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沿革
西南政法大学的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1953年,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为基础,合并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重庆财经学院的法律院(系)成立西南政法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恢复招生。1979年,开始招收法学硕士研究生,是改革开放以后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995年,更名为西南政法大学。学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众多优秀人才,至今共有21位毕业生被任命为国家大法官,其中,包括1位首席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1位一级大法官(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刘季幸);有12位毕业生被任命为国家大检察官,其中,包括1位一级大检察官(最高人民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胡泽君)。经过60多年的建设,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以法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科综合性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是全国最早开展人权教育与研究的高校之一,在人权教育与研究方面历史悠久、积淀丰厚。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黎国智教授、卢云教授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法学家,就开始了人权理论的研究及教学工作,专门为研究生开设了人权法专题课程,培养了周伟、杜万华、卓泽渊、付子堂、张永和等一批人权理论研究人才。
1991年10月,张永和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论人权保护》,这是国内最早研究人权的学位论文之一,早于第一部《人权白皮书》的发表。
同年,黎国智教授带领研究生及青年教师,系统整理马列经典著作中的人权论述,参与了当时中国社科院关于中国第一部人权白皮书的调研论证工作,于1992年出版专著《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概要》。
2000年前后,西南政法大学陆续成立了司法与人权研究中心、外国家庭法及妇女理论研究中心等7个以人权教育与研究为主要任务的学术机构。
2011年10月,根据国家人权战略和规划的需要,本着协同创新的精神,学校决定将7个研究中心优化整合为“西南政法大学人权教育与研究中心”(简称“中心”),进行实体化建设。
中心现有办公场所1070平米,专有藏书近10000册,外文图书1000余册。[page]
(二)组织机构与团队建设
中心由校长付子堂教授担任主任,张永和教授担任执行主任,下设6个研究室, 4个工作机构,现有编制18人。
中心先后制定了中心建设经费管理办法、科研人员管理办法、科研成果管理办法等14个管理办法,建立了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保障中心制度化、规范化运行。中心秉持“回归人权经典、关注人权现实”的理念,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作风务实、治学严谨的团队,建成了一个以服务国家人权战略为宗旨的人权教育与研究机构。
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罗豪才到中心指导工作
二、建设成效
中心一直坚持以实证服务人权决策、以行动推广人权理念、以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累,在人权研究、人权理念传播和人权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人权学术研究
2000年以来,共出版人权研究学术著作120余部,极大的推动了国内人权研究;并在2012年创立了“中国人权评论丛书”,现已出版8册,并有5册即将出版。
中心主办了人权研究学术期刊《中国人权评论》,现已出版三期,第四期也已交付出版社。
共发表人权研究学术论文37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00余篇,孙长永的博士论文《沉默权制度研究》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张永和教授主持的调研报告“中国大众人权观念调查报告”(收录于2013年《人权蓝皮书》),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新华社评论:“这是我国第一次发布关于大众人权观念的调查报告,也是迄今为止我国进行的最大规模的人权观念调研。”2013年10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普遍定期审议”工作组对中国进行第二轮国别人权审查,具有经社理事会咨商地位的中国人权研究会举行的边会上,中国人权代表团公布了本成果的部分数据和观点。[page]
中心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30余项,部分研究成果直接推动了相关立法的出台。
中心在人权研究方面形成了两大特色:
