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首页>《说人权》>报道

白岩松评纪录电影《出山记》:中国当下最需要的是带着态度、平视地沟通

2018-01-26 15:43:12来源:中国人权网作者:贾璞玉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观影嘉宾白岩松、杨浪、饶曙光(由左到右)在影片首映结束后对影片进行点评。焦飞摄

  《出山记》一片由著名摄影家焦波任总导演,率领团队在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石朝乡驻扎300多天拍摄而成。影片在石朝乡大漆村实地拍摄,以脱贫攻坚中的易地扶贫搬迁、大通道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工作为主线,真实记录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走出大山的故事,展示了广大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进程中良好的精神风貌。2018年1月25日,纪录电影《出山记》首映式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以下文字根据现场实录整理)
 
  白岩松:中国当下最需要的是带着态度、平视地沟通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记者白岩松在《出山记》首映式上点评称,《出山记》这部纪录影片是一面镜子,也是一种态度,但是最重要的是一种沟通。
 
  首先,说它是一面镜子,是因为扶贫攻坚是国家战略,是硬任务,但从大的层面上,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抽象的数字,然而在影片《出山记》中,我们可以看见数字背后活生生的人和他们的脱贫故事。这面镜子照的是如此生动,在当下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正需要这样一面镜子。
 
  第二,说它是一种态度,指的是在整个拍摄过程中,焦波和他的团队既不是俯视,也不是仰视,而是始终地平视。平视的态度是好的纪录片都有的一种态度,但是表现出来的平视是来自于焦波自己人生的历练。另外在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下,到这么一个村子里一扎就是这么长的时间,而且记录下了这么多的细节,这种工匠精神的态度同样值得我们学习,所以可以说《出山记》是工匠精神的态度的结果。
 
  最后,也是这个片子最重要的一点,即沟通。在片子里,一个村干部是多么不易,上级的干部也不易,村民也不易,正在脱贫当中的人不易,关注脱贫的人要看到这种不易,因此我觉得《出山记》在干部和群众之间,在脱贫的人和帮助脱贫的人之间,在远方和很多关注远方的人之间,实现了一个沟通,这种沟通不用这样一种生动的方式是做不到的。此时的中国最需要的就是带着态度,平视地去沟通,因此我觉得这部片子最大的意义就是沟通。
 
  杨浪:能够直面生活、直面矛盾和冲突的纪录片作品最为可贵
 
  著名媒体人杨浪对焦波及其团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脱贫是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一件极其伟大的事业,像焦波这样深入一个正在发生的历史性大事中,去一天一天,一个人物一个人物,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地拍摄,这种行为是非常可贵的。我们做记录片,就应该像焦波老师这样,把自己的镜头、自己的激情、自己的团队带到变革当中。在我看来,纪实的纪录片不单应当是纪实的,而且应该是历史的,焦波的《乡村里的中国》,用近400天的时间在一个山沟里进行拍摄,今天看到的《出山记》,也是花了300天的时间在遵义大溪村进行拍摄。《俺爹俺娘》是中国乡村人文摄影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更是用了近40年才完成了所有的素材的拍摄。我在北大带课的时就对学生说过,有一个人,别人在刨坑,他在打井,别人把土打潮了,他把土打出水来了,别人打出水来了,他打出油来了,别人打出油来了,他能把岩浆打出来,这个人就是焦波。像这样一个媒体工作者,就地打井,所打的井是自己的家庭,是自己的血缘,是正在变化的建设。
 
  从新闻摄影的角度看,面对镜头的改变,被拍摄者本能地会做出一些反应,但在片子中我们可以看到,镜头就在旁边,但两口子吵架,申周落泪,村民和党支书争论等都展现得那么自然,试问,一个纪录片工作者是如何在这300多天里做到让大家放松地被拍摄的呢?这是因为焦波和他的整个团队都是站在拍摄的对象的立场上的,这是很难的。现在做的纪录片总是粉饰的东西太多了,讴歌的东西太多了,新闻联播太多了,而像这样的直面生活、直面矛盾和冲突的作品太少了,但是这正是我们真正最应该做的。
 
  饶曙光:历史进步并非直线,经历者在失去与获得中实现重生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在现场对影片进行点评时表示,我们或许会认为这些搬迁出来的人都应该是欢欣鼓舞的,但事实上是,他们很多都很迷茫,还有很多难舍难分的痛苦。而且到了一个新的地方,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对外界认知的缺乏和生活状态的改变,往往会致使这些人感到不适。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下来的,我们在进步的同时也失去了一些,但经历者正是在这种失去与获得中开始了新的美好生活。影片最后留有一定空间,给观众以遐想和启发。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