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首页>《说人权》>报道

记者手记:走近习总书记扶贫开发方略的策源地

2018-05-23 09:19:11来源:中国人权网作者:石坚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宁德市党史研究室。(石坚 摄)

  知道宁德的人并不多,它位于福建省的东北部,2000年11月撤地设市,土地面积1.34万平方公里,人口352万。
 
  5月21日,我们中央媒体团从北京乘飞机飞行3个小时1598公里后,抵达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再乘车沿福宁高速公路行驶1.5个小时,到了宁德。
 
  宁德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也是总书记扶贫开发方略的策源地之一。1988年5月,总书记来到这里担任宁德地委书记,那时他35岁,是班子的一把手,也是班子里最年轻的一个。
 
  我们这次来宁德,就是要实地追循总书记当年的奋起足迹,从总书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萌发期的重要理念和生动实践中汲取思想营养和精神动力。
 
  宁德之行始于习总书记当年工作的办公地,现在是宁德市党史研究室,一座非常不起眼的灰白相间的三层小楼。接待办的一位老同志,声情并茂地给我们讲述30年前在这个小楼里的人和事,他操着闽东普通话,语速很快,我必须全神贯注才能听懂全部。
 
  站在楼前的院子里,他从习总书记当年和大家一起扫落叶、打开水讲起。
 
  我喜欢这个开始,对于这样的场景,我这个在机关里工作过的70后,一点儿都不陌生。所以,我开始想象,当年那个五月的午后,雨刚刚停,空气溽热,新上任的地委书记拎着一个红色的带着花朵图案的暖水瓶,从楼梯上走下来,去院子一角的锅炉房打开水,然后再回到位于三楼楼梯旁的办公室。
 
  瞬间,一切没有了距离感,无论是时间的,还是空间的,或者是心理上的。
 
  楼梯是水泥的,特毛坯的感觉,楼的外墙是那种大块儿的岩石,粗朴而亲切。
 
  上了三楼,右转第一间就是当年地委书记的办公室,里外套间,绿色的墙裙儿,赭红色的木门,面积加起来可能也没到现在处级干部办公室的标准。
 
  外间摆着棕色的皮革沙发、玻璃茶几,吊扇在头顶呼呼地转着,红色的铁皮暖水瓶,还有一个红白图案的搪瓷脸盆,让这间办公室年代感十足。
 
  走进里间,一张写字台,一把藤椅,一个书柜,除此之外,一个在当年算是高级点的物件儿——窗式空调,才让人觉得这间办公室和他曾经的主人有了点儿关系。但很快又被写字台上那个棕色的空玻璃瓶所否定,那个年代很多人都这样做——雀巢咖啡用完了,空瓶子就用来当喝水杯,没想到当年的地委书记也这么做。
 
  办公室被原样保留着,虽然不可以拍照,但看过一眼的人,恐怕也很难忘记。
 
  院子里种着一株白兰树,三十年前就在这里,树已经长的很高,枝桠伸进了三楼的阳台,上面开着白兰花,美人纤纤兰指轻弹般可爱,接待办的老同志为我们摘下一朵,闻起来还真是清香。
 
  接下来,我们又参观了会议室,其实也没啥可看的,就是当年的会议桌和几把破旧的折叠椅。但墙上的八幅照片,难得一见,都是习总书记当年在宁德时的工作照。其中有两张我印象深刻,一张是在廊桥(一种很具宁德特色的建筑)上讨论工作的照片,戴着草帽,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另一张是参加义务劳动,右肩扛着锄头走在地头上,跟在他身后的人都回头不知在看什么,他径自走在最前面。那时候,总书记比现在瘦,当然也比现在年轻,看上去和电影里那些“修理地球”的插队知青没什么两样。
 
  离开前,我在街对面给小楼拍了一张照片,三十年过去,小楼没变,一直安静地座落在当年的地委大院儿里。
 
  记得我们的车进院儿时,被门卫拦住,我听见司机师傅说:“这是中央下来的。”
 
  小楼成了宁德人的骄傲。宁德,会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并且记住。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