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不断提升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专家研讨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构建

2018-04-13 14:32:06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龚亮 龙军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4月12日,“构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理论研讨会在湖南长沙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研究机构和相关部门的近70名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培育”“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的传播”“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权与国际人权治理”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要形成自己的人权话语体系

  “中国在人权保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西方国家仍频频拿我国的人权说事,对我国的人权保障状况进行指责。之所以出现这种被动局面,很大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形成自己的人权话语体系。”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张永和指出了构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重要意义。

  如何构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张永和认为有五点基本要求,一是基于中国人权实践,二是符合世界人权发展基本方向,三是能够在全球人权治理中发挥作用,四是从概念体系上凝练好核心话语,五是充分、合理的话语表达方式。

  “中国人权实践经验是培育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认识基础和思想源泉。”东北财经大学人权研究与教育中心执行主任、教授鲜开林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新实践,实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生存权和发展权为首要人权,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等。这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做好新时代中国人权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总结而形成的。这是中国人权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论根基。但另一方面,国际人权话语体系是对既往人类命运遭遇的深刻反思,又是在各国的共商共建中建构得出,集中反映整个人类世界对人权价值的理解与思考。因此,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还需要承载国际人权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核,做到国际与国内辩证统一。”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刘志强说。

  “让世界听得懂、听得进中国的人权话语”

  中国人权事业的进步有目共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主张也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但西方主流媒体往往对中国的人权进步视而不见。加强中国人权话语的国际传播,对外讲好中国人权故事,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权的关切,势在必行。

  复旦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副教授陆志安建议,通过有效的人权议题设置,提升中国在国际人权领域的话语权。“话语的影响力来自于本身所具有的说服力。说服力的形成需要清晰的概念、明确的理念、顺畅的说理、严谨的逻辑、言行一致的实事和受众的理解与接受。中国对外人权议题设置要有更大的战略思维,不仅仅是为了展示中国的成就,而是要引领促进国际人权体制的新发展。在人权议题设置和执行中,需要内外议题一致、实事与雄辩一致。”陆志安说。

  新华社对外部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刘蓉蓉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对如何提升中国人权话语的国际传播力进行了阐述。她认为,讲好中国人权故事,需要有耳目一新的表述。要了解国外受众的心理,利用大数据分析他们的认知程度和认知水平,对不同的受众采取不同的传播方式。同时,要加强中国人权话语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

  “要把中国人权话语体系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进行表达。中国人权话语应从宣传体系的语言,转化为整个政府部门的语言,从人权学界的语言转化为整个学界乃至全社会的语言,让大家听得懂、听得进,避免闭门造车、自说自话。”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杨松才说。

  “在推动全球人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传统和新型的挑战。国际人权治理向何处去,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关切。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积极促进本国人权事业全面和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是国际人权治理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始终积极推动国际人权事业健康发展。

  3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三十七届会议通过了中国提出的“在人权领域促进合作共赢”决议。决议采纳了“两个构建”的中国主张,即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在国际社会擎起一面公平正义的大旗。”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李春林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毋庸置疑地成为国际人权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个构建”不仅助推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人权领域的话语权和议程设置权,而且打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人权的价值目标追求。

  “面对当前国际人权治理困局,为推进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中国主张的提出体现了中国智慧。”中国社科院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柳华文表示,作为这一主张的提出者和推动者,中国将在推动全球人权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