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首页>出版物>《人权》杂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改造服刑人员工作中的运用——以太原第一监狱特色文化监狱建设为例

来源:《人权杂志》作者:焦宁亚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在中华民族艰难而辉煌的发展历程中,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始终为国人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也是一种特殊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对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大意义和作用。

  近年来,太原第一监狱(以下简称太原一监)对服刑人员的犯罪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服刑人员之所以违法犯罪,其深层次的根源是“道德”的缺失,也可以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主要是“四缺”,即缺孝道、缺仁爱、缺诚信、缺礼仪。而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以孝为本,强调仁者爱人,强调诚实守信,强调克己复礼,蕴藏着丰厚的教育改造资源,是弥补罪犯“四缺”的一剂良方。自2008年起,太原一监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明确提出“传承三晋历史文明,建设特色文化监狱”的工作构想,用优秀传统文化引导服刑人员“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走出了一条“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特色文化监狱发展之路。

  一、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服刑人员“志于道”

  “志”下有心,为心之所向。道,《老子》中这样解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用现在的话说,道即规律,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志于道”,就是要引导服刑人员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别是学会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握做人做事的基本法则。

  一是运用“十义”引导服刑人员懂得“为人之道”。传统文化认为,人生在世,每个人都要扮演“十种角色”,即父子、君臣、夫妇、长幼(兄弟)、朋友,而扮演好每个角色都必须遵守一定的基本规则,即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义、妇从、长惠、幼顺、朋诚、友信,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拿到今天解释,可以理解为作父母要慈爱,作儿女要孝顺,作上级要仁爱,作下级要忠诚,作丈夫要有担当,作妻子要柔顺,作兄长要恩惠,作弟妹要恭敬,同道之朋要肝胆相照,同室之友要言而有信。这就是“十义”。“十义”即做人的十种道义,是“为人之道”。因此,太原一监将其作为引导服刑人员学会做人的基本准则,让他们从“十义”当中找准人生的角色与定位,站稳脚跟,步履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二是运用“九思”让服刑人员懂得“处事之道”。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君子九思”:视思明, 看要看得明确,不可以有丝毫模糊;听思聪,听要听得清楚,不能够含混;色思温,脸色要温和,不可以显得严厉难看;貌思恭,动作行为要谦虚恭敬有礼,不可骄傲、轻忽他人;言思忠,言语要忠厚诚恳,没有虚假;事思敬,做事要认真负责,不可以懈怠懒惰;疑思问,有疑惑要想办法求教,不可以得过且过;忿思难,生气时要想到使气的后果灾难,不可以意气用事;见得思义,遇见可以取得的利益时,要想想是不是合乎义理。“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是指导人们做事的重要法宝。所以,太原一监将“九思”作为指导服刑人员做事的行为准则,用正确的思想指导服刑人员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

  三是运用“五伦”引导服刑人员懂得“相处之道”。如何与人相处?是服刑人员改造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庸》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意思是父子之间应该有亲情,上下级之间应该有道义,夫妇之间应该有内外之别,长幼之间应该有尊卑次序,朋友之间应该讲究诚信,这就是传统意义上“五伦”,也是每个人必须处理好的“五种关系”。用“五伦”教育服刑人员,就是让服刑人员学会用诚挚的内心,包容的态度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明白“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弟子规》)的道理,努力做到“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朱子家训》)

  四是运用“十无益”引导服刑人员懂得“改过之道”。民族英雄林则徐50多岁时,为他的子孙写了“十无益”:不孝父母,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存心不善,风水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做事乖张,聪明无益;时运不济,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不惜元气,医药无益;淫恶肆欲,阴骘无益。“十无益”对一些常被人们看作有益的东西,分别做了界定,这既是林则徐自己的修身标准,也是他教育子孙后代的原则。太原一监将此作为引导服刑人员改过自新的重要标准,让他们对照“十无益”反省改过,让他们明白“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明白“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弟子规》),做到“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太极图说》)”。

  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服刑人员“据于德”

  据,坚守;德,得也。德,人之本,政之根,国之基。“道德不厚者,不可使民”(《战国策》);“富润屋,德润身”(《大学》);“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道行在外,德修在己。德是在承载道的一切。“据于德”就是引导服刑人员顺人伦做人、按规律办事。

  一是建设“德文化”,让服刑人员懂得“人以德为本”。“百行以德为首”(《世说新语》)。太原一监在服刑人员监舍楼建设以“厚德载物”为主题的“德文化”,以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八德”和“八德故事”为具体内容,引导服刑人员懂得“厚德载物,薄德伤物,缺德损物”。“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就是孝顺。孝是万善之源,是为人该行该守之的第一重大义务;悌,就是悌敬。孝悌也者,为人之本,道德之源,必须遵行;忠,就是尽忠。就是不变调,不走样,能竭尽其力,至公无私,言无谎虚,正大光明;信,就是信用。信乃人道上之准绳至宝,人之事业成功失败皆以信字为基础;礼,就是礼节。就是遵守礼仪,见到人要有礼貌,以礼待人;义,就是道义。追求正义,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不起盗心,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无愧;廉,就是廉洁。就是要清清白白,端端正正,心清而寡欲,意清不浑心,气清不妄为;耻,就是羞耻。就是对不合道理的事情,违背良心的事情,绝不去做。

