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学术主任李彼得教授接受中国人权网专访。中国人权网记者焦飞 摄
由跨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和荷兰人权研究院承办的“第五届跨文化人权国际研讨会”,于2016年12月2日在南开大学举行。来自13个国家的60多位人权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李彼得教授在会议发言中指出,中西方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西方的相互理解,从而引起了一系列质疑和批评。
中国人权网:中国一直致力于发展人权事业,但其努力和成就一再被西方社会忽视,也受到一些不必要的质疑。在此次交流中,您指出这是中西方文化差异所致。请根据您的研究谈一下对目前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观点和看法。
李彼得:我的跨文化经验基础是商务谈判,这次我也是将商务方法应用到人权研究上面。我觉得它们还是有很多共性的,例如它们的对象都是人。现有的人权概念,很明显是西方的,有好多“个人”的东西,这和北欧及其他西方文化国家的“个人主义”文化有关,所以其他文化背景的地区并不能直接应用。我说的话可能比较绝对,我不知道究竟能不能实现全世界通用的人权。中国的人权发展是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中国文化是集体主义文化,人群的世界观会影响个人的世界观,有时你对你所属人群的义务比你个人的自由更重要,所以集体主义文化的人会牺牲一部分个人利益来实现人群的利益,这与西方的“个人主义”就已经差别很大了,所以如果以西方的人权标准来衡量中国人权发展,必然会引发争论。但这是不对的,我觉得人权可以看作是一种程序,不要看作是一个死的东西,人权的概念应该在已有的西方文化基础上,注入其他文化的血液,所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应该以适应当地文化的角度去看待人权。
中国人权网:您认为在世界范围内并不能实现统一的人权,那我们接下来将如何开展人权工作,促进东西方的人权交流?
李彼得:我们开展了一系列人权研讨会,包括这次的跨文化人权研讨会,就是要把非西方的一些人权文化都融合进来,丰富人权概念,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去互相理解。国际社会要和谐,第一步就是互相理解,不能因为别人的和自己的不一样就否认别人;然后,第二步就是了解为什么别人看法和我的看法不一样。我提供的那个跨文化商务谈判发展模式正是帮助理解背景,理解为什么对方和我不一样。差别不会消失,这就是文化差异。既然是差异,那就没有对错之分,所以不同的国家之间也没有必要指责。不要让西方去适应东方,抑或东方适应西方,因为每个地区有自己的文化;有分歧也不要互相批评,可以交流讨论,提出建议。我们都会用更适合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互相之间没有必要批评。我对你不对,这样的态度就有问题,会引起国际冲突。如果发生国际冲突,又将会侵犯更多人的人权,这与维护人权的出发点又背道而驰了。世界在变,在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西方力量对世界的影响明显减少,西方国家正处在一个适应期,相信通过交流,假以时间,国际人权事业定能发展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