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首页>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动态

为人权概念“脱敏”——记西南政法大学人权教育与研究中心

2014-11-26 19:54:54来源:人民日报作者:蒋云龙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11月20日,迈过有些悠长的台阶,记者来到西南政法大学人权教育与研究中心。在中心大厅,指着悬挂人权宣言的墙面,中心执行主任张永和有些激动地说,“我们应该为人权概念正名。”

  “人权,不是一个坏词儿,其实它就是对人的尊严的保障,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有些人提到这个词就‘过敏’。这是因为我们一些人对人权的概念有误解。”张永和说,“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在推进人权事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中国在国际上的人权地位日益提升也说明了这一点。”

  要化解外界对中国人权的误解,理应让他们了解中国人权事业取得的成就。这正是人权教育与研究中心的职责之一。为人权事业“代言”,中心团队在基层民主建设、司法、涉法涉诉信访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度调研,真实还原了中国人权事业的面貌。

  为国“代言”,还得走出去。中心信息部主任朱颖副教授向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前不久,我到美国做学术交流。美国学者对中国人权状况太不了解了,有人甚至会问,你们做人权研究会不会受到来自政府的压力。我当时就告诉他,怎么会呢?我们就是政府的研究团队,我们的研究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朱颖有些感慨,“通过研究和交流,能有更多的机会让我国人权事业的成就为国外所知。”

  作为人权教育与研究中心,教育是中心团队的“重头戏”。

  多年来,中心培养了大批人权研究的专门人才,形成了专业的研究队伍。目前,人权课程也成为西南政法大学全校的通识课。

  在校外,中心也经常到各个单位开设培训班。张永和说,“行政机关,尤其是基层干部,都应该接受一下人权教育的培训。比如,在留守儿童和老人等弱势群体的问题上,应该如何保障他们的权益?要保护好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中小学校长等也应该对人权保障有一定的了解。”

  不过,在各地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阻碍,更是让人感触到为人权“脱敏”的必要性。

  “在很多单位,开设培训班可以,但是不能提‘人权’两个字;签订一些横向课题协议,对方也要求最好不要加盖中心的章。”张永和有些无奈,“这样的反应都太过敏了。”

  “人权,该回归到人的本身,就是保障人的尊严。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中心周尚君教授说,目前在国内,社会大众在这样的意识方面极其缺乏。

  他举例说,有的居民就不愿意自己的社区接受社区服刑人员,服刑人员也要求在社区内对自己的情况保密,害怕受到居民的歧视。“这都是咱们的人权观念不健康所造成的。”

  人权的科研和教育,需要一点一点推进。目前,中心的《中国人权评论》杂志已出版了4辑,英文版样刊也即将推出,《中国人权评论丛书》也已出版了14本。

  据介绍,中心还将建设1000个人权状况的观测点,并建设一个完善的国内人权状况数据库系统,为人权研究提供支持。与此同时,学校也正在建设人权教育网,数据库和网校都将对外开放,可以向全社会进行人权观念的科普和教育。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