1.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着力研究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研究一直是西南政法大学起步较早、学术积淀深厚的研究强项。从1979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开设“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课程。1983年,首届研究生陈学明的论文“马克思早期法哲学观及其法律思想初探”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1992年,黎国智、付子堂等出版《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概要》一书;同年,付子堂在《现代法学》发表论文“列宁人权理论探析”。
2012年,付子堂教授主编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与实践》一书,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研究;
举全校之力完成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解读》一书,共组织全校各学院数十位教授参加写作,这是全国第一部全面解读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学术专著。
2.依托人权实证调研,服务国家人权战略决策。
中心一直十分重视实证研究,发挥团队优势,深入基层调研。通过实证调研,展示中国人权保障的最新进展,寻找人权保障中的问题,为国家重大人权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形成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成果,其中部分成果获中央领导批示,并直接推动了相关立法的出台。调研内容主要涉及民生领域人权问题、人权的司法保障、少数民族权利保障等方面。
(1)民生领域人权问题研究
在民生研究领域,中心先后承担了“三峡库区外迁移民稳定问题研究”、“大中型水库引发地质灾害法律问题研究”、“孤残儿童救助和权利保护问题研究”、“信访制度改革与完善”、“土地改革农民愿景调查”、“重庆市土地整治相关问题研究”、“中国大众人权观念调查”、“留守儿童基本权益保障问题研究”等系列课题。其中,2010年,中心研究员袁林教授撰写的《关于加强孤残儿童救助和权利保护的立法建议》、《关于加大孤残儿童救助财政投入的建议》两份提案提交全国政协,经国务院领导批示,由有关部委调研,国务院办公厅于2010年11月出台了《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民政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的通知》,为健全和完善孤儿救助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page]
(2)少数民族权利保障问题研究
中心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权利保障问题尤为关注,承担了“少数民族地区法制改革与权利保障”、“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法文化与当代法治建设”、“《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问题研究”、“多元一体的法律文化:彝族习惯法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先后前往新疆、西藏、云南、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调研,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少数民族地区法制改革与权利保障”课题成果为最高人民法院所采纳。
(3)人权的司法保障问题研究
在司法的人权保障研究领域,中心先后承担了“涉诉信访问题研究”、“信访制度改革与完善”、“量刑程序与量刑规范化研究”、“陪审制度改革问题研究”、“司法审判中调解问题研究”、“自然灾害引发的司法问题研究”等课题,形成了《大邑调解》、《武侯陪审》、《常县涉诉信访》等系列成果。其中,“量刑程序与量刑规范化研究”课题成果为最高人民法院采纳。
(二)人权教育与培训
1.注重人才培养,提升教育质量
学校着力课程建设,传授人权知识。从2002年开始,学校为本科生开设《人权法学》、《人权法律制度》等公选课,中心有6位专职教师常年讲授《人权法学》课程。每学年全校选修人权法课程的学生近2000人。2011年,采用双师互动授课模式的《人权法律制度》课程,被评为重庆市精品课程。
2008年以来,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有关人权问题的博士学位论文38篇,硕士学位论文496篇。
2.强化社会培训,扩大社会效应
中心先后为全国各地的公务员、中小学教师、社区工作人员等进行了大量人权培训,累计培训达8600多人次。
2007年以来,人权培训每年均在40次以上,2013年达78次。其中,2011年12月到2012年4月,中心对宜宾市南溪区600名公务员进行了人权培训;2012年,中心在河南省政法干警培训班中开设人权与法治课程,有860名政法干警接受了人权培训。此外,中心还对广东番禺区法制办、法院,云南曲靖、临沧、呈贡等地的法院、检察院,浙江舟山等地公务员、法制员、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了人权培训。
中心注重通过国际合作培养人权法师资。先后与欧洲国家、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合作,举办了“西部高校人权法师资培训班”、“国际人道法教师培训班”,有20余所院校的40余名教师参加了人权法师资讲习班。[page]
3.建立“市民学校”,探索人权教育新模式
