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首页>出版物>《人权》杂志

复旦大学人权研究中心

来源:《人权》2014年第2期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一、复旦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概况

  
(一)定位

  复旦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简称“中心”)是复旦大学设立的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跨学科学术平台,通过整合复旦大学综合性的学科资源,对人权问题进行全方位研究,是复旦大学开展人权研究和教育的推进器和助力器。

  (二)缘起

  中心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对人权问题关注度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为了满足国家发展过程中加强对人权研究的需要,满足校内学者对人权领域中的各种问题研究以及对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际关系研究中出现的人权问题研究的需要,在已有人权研究基础上,整合复旦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资源,建立校级人权研究平台,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开展人权的研究和教育,势在必行。

  1.早在上世纪80年代,复旦大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为给中国在国际人权斗争中提供政策咨询,开始研究国际人权公约,出版了《国际人权论》、《新人权论》等著作,并提供了积极有效的咨询意见。

  2.90年代以来,复旦大学的人权研究进一步扩展到经济学、哲学、社会学、新闻学及公共卫生等学科。

  3.同时,复旦大学在人权方面的国际交流和对话也不断增多。特别是在复旦大学北欧研究中心、欧洲研究中心的协作下,复旦大学与北欧著名人权机构开展了多年的合作研究,从1999年起连续举办了5次国际人权法研讨会,极大推动了复旦大学的人权研究。

  4.为整合复旦大学各学科的人权研究力量,开拓更为广阔的人权研究领域,推动复旦大学人权研究更好更快地发展,2002年4月21日,复旦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成立。时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担任人权研究中心学术指导委员会主席,董云虎、沈国明、俞新天等专家学者受聘为中心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新闻学、经济学等学科专家受聘为研究员。自此,复旦大学的人权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page]

  (三)组织运作结构

  1.设立有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学术指导委员会,校党委书记担任学术指导委员会主席。

  2.由校内有影响力的专家和相关部门领导担任中心主任和副主任,以统筹、协调和整合校内各学科资源,组织学术研究,推进人权教育,建立国际人权交流网络,加强国际人权对话。

  3.中心日常行政管理由法学院具体实施,中心作为全校性学术平台,所有的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展开。

  二、中心工作与成就

  
复旦大学人权研究从一开始就是为国家建设发展服务的。中心主要围绕人员科学研究、政策咨询、国际合作、人权教育以及社会服务等五个方面开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具有复旦特色的发展机制。

  (一)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人权研究

  中心的设立,进一步激发人们对人权的兴趣和激情,推动复旦大学人权研究事业的发展。受聘的来自不同学科的中心研究员,在中心的平台上,在人权研究和教育领域里各显神通。人权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先后组织开展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政治外交与人权”、“国际人权法”、“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权”、“文化伦理与人权”、“教育与人权”等课题的研究,整合了学科力量,使复旦大学的人权研究具备了“团队作战”的能力。

  同时,在各学科“百花齐放”的基础上,复旦大学充分利用各不同学科或领域的研究优势,依托重点学科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和各研究所(中心)建设,推进有关人权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形成一批兼具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成果。如在政治权利研究方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新闻学院、法学院学者在克隆人及其人权、知识产权与人权、知情权、公民参与权、国际人权保护等方面有较丰富研究,不断推动复旦大学人权研究的进展;又如社会发展与改革政策学院等院系在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以及妇女儿童农民工权利方面的研究,也走在了全国前列。近年来出版的有关人权研究的著作有《克隆人:法律与社会》、《程序与公正》、《现代政治的宪法基础》、《上海市劳动关系和谐状况研究报告》、《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进城农民工文化人格的嬗变》、《法的现象与观念》、《程序的法理》、《司法公正的建构》、《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等。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带动下,各院系和研究机构的人权研究不断深入。[page]

  (二)为政府决策提供政策咨询,中心逐步开始发挥智库的功能

  中心作为校级研究平台,不仅可以整合校内研究资源,专门研究人权问题,还可以将人权嵌入到其他学科的研究课题,尤其是关于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政策咨询研究。中心十多年来坚持为国家、上海市和其他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咨询,为社会提供咨询服务,提交咨询报告数十份。

  (三)加强人权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人权对话,建立国际人权合作研究网络

  面向世界的人权研究是中心的发展方向之一。中心通过复旦大学北欧研究中心,与北欧中心的成员大学及其人权研究中心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通过研究项目、联合研讨会、教师互访、学生交流等方式在人权的研究和教学方面进行合作。在北欧中心的研究和教学项目中,人权往往是不可缺少的主题。通过比较研究,增进双方在人权的理念、制度、实现等方面相互理解。

  复旦大学还与来自美国、欧洲地区的其他人权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在人权领域与人权有关的其他学科开展更为广泛的合作。

  除此以外,复旦大学在丹麦的哥本哈根设立中国研究中心,在美国加州设立复旦—UC当代中国研究中心,这也是复旦大学在海外设立的国际化研究中国人权的国际平台。

  (四)推动复旦大学人权教育和课程建设,初步形成复旦大学的人权教育体系

  在复旦大学通识课程体系中,有向全体本科生开设的“人权与法”,“法治社会公民权利”等两门课程。在研究生课程中,有“人权法专题”、“国际人权法专题”、“Citizenship and Human Rights in the EU”,还有与外国院校合作在复旦大学开设的博士课程。

