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首页>《说人权》>报道

专访焦波:我为什么要拍摄《出山记》?

2018-01-29 15:04:42来源:中国人权网作者:石冬冬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著名导演焦波。焦飞摄

  由著名导演焦波拍摄的纪录电影《出山记》将于近日上映,该片反映了贵州大山深处贫困地区在精准扶贫政策下脱贫攻坚的真实故事。1月29日,中国人权网就观众关心的问题对焦波导演进行了专访。
 
  中国人权网:纪录片内容有很多,您的纪录片为什么一直关注农村、贫困这类题材?
 
  焦波:我觉得现在的脱贫攻坚是中国的一个国策,是一个大的主题。关系到我们国家2020年能否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最关键的一部分人群。另外,脱贫是人类的共同话题,全世界哪个地方都有。尤其在当代中国,我们是否能够让贫穷的这部分人摆脱贫困走向小康十分重要。所以我觉得这是在这种大的战役面前,记录片人应该拿起手中的摄像机来把这个进程记录下来,让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国家在脱贫攻坚这场大的战役当中是如何推进如何发展的。 
 
  中国人权网: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决定要拍摄这部以扶贫为题材的纪录电影?
 
  焦波:因为我本身就特别关注贫困地区的脱贫情况,同时在2016年,遵义市宣传部长看了我拍摄的《乡村里的中国》后,她就找到我问我是否有意向拍摄遵义的脱贫攻坚。我们当时一拍即合,就开始下去调研。
 
  中国人权网:为什么选遵义市石朝乡大漆村这个地方作为拍摄地?
 
  焦波:石朝乡是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而我们记录的这个大漆村则是极贫乡里的极贫村,它海拔高,贫困人口也多,共有39个自然村,贫困人口占全乡的近一半。我觉得脱贫攻坚这种村里边发生的故事最为典型,也值得关注,所以我就选择了这个乡。而且我发现这个村里的人也特别好,干部和村民都很热情,朴实,直爽,这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好感,所以我就决定拍摄这个村庄。
 
  中国人权网:这部纪录电影中的主人公是如何选择的?故事框架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焦波:首先我觉得乡村里边的村支书很重要,他是脱贫致富的带头人,而且从他的身上能够看到全村的各种状况,全村的大事小 情大都会出现在他面前。同时他也是党的各种方针路线上传下达的贯彻者执行者,所以我就选择了大漆村的村支书,叫申修军,另一方面他很有个性,敢打敢拼,镜头感也特别好,在镜头里很有冲击力。泉里村有一个叫申学科的年轻人,非常孝顺,由于他爸爸是脑瘤病人,申学科经常背着父亲上山下山去看病,而且他很仗义执言敢说真话,要求上面给他们修路,我觉得这个故事也很好,所以就选择了申学科。还有就是申周,30岁了还没有对象,他家符合异地搬迁的政策,所以他想搬到城里去,但是他父母由于故土难离,不愿意搬迁,所以两代人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是搬还是不搬,成为了故事的悬念,所以我选择了他。片里有三条故事线,一是是村支书工作的艰辛和酸甜苦辣;二是申学科爸爸的病是否能治好,路能否修好,给了观众一种期待;三是申周两代人的思想能否合盘,全家能否搬到城里,最后这三条线都有了完美的结局。
 
  中国人权网:您对这部纪录片的评价如何?请从故事呈现、艺术效果、现实意义等方面简单谈一下。
 
  焦波:我不好评价自己的作品,我认为只要用心做了,它就会有好的结果。从大的方面我希望用来自农民中间真实的故事来打动人,只要故事是真实感人的,我认为艺术价值就很高。当然脱贫攻坚的故事本身现实意义就很大,所以大家看了这个故事之后会对当前的现实有所思考,会关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这也是这部片子的一个意义所在。
 
  中国人权网:整个素材拍摄用了多长时间?您在拍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
 
  焦波:考察加拍摄用了一年的时间,我们在村里住了接近一年,拍摄了400多小时的素材。拍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困难,首先是道路艰险。道路很窄,而且每天都是大雾弥漫,路两边又是万丈深渊,之前有个干部检查工作时车辆就掉落悬崖因公殉职,所以每次走在上面我们也面临着很大的危险,有几次我们都被大车别到了悬崖跟前。在泉里村,要步行1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进村,我们去了28次,我摔倒了12次。那条路上有一个很高的山崖,每次经过我们都胆战心惊,但我更担心我们的摄制人员扛着设备是否能平安过去,只有看到他们平安地过去我才放心。另外,在村里吃饭喝水都不太方便,洗热水澡也很困难,但是这些都不在话下,我们都战胜了。我们既然决定拍摄这个题材,就已经做好了吃苦的思想准备,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能克服过去。所以感谢我的年轻队员,他们都是二十来岁刚毕业的学生,还有的是在校学生。但他们执着的要做好一件事情,都坚持了下来,中间没有一个人想打退堂鼓,这个非常了不起。
 
  中国人权网:您觉得这部电影和您以往的电影比有哪些不同?
 
  焦波:《俺爹俺娘》讲的是亲情,《乡村里的中国》和《出山记》讲的是乡情。我觉得亲情和乡情如出一辙,有相通的地方,爹娘是我们的父母,乡村是爹娘的父母,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在乡村,我们的根在乡村,回到乡村就回到了老家,爹娘乡村土地是一脉相承的,记录他们对我来说没有什么不同,都有一个共同的情感将这些记录下来给大家观赏。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