国纳粹为什么发动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并要学生描述犹太人和其他族群在那场浩劫中所遭受的苦难,还要探索人类历史上其他种族屠杀的例子。⑥ 

  由于不同的年龄段对人权知识的吸收会有所侧重,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人权知识的关注也有所差异,因此,美国人权教育中设置的教育议题也是不一样的。在中小学人权教育中,主要突出历史教育、权利和义务教育、价值观教育、和平教育、道德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高等院校人权教育内容虽然很多与中小学人权教育有重合交叉,但从传播和创造知识的角度,更加突出全球教育、法治教育、人权思想与问题讨论、国际人权保障与合作等。除此之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展开的人权理论研究和教育的对象是国际、国内人权立法、执法和司法,借助这种研究和教育的展开,确立以制度维护人权的观念,推进以制度保障、救济人权的社会规划实施。

  比较而言,美国高等院校人权教育比较独立,主要通过促进大学范围内的合作项目和通过为本科生建造有活力的人权研究项目,使每个学生都能加强人权的学习和研究。美国很多大学都为学生开设一系列有关人权的课程,如联合国与国际人权保障、人权思想与问题、性别政治、环保政治等。例如,哈佛大学就专门成立人权研究委员会加强人权教育。哈佛大学每一年都会为学生出版一册人权课程导向,上面印有课程名称、讲授者及时间和地点,供学生选择;学生还可以参加人权学者研讨会和申请加入人权研究协会,研讨会为学生提供学生感兴趣的与人权研究相关的消息,人权研究协会的会员除履行协会规定的任务外,协会也会提供相应的津贴和研究支持;学校支持学生夏季在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任何地方开展研究项目;每一个对人权实践感兴趣的哈佛学院的学生都可以申请实习金,以维持在美国或国外的人权组织中工作8-10周;哈佛大学人权研究委员会还为哈佛本科生的优秀作品设置人权论文奖。

美国哈弗大学校园

  三、美国人权教育的特征

  通过对美国人权教育的历史传统和教育内容的了解,不难发现,现今美国人权教育,是在力求适应美国政治、经济和生活方式发展变化的情况下,不断变革创新的产物,它在目标、理念、评价体系、多学科融合和民间组织作用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

  首先,美国人权教育体现的是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的有机统一。美国人权教育的目标既体现教育的一般性,又浸透着《世界人权宣言》的人权精神。一般目标指的是,在相互依存的全球化背景下,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国家里,学生通过教育学习人权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教师通过教育坚持不懈地维护人权,言传身教,尊重和保障学生基本的权益。具体目标指的是,美国学校人权教育从5岁到17岁,包括学前教育、初中和高中若干阶段,每个阶段都规定明确的人权培养任务和学生所应达到的人权水平。比如学前和小学阶段主要是通过学生参与日常活动来培养人权意识;初中阶段逐渐进行人权历史和人权概念的教育;高中至大学阶段则强调学生社团活动或社区服务活动,重视人权行为的养成。

  其次,美国人权教育把对理念、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培养和塑造放在与人权知识的传授同等重要的位置。美国人权教育以“传播美国宪政文化,培养美国现代公民”为功能目标,把提升人与人之间的宽容精神,培育和谐的人际关系,塑造学生“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和价值原则,为经济、社会、民主与法治的健康发展提供公民文化素养支持。从实践目标看,人权教育的核心是传递人权知识,培育人权观念。美国人权教育以传播人权的理念为目的,构建相互尊重、相互容忍、自由平等的人权文化。通过培育“美国式”的人权文化,人权在学校内通过与周围广大社区的互动得到践行。

  再次,美国人权教育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公民教育评价体系。公民教育评价的成效依赖于完善的公民教育评价体系作保障。美国人权教育评价着眼于学生个人要求、感知能力、兴趣发展、学习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人权知识过程中有多少创造,思维的开放性如何。美国教育评价学会1994年的《项目评价标准》、1995年的《评价人员行为准则》和2002年的《学生评价标准》等评价领域和对象都涵盖着人权教育内容。这非常有利于制定人权教育的下一步发展目标。

  第四,美国人权教育注重从身边着手,是一个与人的社会化相伴随并促进社会化的过程。人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人权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普遍的人权是从小地方、在离家很近的地方开始的。⑦社区服务是美国人权教育的重要课外场所,很多美国中小学学生通过为社区服务来实践自由、民主、博爱等人权思想,培养服务意识和责任精神,在活动中获得价值体验,同时积极提高人权行动的能力。同时,美国学校尤其注重通过营造人权文化氛围,来传递人权价值观,无论是学校理念、师生关系,还是服务管理,都努力创设一种真诚关怀且互相尊重的民主文化环境。此外,美国政府也把大众传媒作为人权教育的重要工具,通过报刊书籍、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美国文明、弘扬美国精神和颂扬民族英雄。

  第五,美国人权教育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多部门多学科相互融合。美国人权教育是多领域的融合,赋予人权教育内容丰富内涵。美国人权教育除融入经济学、人类学、心理学、政治科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公民与政府等人文学科外,还融入自然学科。同时,在美国,人权教育并非独立的教育领域,而是与公民教育、道德教育、价值教育、生命教育有着共通性或关联性的教育领域。所以,美国人权教育的重要价值,如主体的普遍性、自由、平等、人性尊严、社会、环保、关怀、尊重等,通过这些教育领域进行渗透。此外,多部门多学科相互合作是美国高等院校人权教学和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例如,哈佛大学的人权研究和教学,在人权教学中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学科,而是采取多学科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质疑现实中的人权活动,探究人权运动的内在冲突和矛盾。“人权项目”和“哈佛大学人权研究委员会”经常聘请经济学、公共政策以及卫生学等领域的专家和教授共同研究那些涉及不同学科的人权问题。⑧

  最后,国际组织和国内民间非政府组织在美国人权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中小学常用的人权教育手册和教育资料很大一部分来自联合国各类机构和组织出版的人权教育教材。如: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人权的问与答》;1989年联合国日内瓦人权中心所编的《人权教学入门—中小学学生的人权实践活动》以及大赦国际组织所编的《第一步:启动人权教育手册》。⑨另外,美国很多与人权教育相关的活动都来自国内非政府组织的努力,一些非政府组织参与到把人权教育引入到课堂上的活动。而且美国非政府组织还起到非正式的监督作用,他们向政府施加压力,通过监督政府的作为或不作为以尽力履行它们的国际义务。

  (作者系北京市社科院外国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博士。)

  注释:

  ①杨建平:《论美国人权外交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51页。

  ②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07-408页。

  ③吉米•卡特:《保持信心—吉米•卡特总统回忆录》(裘克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第128页。

  ④王家福、刘海年主编,《中国人权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7—388页。

  ⑤贺颖:《美国中小学人权教育的内容及实施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年6月。

  ⑥纪舜杰:《从比较观点看台湾与美国之人权教育》,教育研究月刊,2003年6月。

  ⑦张爱宁:《论人权教育的特点》,广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⑧黎尔平:《哈佛大学的人权教育和研究》,《人权》,2005年第6期,第40页。

  ⑨“人的安全网络”组织编写:《人权教育手册》(李保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447-456页。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