  中心积极鼓励、促进复旦大学学生学习人权知识,开展人权的实践活动,指导研究人权问题。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硕士生、博士生研究人权问题,研究人权问题的硕、博士论文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在复旦大学,学生的人权学习和实践活动有法律援助、模拟法庭乃至学生的国际人权交流活动。[page]

  复旦大学法学院学生于1996年设立了全国最早的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它与上海市妇联、上海市总工会、上海市司法局合作,为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提供法律援助。复旦大学的学生最早参加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自2003年起,比赛内容经常涉及国际人权法的问题)、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比赛(自2006年起)和国际刑法模拟审判比赛(自2012起)。2013年复旦大学学生应U21的邀请组团参加美国的Connecticut大学举办的人权暑期项目,与来自不国家的学生共同研习人权,对话人权。

  (五)开展人权培训,服务社会

  在中心积极推动下,复旦大学积极开展人权培训,传播人权知识,服务社会。复旦大学的人权培训框架体系初步形成,有校内培训,也有校外培训;有国内的培训,也有国际的培训。通过培训传播人权理念,让世界了解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状况,进一步推进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

  1999起,复旦大学与北欧的人权研究中心连续5次联合举办的workshop,既有人权问题的研讨,又有来自全国的师资的培训。同时,复旦大学与挪威科技大学、丹麦亚洲研究中心、瑞典哥德堡大学等国外机构合作,在复旦大学联合举办人权培训项目,开设培训课程。中心的专家还受邀为上海法官、检察官讲授国际人权法、司法实践中的人权保护实践等培训课程。此外,复旦大学与上海红十字委员会合作在复旦大学举办上海大学生的国际人道法培训和国际人道法辩论赛(此辩论赛已经有北京和南京的大学参加。)

  服务社会还包括为社会弱势群体维权提供帮助。复旦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与上海市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合作创建了女职工维权热线,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妇女权益保护热线之一,该热线从1999年至今已持续了10余年,为几千名妇女提供有关就业权利保护的在线咨询服务。[page]

  (六)复旦大学特色的人权研究发展机制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复旦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在协同研究、国际合作、人权教育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机制已经初步形成。

  协同研究机制是指复旦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整合或协调学校不同学科的资源,与校内外各类研究中心进行合作,在一个更开阔的视野下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权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的安排。

  国际合作机制是指通过建立稳定的人权研究国际合作网络,与国际人权研究机构、外国专家学者合作,既研究国际人权、他国人权,也研究中国人权的过程。

  人权教育机制是指按照复旦大学课程体系内已经形成的课程体系进行的课堂教育和学生开展人权研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模式。

  社会服务机制是指多样化的人权培训模式和社会服务模式。

  三、申报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的优势

  
复旦大学办好“国家人权教育和培训基地”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国家人权教育和培训基地”与中心发展目标一致;

  (二)中心已经初步形成人权研究以及人权教育和培训的机制;

  (三)中心已经形成了一支专业背景宽广、结构合理的人权研究队伍,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为人权教育和培训基地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中心在人权教育和培训方面已经积累一些经验;

  (五)中心已经初步建立人权国际交流和教育培训的网络;

  (六)复旦大学领导高度重视中心包括人权教育和培训的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四、复旦大学“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建设规划

  
(一)管理模式

  基地实行学术和教育培训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基地主任拟由复旦大学主管文科的副校长林尚立教授担任。具体行政管理事务由法学院负责。

  (二)依托中心研究平台,进一步加强人权学术研究。

  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特色的人权理论与人权法律制度建设的研究;

  2.国际人权法、国际人权标准及其中国实施的研究;

  3.中国人权保障与救济机制的研究;

  4.人权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生态文明相互关系以及相关公共政策的研究。[page]

  (三)人权教育和培训发展规划

  在总结过去的人权教育和培训的经验基础上,以基地为中心,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完善人权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和人权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针对不同培训对象的高质教育培训产品,传播正确的人权理念,普及人权知识,培养依法享有人权、依法保护人权的文化。让人权的教育和培训走出复旦校园,走向上海,走向“长三角”地区,走向国际。

  1.进一步加强复旦大学人权教育的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加强学校所有学生的人权教育。

  2.进一步完善人权短期学习和培训项目,打造人权培训课程产品,为社会各类人士设置个性化的人权教育和培训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3.加强复旦学生法律援助机构指导,设立人权法律诊所,培养学生人权法律适用、人权救济等法律实务能力。

  4.坚持服务社会的理念和宗旨,扩大以人权服务社会的范围,使更多的人获得人权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使更多的人理性享有人权,使更多的人的人权能够得到合法的保护。

  5.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复旦的各种资源,将中国人权的教育与培训推向国际。

  6.建立网络教育平台,适时推出人权网络课程。

  (四)保障措施

  1.校领导挂帅,法学院实体落实。

  2.与各学科和各学术研究机构建立更紧密的合作机制。

  3.进一步加强国际学术网络建设。

  4.更加主动地组织人权研究和教学的梯队建设。

  (五)梯队建设

  1.目标:专职研究人员、兼职研究人员和其他研究力量共同发展,人员专业结构合理、年龄梯度合理。

  2.措施:引进和培养人才。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