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朱力宇接受中国人权网专访。贾璞玉摄
4月12日,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构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理论研讨会在湖南长沙中南大学举办。会议期间,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朱力宇接受了中国人权网的专访。
朱力宇认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包含了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
从理论方面来讲,中国一直秉承马克思主义及其人权理论;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即在中国的实践中,包括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等,其中也都包含了人权的理论问题。十八大之后,特别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在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方面,又有一些新的发展。
在实践方面,朱力宇表示,语言体系讲的再好,如果没有事实支撑也是苍白无力的。如所周知,中国在人权事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无可否认的巨大成就,这是我们以成功的实践来进行的最有说服力的人权话语体系。中国一直坚持“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人权”这一理论,并用其指导自己的实践。例如在扶贫方面,通过这么多年的脱贫、减贫、扶贫和精准扶贫,到2020年中国将彻底消除绝对贫困,这些巨大成就表明中国的人权实践是成功的。因此理论和话语,不管多么丰富正确、生动活泼,最终还是要靠事实来说话。中国的人权事业,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在实践中是成功的。
在谈及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与西方人权话语体系的不同之处时,朱力宇强调,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文明、人权文化、人权制度和人权实践,在人权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道路、思想以及做法。在人类文明和人权事业方面,中国一直主张交流互鉴、交流合作、求同存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中国主张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人权交流合作,推动各国人权事业更好发展。”这些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权话语体系的论述。
朱力宇还将孔子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引申为“己之所欲,慎施于人”,即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对于人权文化,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要秉持慎重、包容的态度,和其他国家和民族交流互鉴,交流合作,而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制度和道路,强加于他人。这也是中国的一贯做法。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在人权方面,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句话非常深刻,基于这一理论指导,中国的人权制度还要不断完善,人权事业还要不断发展。
朱力宇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包含的一系列关于人权的论述,将会指导完善中国的话语体系和叙事能力,极大促进人权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