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首页>《说人权》>报道

专访张爱宁:发展成果只能在适宜的环境中才能得到充分享有

2016-12-05 15:25:42来源:中国人权网作者:耿祎菲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中国外交学院教授张爱宁接受本网采访(中国人权网 贾璞玉摄)

   中国人权网12月5日讯(记者耿祎菲) 12月4日-5日,“纪念《发展权利宣言》通过30周年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外交学院张爱宁教授接受中国人权网采访,就“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发展权的享有与人类福祉之间的关系”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张爱宁认为,发展是前提。在人类的衣食住行等基本要求没有解决以前,孤立地奢谈环境权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人类在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酸雨成灾、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沙化加速、淡水资源枯竭、海洋生态危机、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大规模生态破坏、危险废物对水、土壤、空气的污染……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经济发展成果的享有与环境状态不可分割,一个被污染的、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环境是与令人满意的生活条件和个性发展相矛盾的,并且,环境越糟,人类受到的损害就越大。 
 
  当下中国,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带来的环境损害,促使人们对发展模式进行深刻反思。中国共产党在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将其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的发展观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以此为指导思想,现在,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一次换代升级、转变增长模式,走向良性发展的难得机遇,“低碳”、“绿色”、“环保”、“再循环”这些曾经时髦的字眼,正在变成寻常百姓的关注点和生活态度。
 
  张爱宁认为,环境问题不是单纯的某个国家,某个区域的问题,它是一个全球合作的问题。其一,空气是流动的,水是流动的,所以发达国家不能片面地说都是发展中国家造成的污染,要求发展中国家采取限制发展的模式,这是不负责任的一种言论。其二,我们之所以现在面临着这么严峻的环境压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过去发达国家最初的经济发展透支了我们现在污染的空间,所以可持续发展应该关注一个责任的问题。因为要考虑环境的成本,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成本更高,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有义务帮助解决。
 
  现在人类已经意识到发展不是无极限的,无止境的,它一定要有一个和环境最终的制约、平衡。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是很科学的。但现在只有一个大的原则不行,具体要重点关注哪些领域,哪些要特别引起高度重视的,这也是各个国家需要考虑的。举个例子,比如在国际贸易问题上,现在全球化实际上就是贸易自由,贸易自由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福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也是受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是全球化的结果增加了流通,也增加了污染的可能性。全球化的结果把一些高污染、高危的东西从环境标准高的国家流到环境标准低的国家,有的时候造成这个损害是更可怕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发达国家一定要负起责任,发展中国家一定不能对眼前的利益鼠目寸光。
 
  张爱宁认为,环境和发展是全球、全社会所有人都要面临的一个问题,从理念上,我们到底要追求物质到什么样的程度, 另外,怎么样物质满足的同时,能有一个安全、健康的适合我们幸福生活的环境,这个平衡是一定要把握的,我们不仅要对我们这代人负责,还要对后代人负责,要给子孙后代留出足够的生活空间,至少让他们能过上不比我们差的生活,这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