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首页>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动态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维护宪法权威,树立人权意识

——记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宪法与人权宣传周”系列活动

2018-01-23 10:24:56来源: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网站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维护宪法权威,树立人权意识 ——记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宪法与人权宣传周”系列活动

  2017年,举世瞩目的十九大隆重召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向高度重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到2035年,我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这其中,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扮演着无可替代的核心角色。

  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设立国家宪法日以来,“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逐渐根植于全社会的土壤之中,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推进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凸显宪法的崇高地位。为了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培育宪法信仰、普及人权教育,2015年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将每年12月4日至10日设为“宪法与人权宣传周”,依托自身雄厚的师资力量,丰富的学术资源,精干的志愿者团队开展形式多样的宪法和人权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2017年迎来了国家的第四个宪法日。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今年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宪法与人权宣传周”系列活动,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维护宪法权威,树立人权意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活动形式为着力点,共开展了14场规模不一的主题活动,包括宪法宣誓仪式、宪法专题讲座、普法讲座、专题展览、主题研讨会、人权专题论坛、中学普法等多种形式,延及多种场合,覆盖多个年龄段、多种职业的不同受众。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形式,培育公民的宪法信仰,让宪法和人权的精神和理念走出校园,传向社会,真正在人们心中落地生根。

  明宪笃行,凝聚宪法共识

  徒法不足以自行,徒法不足以扬善。宪法权威的树立、宪法信仰的根植必须依托于笃志践行的日日夜夜、砥砺行动的点点滴滴。

  (一)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12·4国家宪法日主题宣传活动

  2017年12月2日9时30分,由北京市法治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司法局、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援助中心共同主办的“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维护宪法权威——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12·4国家宪法日主题宣传活动”在中国人民大学学生活动中心东厅成功举办。北京市法治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市司法局副局长孙超美,北京市司法局法制宣传处处长王超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阎芳,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团委书记肖晶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团委副书记黄昊出席了本次活动,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同学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援助中心的志愿者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

  在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背景下,按照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的要求,举办本次宪法日主题宣传活动,旨在进一步深度启发学生对于宪法的重视与热爱,实现宪法日主题活动“以点带面、全校参与”的热烈氛围,提高广大学子对宪法日的高度认知与重视,提升参与热情,引领学生凝聚宪法共识,培育道德品格,彰显人文情怀。

  北京市法宣办主任、市司法局副局长孙超美为活动致开幕词,孙副局长充分肯定了长期以来人大在法律教育、法律实践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和突出贡献,指出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宪法宣誓活动有着特殊的意义,提出希望今后人大能与市法宣办加强合作,在进一步推动校园法治教育的同时,为全社会营造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作出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阎芳进行致辞。阎芳老师指出,人大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陕北公学的基因始终延续在学校的教育传统和师生血脉中,人大学子始终承担着对国家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感,人大法学院也在其67年的历史中为新中国的法治建设培养了众多人才,作出了巨大贡献,按照十九大和党中央的精神,在未来,人大法学院会在宪法教育、普及和宣传上进一步努力。

  接下来,全场观众共同回顾了人大法学院在宪法的普及、宣传、教育上的诸多成果。耿高新、全海圣、陈伟、刘陈、傅子淳、刘世华、陈悦七名同学分别带来了宪法主题演讲和诗歌朗诵。

  随后,活动进入了宪法宣誓环节,现场观众全体起立,奏唱国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团委书记肖晶作为领誓人,在国旗和国徽下手扶宪法典,带领全场完成了庄严的宣誓。



  通过宪法宣传活动,真正实现了带动同学们将宪法知识、宪法思维、宪法意识内化于心,将对宪法的尊崇、对宪法的敬畏、对宪法的遵守外化于行,也进一步彰显宪法的崇高地位。

  (二)国际残疾人日与残疾人法律中心十周年活动展
 
  2017年12月3日上午10时, 法学院“宪法与人权周”的重要活动之一“国际残疾人日与残疾人法律中心十周年活动展”在明德法学楼二层大厅展出,展览在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主任黎建飞教授的致辞中开幕。

  今年是第26个“国际残疾人日”,黎建飞教授以“人的主题”、“人的共存”、“人的目的”、“人的传承”四个层次对活动意义进行了阐述。本次展览从“国际残疾人日”的设立、主旨和历年主题开展,展现了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在国际残疾人日开展的各项活动,重点展示了中心过去十年在残疾人法国际交流、国内研讨、立法调研、融合共享、助残共建、学术成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和成绩。本次展览充分彰显了人文关怀与法治精神,激励听众将人类共存的关爱理念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构建一个互相关爱,人人享有尊严的和谐社会。

