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首页>出版物>《人权》杂志

“吉林大姐”闯天下——吉林省妇联协调安置十多万特困妇女就业

来源:《人权杂志》作者:范国真 剑南 桐娜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2013年3月的一天,春节后的长春火车站挤满了赴外地打工的人群,人群中一面鲜红的旗帜引人注目,旗帜上有“吉林大姐”四个金色大字,旗帜下是一支由几百名妇女组成的打工队伍,她们是由吉林省妇女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的2013年首批赴广州打工的“吉林大姐”。领队介绍说:“像这样的团队我们现在每年都要送走100多个。”这个庞大的妇女打工团队是如何形成的呢?这要从吉林省妇女就业指导中心十几年来为特困妇女的关爱和为她们就业所付出的辛劳说起。

吉林大姐进京受到北京家政服务公司的热烈欢迎

  一、开展公益培训,教会特困妇女一技之长

  伴随着中国经济向高科技发展转型,越来越多的妇女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而下岗。由于她们缺少职业技能,就业难度较大。为了帮助她们再就业,1998年吉林省妇联专门成立了妇女就业指导中心(以下简称为中心),从关注民生、维护妇女利益出发,把提升妇女职业技能,促进妇女创业、就业为目标,承担起全省特困妇女的就业指导、政策咨询、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等工作。为了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帮助她们掌握职业技能,中心积极组织专家学者按国家《家庭服务业培训大纲》要求,结合实际编写了一套19本的家政服务员培训教材。建立了由医生、律师、教授等52人组成的讲师团,常年为特困妇女免费举办家庭服务员(月嫂、育儿嫂、厨嫂、洁嫂、护嫂)和“吉林大姐”劳务输出培训班、SIYB创业女老板培训班、阳光工程培训班。中心还推出了以“妇联牵着你的手,为家为国解烦忧”为口号的“牵手家政”品牌,常年免费接待妇女求职人员,免费为她们安置就业。通过培训,改变了一批人的命运。

“吉林大姐”培训班现场

  女工薛文清1998年下岗后,一家5口靠丈夫每月400多元的工资,生活非常拮据。她想工作,但缺少技术,想做点小生意,又苦于没有资金。就在这时,中心举办的家庭服务员培训班吸引了她,她系统地学习了月嫂课程,成为中心培训出来的第一批月嫂。从那时起,她在月嫂岗位上一干就是14年,经她护理的新生儿就达到124名,工资也从最初每月五六百元涨到了现在的六千多元,使家庭生活条件得到了彻底的改善。

  但参加过培训班掌握了一技之长的妇女并不都像薛文清这样幸运,很多人靠自己的力量仍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使中心意识到,培训只是手段,就业才是目的。于是,中心领导于2005年派专人到广州、深圳进行实地考察,并与当地的人才劳务中心签订了人才劳务输出合同,为吉林省特困妇女就业开辟了一条新渠道。

吉林省妇联“百名假日厨嫂”培训

  二、组织劳务输出,帮助特困妇女寻找新的就业门路

  2006年中心根据南方劳务市场需求,组织实施了“万名‘吉林大姐’南下劳务输出”项目,吉林省副省长杨庆才到长春火车站为首批远赴深圳务工的“吉林大姐”送行。首批“吉林大姐”进入深圳后,根据中心策划推出饺子宴,展示“吉林大姐”厨艺。“吉林大姐”包了40多种馅的饺子,免费请深圳市民品尝,市民对“吉林大姐”的手艺赞不绝口,使东北饺子在深圳广为人知。
  “吉林大姐”以形象好、普通话说得好、东北菜做得好、做事勤快、为人诚实、性格豪爽以及专业化的服务技能等优势,赢得了深圳用户的青睐和赞誉,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吉林大姐”成了当地的打工明星,她们的作为吸引了媒体的目光及镜头,深圳、广州、香港等地的媒体争相跟踪报道。一时间,“吉林大姐”成了南方各大城市的香饽饽。聘用月嫂、育婴嫂、厨嫂、洁嫂、护嫂,“吉林大姐”在南方人的心目中成了首选。