2013年5月以来,共建立城乡社区“市民学校”17个,志愿者达3000余人。
“市民学校”举办了“法律大讲堂”、“普法进社区”等系列活动,共发放普法手册5万余份,提供法律咨询4000余人次,举办法律讲座300余场。
(三)人权理念
传播中心一向注重人权理念的传播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传播人权理念,服务人权发展事业。2001年以来,中心成员在校内外举办人权讲座达80余场。
2006年,学校在图书馆大楼前广场显著位置,建造了《世界人权宣言》文本雕塑(宽5.5米、高3.1米),已成为校园特色景观,营造了校园人权文化氛围。
2012年7月,中心发动全校师生,组建重点服务志愿者团队15支,宣讲小分队625支,深入区县专门宣讲《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
(四)社会服务与学术交流
中心服务人权立法决策。2000年至今,参与国家及地方层面有关人权的立法达300余部。2013年,受重庆市人大和市政府委托,清理了128件涉及人权的重庆市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
中心注重对外学术交流。2002年,中心执行主任张永和教授在伦敦经济学院人权研究中心做了“中国档案制度解释”专题讲座,介绍中国人权发展状况;2008年,中心主任付子堂参加了在斯洛文尼亚召开的中欧人权对话,在会上做了专题发言。2012年以来,中心人员出访16人次,国外人权研究机构及外国领事馆人员来访7次。
中心举办人权学术会议3次,协办学术人权会议4次。其中,2013年11月在重庆召开的“中国人权事业发展与中国梦”学术研讨会,就“B公约批准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进一步深化了在“B公约批准问题”上的认识。周伟教授、柳华文教授、王四新教授等人权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国新办七局黄军衔副局长到会并对会议给予高度评价。
另外,中心人员还参加国内有关人权会议11次;接待国内相关研究机构或政府部门等来访20余次。[page]
第四次全国人权研究机构工作经验交流会
三、规划与措施
(一)总体思路
中心将配合“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着眼于世界人权发展趋势和法治中国建设,遵循“理论构建、制度建设、教育培训、服务社会、协同创新”的行动方针,力争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人权教育与研究中心。
(二)主要工作
本中心将围绕“四个团队”、“五个平台”展开工作:
1.四个团队
进一步打造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研究团队、中国人权实证问题研究团队、人权教育与培训团队、人权理念传播团队,提升中心的对外竞争力。
2.“五个平台”
一种期刊:一方面,进一步提升《中国人权评论》办刊质量,争取进入CSSCI来源集刊;另一方面,提高英文摘要比重,向国外直接展示中国人权研究水平。
一套丛书:丰富“中国人权评论丛书”涉及面,在人权理论、人权实证系列基础上,增加人权译介书系,形成体系完整、内容全面的人权研究集粹。
一所网校:建立一所面向全国的人权教育网络学校,依靠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创新人权教育方式,推进人权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个数据库:在现有数据库基础上,协调国内相关机构,建设中国最权威的人权研究数据库,为人权研究提供大数据支撑。
一千个调研基地:依托学校的教学科研特色工程——“千县计划”,建立1000个覆盖全国的人权实证调研基地,构建协同创新的实践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中心拟从以下四个方面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
1.培养和引进并重,进一步提升团队创新能力。
中心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现有专职研究人员(已有18名专职研究人员)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进一步吸收校内外优势研究资源,扩大中心人权研究团队规模,提高中心研究能力。[page]
2. 加大专项建设经费投入,为中心发展创造良好条 件。
学校将在现有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在项目申报、成果奖励、人才引进等方面向中心倾斜,为中心发展提供充足的财力保障。同时,中心将充分利用450万元中央专项资金,加大校内人权研究支持力度,提升其人权研究积极性。对本校正在申报中国人权研究会2014年课题的中标项目,中心已决定将按照1:1的比例配套资助。
3.采取多种措施,建设开放型创新基地。
中心将通过组织国际性人权会议、发布人权研究课题、引进国内外师资等多种方式,更加注重与国内外人权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中心的国际影响力。2014-2016年,中心将每年出资30万元设立人权研究课题项目,面向国内外公开招标。
4.完善中心规章制度,建立科学高效的运作机制。
中心将进一步完善人权教育与人权研究的决策机制、实施机制和评价机制,保障中心管理运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西南政法大学人权教育与研究中心将一如既往地在国务院新闻办、教育部和中国人权研究会的关心和支持下,深入贯彻和落实中央关于“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精神,结合自身优势与特色,为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