  (三)彭真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专题图片展

  2017年12月4日上午10时,“彭真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图片展”开幕式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举办。本次展览由彭真民主法制思想研究与教育基金、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中国宪法学研究会、中国民法学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联合举办。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有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第十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景宇,原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张春生,彭真民主法制思想研究与教育基金副理事长傅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王轶,彭真基金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李惠,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馆长杨士彪,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朱力宇、周珂、王欣新以及法学院的部分教师。本次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朱力宇主持。

  开幕式首先由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致辞,他介绍了本次图片展的重要意义,赞扬了彭真同志对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作出的卓越贡献,同时表示中国人民大学也要利用学科和人才优势,积极为中国法治奉献力量。杨景宇主任委员从自己与彭真同志一起工作的经历出发,分享了参与立法工作的亲身感受和彭真同志在主持制定宪法、法律中所作出的深刻思考与科学论断,指出本次展览对梳理中国法制建设历程和研究彭真同志民主法制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傅洋律师作为彭真同志的亲属,表示这次图片展通过老一辈共产党员的革命历程,展示彭真同志为中国法制付出的心血与贡献,能充分宣传党的十九大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杨士彪馆长说,本次图片展是了解彭真同志历史性贡献的宝贵平台,可以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王轶院长作为著名的民法学者,回顾了学习彭真同志民主法制思想的亲身体会,并介绍了彭真同志与人民大学法学院老一辈宪法学家和民法学家结下的深厚情谊,突出了彭真同志在中国民事立法中的卓越成绩。









  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学子,要继承彭真同志等老一辈立法工作者身上的法治精神,自觉践行法治理念,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的十九大引领了依法治国的新时代,法学院的同学们不仅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治思维,还要增强“四个意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自觉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依法治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明宪励学,培育宪法思维

  知之后行,知行合一。只有在认真学习宪法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全面理解宪法的基本原理,准确把握宪法的核心要义,深刻领会宪法的价值内涵,成为法治中国的合格公民。

  (一)“建构强国时代的国家法学”专题讲座

  2017年11月6日18时30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王旭教授应邀担任“明法学术月·律动”开幕活动主讲人,以“建构强国时代的国家法学”为题,面向法学院学生作专题讲座。讲座围绕“新时代国家法学建设”这一核心,分别自“新时代重拾国家法学的必要性”、“国家法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体系”、“中德两国国家法学衰亡之分析与启示”三方面展开论述。王旭教授善于旁征博引,妙趣横生的讲述博得满堂掌声;其中所提出的宏大视角及深刻思考亦令在座同学深受启发。

  在讲座的最后,王旭教授和同学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使得现场同学对宪法、国家法学、公共领域、社会关系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对新时代的国家法学有了完整而清晰的概念。王旭教授精准的引用、独到的见解、诙谐幽默的讲述方式都给在座的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点燃了同学们对于宪法的学术热情。

  (二)“阅读宪法文本的方法和解释技术”专题讲座

  2017年12月4日晚18时30分,由人民大学法学院团委主办,法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 “宪法与人权宣传周”系列活动之“习法有道”讲座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602报告厅成功举行。此次讲座主题是“阅读宪法文本的方法和解释技术”,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韩大元教授主讲,张翔教授作为与谈嘉宾,张腾龙博士生担任主持人。讲座吸引了百余名观众到场聆听,其中除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本、硕、博学生外,还有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其他各大高校的师生。

  韩大元教授和与谈嘉宾张翔老师围绕如何阅读和解释宪法文本的主题生动幽默地演绎本次讲座,宣扬尊重宪法文本、援法而言的宪法精神,令在座的师生受益匪浅。



  韩大元教授提到,阅读宪法文本时必须用心与“来电”。张翔教授认为,在阅读宪法时,应当体会到整个国家昂扬向上的感觉,期待国家在宪法的引领下走向更好的方向。在交流环节,韩大元教授与张翔教授耐心而又风趣地解答了观众的提问,在充满宪法精神人文情怀的氛围中进一步启迪了同学有关宪法的思考。

  (三)“宪法与公民生活”普法讲座

  2017年12月7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宪法与人权宣传周系列活动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联合举办的专题讲座——宪法与公民生活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成达厅成功举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张翔教授应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邀请,为现场听众带来了一堂生动精彩的宪法公开课。来自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二年级全体学生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援助中心的志愿者参加了本次活动。