  二是建设“善文化”,让服刑人员懂得“德以善为本”。“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善”是人类最美好的追求。为引导服刑人员“改恶向善”,太原一监在服刑人员监舍楼建设了以“上善若水”为主题的“善文化”,以“水之七善”,引导服刑人员远离邪恶之源。“七善之德”即:“居善地”,就是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地域,善于运用地利,柔和居下,低调高效,济人利物。“心善渊”,就是心地清净淡然,像深渊那样平和恬静,像大海那样胸怀宽广,容纳百川,以清虚深澈之心,培养光明的心态。“与善仁”,就是要象水那样“善利万物而不争”,以友好慈善之心爱惜万物,以对待父母孝敬真诚之心,以对待子女慈爱教导之心来接人待物。“言善信”,就是恪守信用,以诚相待,信誉第一,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正善治”,就是遵循规律,遵纪守法,明确职责,公道无私,勇于承担,善于用智慧解决实际问题。“事善能”,就是识大体,顾大局,把握整体,顾及长久,顺境中善待别人,逆境中善待自已,知错为贵,改错至圣。“动善时”,就是掌握时机,了明动静,循行导势。动则顺势推进,胸有成竹,无往不胜;静则审时度势,以静取胜,静中乾坤大;动静互生互化,把握平衡。

  三是建设“孝文化”,让服刑人员懂得“善以孝为本”。 “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孝是百善之首、人情之美、人性之基、人生之根。为弥补服刑人员孝道的缺失,太原一监以“孝”为切入点,对服刑人员开展了系统化的“孝道教育”。让服刑人员懂得了“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大孝尊亲,其次勿辱,其下能养”(《论语》);懂得了“行孝”就是听父母之命、养父母之身、暖父母之心、谏父母之过、待父母之病、葬父母之身、祭父母之魂;懂得了“孝”的细节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弟子规》);懂得“不孝有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财物,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懂得在服刑期间遵守监规即是孝,安全生产即是孝,认罪悔过即是孝,身心健康即是孝。

  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服刑人员“依于仁”

  依,不违义。仁者,人也,且为二人。“依于仁”,就是以吾之心推及他人,进而使大家同心同德。“仁爱”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孔子的《论语》中涉及“仁”字者109次,其“仁爱”思想被称之为“德侔天地,道冠古今”的万世师表。“依于仁”,就是让服刑人员懂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弟子规》),懂得“仁者五行”,做到恭、宽、信、敏、惠。

  一是做到“恭则不侮”。恭,恭敬。“恭则不侮”即恭敬地对他人,就不会遭受侮辱。就是要让服刑人员谦恭有礼,做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就是要自尊自爱,做到“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法言》);就是对他人要持平等和尊敬的态度,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就是要有抵制不道德行为发生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就是要遵守一定的规范,知道“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管子》),懂得“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

  二是做到“宽则得人”。宽:宽厚。“宽则得人”即待人宽厚,就能得到人们的拥戴。就是让服刑人员明白做人要宽容大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易经》);要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与人相处,要求同存异,相互凉解、不求全责备,明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懂得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明白人们总是喜欢和那些宽容厚道的人交朋友,即所谓“宽则得众,苛则失和”。

  三是做到“信则人任焉”。信:诚实。“信则人任焉”即为人诚实,就会得到人们的信任。就是要让服刑人员懂得,做人要讲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一诺千斤”(《史记》);做人要真实,不弄虚作假,自欺欺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做人要讲诚信,否则,就不要以此谋生,“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管子》);做事要守时,“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袁氏世范》)。

  四是做到“敏则有功”。敏:勤奋。“敏则有功”即勤勉地工作学习,就能有所建树。敏,就是勤奋、勤劳。就是要让服刑人员懂得勤奋自强,明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懂得人只有经过雕琢磨砺才能有所作为,明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懂得要勤于实践,明白“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说苑》)”;懂得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明白“天下之难,必作于易;天下之大,必作于细(《道德经》)”;懂得做事要精益求精,明白“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懂得治学求进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五是做到“惠则足以使人”。惠:慈惠。“惠则足以使人”即为人慈惠,别人就乐于为你做事。就是要让服刑人员懂得,做人要有宽广的胸怀,明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懂得感恩,明白“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懂得“惠”不是物质利益上的小恩小惠,而是给予人价值空间,明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懂得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明白做人要“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做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墨子》)。

  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服刑人员“游于艺”

  游于艺:游,自在。艺,人生所需。“游于艺”用现代语讲就是熟练掌握各种技能。孔子将礼、乐、射、御、书、数谓之“六艺”。礼:礼节,泛指德育;乐:是指音乐、诗歌、舞蹈等文艺活动;射:射箭技术,现泛指体育活动;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也包括管理与自我管理;书,顾名思义指书画艺术,它不仅是一种高雅技艺,更是一种修心养性的工具和法宝;数,即数学之数,现代已经延伸为“数理化”之数。“六艺”包含了德智体美诸方面。“游于艺”,就是要让服刑人员时刻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让服刑人员掌握就业谋生的各种本领。