  “吉林大姐”在广州、深圳走红后,劳务输出地由珠三角至长三角向京、津、沪拓展。 “吉林大姐”跨省就业打开了局面后,中心为了扩大其规模并形成品牌效应,在“吉林大姐”劳务输出工作中,强化了服务措施,实施“先培训后输出,持证输出、持证上岗”和“三不签、十不准”制度,确保品牌质量和服务质量。同时,以“吉林大姐”创办的饺子宴为品牌开展服务技能展示活动,扩大“吉林大姐”打工团队的品牌宣传。经过不懈努力,“吉林大姐”品牌以组织化、专业化赢得了市场,以规模化、批量化占领了市场,创造了无申告、无投诉、无重大事故的佳绩,成为全国家庭服务业输出批次最多、输出人员最多、人气和信誉最好的品牌。被中国就业促进会评为“全国优秀劳务品牌”,获“吉林省政府创新奖”。

  在中心的带领下,一批批“吉林大姐”远离家乡,出省就业,她们不负众望,为吉林争得了荣誉,也改变着自身的命运。

吉林省第五次妇女创业就业会上,领导为“吉林大姐”公司揭牌按动启动球

  家住松原市农村的胡玉平,是一名民办教师,也是三个孩子的母亲。1996年丈夫患肺癌去世,同年,教育改革,她被下岗,考入大学的女儿因无钱就读而离家出走。2006年,胡玉平参加了“吉林大姐”劳务输出培训班。她卖掉了房屋,转让了土地,安顿了孩子,随“吉林大姐”队伍南下上海、北京等地,靠勤劳的双手和诚实的人品,在家庭服务业站稳了脚跟,受到了用户的好评,连续4年被省妇联授予“优秀吉林大姐”荣誉称号现在她的3个孩子也都从农村搬到了城市,有了自己的事业。她自己在吉林省长春市购买了楼房,凭借多年从事家庭服务的经验,创办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家政服务公司。

  为了使更多的妇女得到就业机会,中心每年都深入基层与当地妇联联合开展“吉林大姐”培训进乡镇、进村屯、进社区等活动。2010年以来,中心利用农闲时间下乡送技能,在长春市双阳区鹿乡镇鹿乡村、齐家镇郭家村和九台市沐石河镇段家村等地,免费举办家庭服务和手工编织培训班,吃住在农家、培训在村屯,共培训贫困妇女512人,编织成品370件。培训结束后,各村的干部都表示要以培训为起点,成立玉米叶手工编织合作社,将玉米叶手工编织项目做大做强,如今出自“吉林大姐”手中的玉米叶编织工艺品已通过广交会打入国际市场。

2012年7月30日,原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黄晴宜到吉林大姐公司视察工作,与学员们亲切交谈

  三、搭建服务平台,为特困妇女就业保驾护航

  为了更好的为“吉林大姐”打工团队服务,中心首先协调了长春火车站专门为“吉林大姐”开设了绿色通道,选派专人护送“吉林大姐”。从2006年4月第一批“吉林大姐”进深圳开始,之后的每一批“吉林大姐”劳务输出,中心都派专人全程护送,与“吉林大姐”一起坐硬座,一起吃盒饭,直到送达目的地,亲自与合作方交接,以确保“吉林大姐”在劳务输出过程中的安全,使她们在他乡工作安心、舒心、放心。

  中心还在深圳、北京等地建立了“吉林大姐”维权服务站,设立了“吉林大姐”24小时维权服务电话,及时帮助她们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纠纷。每年“三·八”节,中心都开展以“‘吉林大姐’回娘家”为主题的座谈、经验交流和总结表彰活动,并成立了“吉林大姐之家”,为“吉林大姐”们组织郊游、联欢等活动。

  四、成立公司,妇女创业就业工作向市场化推进

  在促进妇女创业就业工作中,中心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精心打造妇女就业品牌,于2012年5月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了吉林大姐家庭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以企业化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直接面向社会和家庭开发服务项目,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引领全省家庭服务业的发展。公司制定了管理标准、服务标准和质量标准,做到了统一标识、统一经营、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吉林大姐”公司的影响力正在逐步辐射全省家政服务业,朝着家政服务“龙头”企业的目标迈进。目前,在全国家政市场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心的培训部每天都有人主动找上门来报名,每月都培训2至3期,每期平均百人以上。截至2013年4月,中心已开办培训班近千期,培训人数超过10万,就业率达90%以上。

吉林大姐“饺子宴”展示会

  2006年以来,吉林省各级妇联向省外输出“吉林大姐”劳务,实现跨省就业42277人,省内安置85429人,提供妇女就业岗位13万个,累计创劳务收入近10亿元。在一定程度上为缓解吉林省的就业压力,扩大妇女就业门路,促进城乡妇女充分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范国真系本刊记者)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