  张翔教授围绕“宪法与公民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展开讲座,介绍了宪法对于公民的重要意义,并代表人大法学院向首师大附中同学赠送宪法文本。通过这次普法活动,首师大附中的同学不仅对宪法的基本理念的两大核心——限制国家和保障人权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对宪法和自己的生活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宪法教育是法治教育的基础和重点,建设法治国家,宪法的宣传和教育更是举足轻重,不仅要针对高校学生展开宪法宣传的系列活动,更要把握住学生在中学阶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培养公民意识、国家意识、坚定宪法信仰、弘扬宪法精神。这也是人大法学院开展本次活动的职责所在、意义所在。

  明宪思辨,传承法治信仰

  为了锻炼学生的宪法思维与实践能力,学院发动学生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活动。青年学子是宪法信仰的传承者与开拓者,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学子,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学子。人大法学学子的风采与才能在履行宪法使命的过程中得以展现,他们的成就与荣耀在履行宪法使命的过程中得以彰显。

  (一)“宪法长廊”校内普法宣教活动

  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当天中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同学在学生活动中心门前开展了主题为“宪法与人权”的校园普法活动,旨在向公众宣传宪法精神和我国的人权保护成果,增强公民法治意识。

  活动以有奖问答的形式开展,吸引了包括人大师生、国际友人、教职工家属等众多人员积极踊跃参与答题,现场氛围十分热烈。在活跃的氛围中,青协志愿者们也抓住时机向大家讲解有关宪法和残障人士权益的相关知识,受到了现场参与者的一致好评,真正有效实现了让宪法知识与人权意识走出书本,走进生活,以充满活力的方式,真正亲近每一个人的生活。

  (二)“LGBT”群体的权利工作坊——婚姻、家庭与近距离生活领域的保护——同性婚姻的宪法学思考

  2017年12月4日中午11时30分,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主办的宪法与人权宣传周系列活动之《“LGB, T”群体的权利工作坊”之<婚姻、家庭与近距离生活领域的保护——同性婚姻的宪法学思考>讲座在明德法学楼725会议室成功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的2016级硕士研究生钱坤同学担任主讲,来自法学院的众多本科、硕士和博士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在本次报告中,钱坤同学主要从四个部分展开阐释:宪法上婚姻概念的规范分析,婚姻、家庭与近距离生活领域,近距离生活领域与人格尊严,同性恋者权利保护的路径选择。讲座指出,在明确宪法的价值立场后,于可能的宪法解释中亦应充分考虑民意,让专业判断参与公众对话,寻求大众理解,方能使宪法价值得以妥适的实现。在讲座的提问讨论环节,现场听众与钱坤同学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此议题的宪法学层面的理解,激发了大家的思考。

  (三)“明宪立德”宪法日网络知识问答活动

  同一天,“明宪立德”宪法日网络知识问答活动也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生会的公众号上如火如荼地开展。

  先哲言道:“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而宪法作为统领一切法律的总纲,更是镇国重器。而宪法的精神,也不仅仅是纸面上的民主和自由,更是公民心中不可侵犯的尊严和对于权利和义务的信仰。宪法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等待每一个人去熟悉它,拥抱它。同学们在学习宪法的过程中,自发设计了一系列宪法相关的题目,内容涵盖中国宪法的前世今生、历史脉络、中国宪法的基本知识、宪法文本的内涵等,并积极发动大家参与答题,以多方互动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引领同学将宪法意识隽刻在心。而通过生发于学生群体之间的一系列形式活泼的宪法宣传活动,更能使宪法日成为宪法的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鼓舞每一个人在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路上继续前行。

  (四)“心法相连”农民工普法教育系列活动

  2017年11月30日、12月8日,宪法宣讲团系列活动之“心法相连”农民工普法教育系列活动成功在求是楼0224教室、如论三楼会议室举办。本系列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援助中心承办,共面向450名明德物业职工、100名中国人民大学北区食堂职工、130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职工进行普法,群体覆盖面极为广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普法活动开始前,法律援助中心志愿者进行了充分的调研,认真征求了农民工的意见,精准结合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展开活动。普法活动采取专题讲座与情景模拟相结合的形式,结合实际案例生动阐述法律条文,力求让法律知识的传播更加贴合听众生活,真正实现深入人心。活动现场气氛热烈、互动频繁,场场座无虚席。此外,志愿者根据讲座内容协助编写多本普法手册,协助参与者对法律知识展开进一步学习。

  普法活动对于职工群体和在校志愿者学生而言,都是宝贵的学习机会。职工们纷纷表示,普法活动拉近了法律与他们的距离,表现出很高的学习法律的热情。志愿者同学则表示,通过普法实践,使自己的学习更加着眼于当下的实际情况,更加深刻地领悟法治精神,在未来将更加坚定地践行人大学子“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崇高追求。