  一是传承三晋历史文明,让监狱特色文化“符合道”。“华夏文明看山西”,三晋历史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原一监将“三晋历史文明”作为丰厚的教育改造资源进行了广泛传承。在教育矫正楼设立了山西文化名人荀子的《劝学》全篇木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了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尧舜禅让、稷播百谷、仓颉造字等“三晋历史传说典故”和仁者爱人、重义轻利、修身崇礼、智行千里、诚实守信、孝亲敬老的“晋商精神”;建成了长达92米,包含26个历史故事和42个历史人物的“三晋历史文化墙”,用以劝人向善、见贤思齐、修身明礼;用五台山、平遥古城、云岗石窟、乔家大院、黄河瀑布等图画对服刑人员活动室进行了装点,让服刑人员足不出户就可领略“三晋名胜”的无限风光;将荀子、王勃、关羽、晋文公、王之涣、王维、白居易、司马光等三晋历史名人的画像,悬挂在监内各个楼宇的楼道上,让那些尘封的历史文化名人“复活”于现实之中,让每个服刑人员都沉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感受到文化名人的历史脉搏、文化气息和思想精髓。

  二是以弟子规问己心,让监狱特色文化“体现法”。《弟子规》是清朝山西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处、待人接物和求学时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是中国传统家教、家规、家训、家法的集大成者。《弟子规》总叙开宗明义“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所以,太原一监将《弟子规》作为服刑人员的第一规,先后聘请《山西青年报》讲师团、《百家讲坛》主讲人钱文忠教授、山东电视台《天下父母》栏目组等社会知名人士和志愿者为罪犯讲解《弟子规》;要求每名服刑人员必须熟读《弟子规》,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罪犯必须背会《弟子规》。目前,全监90%以上的服刑人员均可熟读、熟背《弟子规》。

  三是丰富监内文化活动,让监狱特色文化“形成势”。太原一监把“学习文化经典”作为教育改造规划中的重要板块之一,开设了“传统文化教育课”,开发了“国学经典兴趣班”,设立了“国学兴趣小组”,每年举办一次“诵读经典,启迪智慧”大型诵读比赛活动;监狱成立有文艺队、篮球队、管乐队、乒乓球队,每年开展一次“文化艺术节”,每年一个主题,已连续举办了16年;监狱利用节假日和工、课余时间组织服刑人员进行队列比赛、拔河比赛、心理健康操、趣味游艺竞赛、歌咏比赛、读书月活动、书画手工艺作品展、图书展销活动、征文活动、消夏电影节、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陶冶了罪犯情操,净化了改造氛围,弘扬了改造正气。

  四是应用传统文化元素,让监狱特色文化“充满美”。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元素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太原一监在监狱文化建设中,对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广泛应用。在监内文化广场,建设了寓意“心灵复苏”的雕塑,安装了34盏“法德”宫灯;在绿地草坪中点缀和安放了15块文化石和7部仿古镂空铁书;选用《大学》的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将两栋服刑人员监舍楼分别命名为“明德楼”、“至善楼”;广泛运用优秀的传统“楹联文化”,在“教育矫正楼”张贴了“国学蕴真知将五千年箴言品来做人唯道德二字,法律濯善恶把两三教训记住修身要谨慎一生”文化楹联,在“明德楼”张贴了“弯月嗟叹往时为何缪想,暖阳劝慰今后怎个端行”拆字楹联,在“至善楼”张贴了“至此卸重压辞别旧我,从今拾初善置换新生”嵌字楹联等;选用《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正心”,将监内运动场命名为“正心运动场”;从中国的“古诗词文化”中精心挑选80多首诗词,建成了“百米古诗长廊”;将7个标准化教室分别命名为“忠、孝、仁、义、礼、智、信”教室;将“二十四孝故事”用砖雕的艺术形式悬挂在监舍走廊;多次邀请当代书画名家、著名作家进监采风,为监狱留下300多幅书画作品和60多首诗篇。这些特色文化形式,使监狱的文化特质得到彰显,文化活力得到激发,文化魅力得到提升。

  文化如水,汇聚涵养,清明澄澈,奔腾澎湃,浩瀚深邃,灵魂激扬,千变万化,乃滋乃润,善利万物而不争,为有“七善之德”。文化如山,生长积累,巍峨峥嵘,逶迤磅礴,厚重庄严,充实光辉,千姿百态,亦精亦微,能生万象而不矜,因具“九如之品”。自2008年以来,先后有27名省部级领导,20多个省份的监狱单位到太原一监参观交流。2010年9月1日,央视《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到太原一监宣讲《弟子规》,他由衷地感叹:“这里与其说是一所监狱,倒不如说是一个充满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氛围的养成所、教育所,一个培养人的地方。”2010年11月20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副书记王乐泉视察太原一监时,称赞太原一监的文化建设“文化品位很高,非常突出,非常优秀”。“特色文化监狱”已经成为太原一监一张靓丽的形象名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