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首页>《说人权》>报道

专访《川流不息》导演焦波:十年很短,十年也很长

2018-05-16 08:36:21来源:中国人权网作者:焦飞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导演焦波与六个徒弟的合影。

  中国人权网:您当年到达汶川地震最严重的北川县时,失去父母的地震孤儿引起了您的关注,但您为什么要收这六名地震孤儿作为徒弟?
 
  焦波:2008年5.12大地震后,我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并深入到受灾最严重的北川县进行采访拍摄。我到达北川后,发现这里比想象中还严重。我来到了一个小学帐篷里,那里都是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儿,当时我在想我能做什么来帮助这些孤儿,因此产生了收几个地震孤儿为徒、教他们摄影的念头。我第一个找到的孩子叫王晰,他还有个妹妹,叫王海奕。买纪念品时,王晰给妹妹买了一个,然后又对我说想再买一个给邻居家的妹妹。这让我觉得一个12岁的孩子不但想到自己,还能想到别人,这一点让我决定收他为徒;12岁的刘明富是一个“眉毛挺浓的,单眼皮,很倔强”的孩子,家里三口人在地震中遇难,我觉得这个孩子有故事,就决定把相机交给他。廖岑的性格跟刘明富截然不同,活泼乖巧、讨人喜爱,我发现在给其他孩子讲摄影知识时,他也在旁听,还能说出照片画面的意义,我很喜欢。而何文东、何美君兄妹在拍照方面很有天赋,抓拍的神态和构图很精准。所以,2009年我收了刘明富、廖岑、王晰、王海奕、何文东、何美君为徒,并送给每个孩子一台小相机,教他们摄影,让他们记录身边的生活,希望镜头能洞开他们的心扉,让他们走出阴影,走进阳光。
 
  中国人权网: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拍摄这部记录他们成长历程的影片?
 
  焦波: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动山摇,624个孩子瞬间成为孤儿。政府救助、社会关爱让孩子们在短时间内摆脱苦难,但灾难给予他们的心理阴影,却挥之不去,所以我决定跟踪拍摄,通过镜头展现这六个孩子的震后生活和成长轨迹。

纪录电影《川流不息》的宣传海报

  中国人权网:电影为什么取名《川流不息》,有何深意? 
 
  焦波:川流不息中的“川”字,暗喻着四川,也包括汶川、北川,这是本片的源头。按照汉字的象形释义,川,有水流、河流的意思,代表了大爱的蓬勃汇聚和生生不息。为电影取名《川流不息》,也是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大爱护佑之下,作为祖国的未来,孩子们不但能走出伤痛,更能勇敢前行,为中国的未来点亮生生不息的希望之光。

导演焦波与徒弟们的合影。焦飞摄

  中国人权网:整个素材拍摄用了多长时间?您在拍摄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问题?拍摄中最让您感动的是什么?
 
  焦波:这是一部跨度十年,积累了1500多个小时视频素材,5000多张照片的纪录电影。在拍摄过程中我发现当我拍这些孩子时,他们总躲着我,充满戒备。但当我把相机给他们,让他们自己拍时,那一刻他们是快乐的。拍摄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们虽然经历了黑暗与磨难,但他们没有成为弱者,并用坚强书写了一段属于自己少年时期的成长历程。
 
  中国人权网:您觉得这部纪录电影和您以往拍摄的影片相比有哪些不同?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请从故事呈现、社会意义等方面简单谈一下。
 
  焦波:《俺爹俺娘》讲的是亲情,《乡村里的中国》和《出山记》讲的是乡情,而《川流不息》是一部先有爱,后有作品的纪录影片。我们用十年的跟踪拍摄真切地关心这些孩子的生活、学习,这些影像不仅见证了六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也成为了纪录汶川灾后重建、尤其是心灵重建的珍贵历史资料。十年很短,十年也很长。一个影片能攫取十年的光阴,在纪录片史上也是罕见的,但这也是我们这个团队的独特标签。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