  明宪悟道,树立人权意识

  人权被尊重和保障与否是衡量宪法被遵守与否的重要指标,人权意识被树立与否是判断宪法被信仰与否的核心参考。作为崇尚法治、拥有人文情怀的人大法律人,根据宪法的指引,树立人权意识,怀揣着中国梦,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前行。

  (一)“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及其新发展”研讨会

  2017年12月9日上午,“宪法与人权宣传周”系列活动之“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及其新发展”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205会议室成功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权研究会、复旦大学等机构的人权学者与专家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由朱力宇教授主持,韩大元教授进行会议开幕致辞,并介绍了此次会议的举办背景。韩大元教授指出,今年是人大建校80周年,人大法学院67年来的历史使命之一就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这当然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历程。学者们应该要看到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发展的历史过程、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精髓以及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在当代的历史使命及其价值和功能。

  与会专家学者结合十九大精神与最新形势,对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进行了热烈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在对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世界人权宣言》通过七十周年的展望中,研讨会顺利结束。

  (二)“人权法学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研讨会

  2017年12月9日下午14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办的“宪法与人权宣传周”系列活动之“人权法学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205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朱力宇教授主持,参会人员包括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权理事会、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山西财经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的20多位专家和学者。

  各位专家学者就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两个方面展开了讨论,对人权法学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的问题进行了热烈深入的探讨。会议最后,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力宇教授总结道,本次会议达成了一个共识,即人权法学应当上升为一门独立的法学二级学科,具体而言,需要八大人权教育基地高校牵头自设二级学科,再向国务院中宣部备案,通过各个基地的共同努力推动人权法学成为独立的二级学科。

  (三)残障、科技与未来法治论坛

  2017年12月10日下午,“宪法与人权宣传周”系列活动之“残障、科技与未来法治论坛”在法学院601会议室举行,围绕科技如何更好地助力残障人权益的实现展开讨论,以期推动立法、监管、研究和实践领域就相关问题达成初步共识。

  黎建飞教授从“国际残障人日·残障人法律中心十周年活动展”谈到了十年间我国残障法领域的三个变化。第一,十年前,我们难以分清“残疾”和“残障”两个概念;十年后,“残障”的定义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进步。我们正在进一步探求更尊重也更人性的称谓。第二,十年前,残障人法制研究仅被视为社会保障法研究的一个部分;十年后,残障人法制领域已经出版专业教材,开设了专门课程,撰写了大量的学术文章。残障人法律权益保险研究中心培养出了我国首位残障人法学博士和硕士,师生们的研究领域也从社会保障法的一般原理推进到更专业的领域,如康复法制、信息无障碍、电子技术在残障人应用中的法律调整等。第三,十年前,针对残障群体只强调在现有法律规定的框架中“维权”,而今天,我们更关注如何残障人的权利扩充与发展,因为科技为残障群体带来的可扩充和可期待的利益。与会学者围绕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讨论,充分展现了法学界对于推动人权保障机制建设、引领未来法治建设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四)“张彭春与国际人权共同标准的确立”专题讲座

  2017年12月10日18时30分,世界人权日当晚,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邀请中国政法大学孙平华教授主讲中国代表张彭春在《世界人权宣言》起草、通过过程中的历史贡献、人权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讲座在明德法学楼725会议室正式开始,由法学院朱力宇教授担任主持人。来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讲师化国宇博士、南开大学法学院讲师贾卓威博士和法学院在校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孙教授全面系统剖析了张彭春多元主义人权思想的丰富内涵,指出张彭春的贡献不仅在联合国创建初期对国际人权事业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张彭春的贡献及人权思想对当代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也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张彭春的贡献成为世界人权史的一份珍贵遗产,他的多元主义哲学人权思想对当代世界人权体系的完, 善和发展提供了指南和借鉴,另一方面,张彭春在构建国际人权体系过程中的杰出贡献,有力地启示我们:国际人权话语的主动权是可以掌握在我国代表手中的。此外,张彭春当年就十分注重人权教育,成为国际人权教育的先驱,这对当代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交流环节,孙教授和与会人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就强调人权、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通过人权教育、普及人权思想,播撒人权理念才能实现和平发展等方面达成了共识。本次讲座活动,既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17年“宪法与人权周”系列活动的最后一道学术盛宴,也为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布七十周年拉开了帷幕。

  “宪法与人权宣传周”的意义,正是让法治和人权精神融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停留到每一个人心中,让宪法真正触手可及。宣传宪法,弘扬人权,是青年学子走基层,加强与基层人民群众交流,和群众一起学习进步的过程,更是人大法律人践行法治精神、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这种宪法笃行者的担当正是兼具“陕公精神”与“朝阳情怀”的人大法律人长久以来所固有的、所坚持的。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