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首页>《说人权》>报道

赤溪村:旅游扶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2018-05-24 08:31:10来源:中国人权网作者:石坚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2013年,赤溪村村民在村头立了一块“中国扶贫第一村”的石碑。(刘超超摄)

  赤溪村是位于闽东的一个畲族村,30多年前,赤溪村集“老、少、边、穷”于一体,近九成的村民分散居住在12个不通电、不通水、不通路的偏远自然村。

  聊起30多年前的苦日子,村党总书记杜家住仍然记忆犹新,“点煤油灯,吃地瓜配野菜,买一斤盐巴都要走2个小时;天是窄的,路是陡的,日子是熬的。”

  1984年《人民日报》头版刊登“读者来信”,反映赤溪村下山溪畲族自然村群众贫困状况,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由此拉开了全国大规模、有组织扶贫攻坚的帷幕,赤溪村也因此成为“中国扶贫第一村”。

  2004年开始,赤溪村立足优美生态、畲族文化等资源,发挥地处太姥山风景名胜区西南麓的优势,招商引资推进旅游开发。2016年,赤溪村集体成立了赤溪旅投公司,策划实施旅游集散中心、下山溪溪谷度假区等项目,持续改造提升旅游基础设施。

  “村里占20%股份,直接在公司上班的有180多人,办民宿、开店铺、卖特产的有250多人,间接参与的就更多了。”村党总支书记杜家住黑黝黝的脸上淌着汗水,说起这些年开发旅游项目给村民们带来的直接好处,老杜如数家珍。

  开发旅游十多年来,从一开始几乎没有游客,到如今乡村旅游项目全面铺开,赤溪村已经具备竹筏漂流、亲水体验、瓜果采摘、登山健身、户外体验等多条游览线路。

  大量游客的纷至沓来,为村民带来了创业商机。原在外打工的村民杜春蓉,利用自家民房开起“农家乐”,全年无休,从正月初一到元宵节,光餐饮营业额就有5万多元。村民吴伏淡依托信用社10万元的创业低息贷款,承包了8亩池塘养殖康鱼,年收入超10万元,其中作为旅游特产销售达4万多元。

青山环绕、竹影婆娑,白墙黛瓦,道路平阔,这里是福建福鼎市赤溪村。(中国人权网记者 石坚 摄)

  “去年,来赤溪村旅游的游客数量超过了23万人次。今年,赤溪已经申报了旅游扶贫特色小镇规划。在未来几年里,赤溪村要实现2020年村财收入1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万元,游客数量50万的目标。”杜家住说起赤溪的发展愿景,语气铿锵自信。

  旅游设施的不断建设投入,有效带动了当地贫困户盘活自身资源。一方面,贫困户的资产资源得到开发,全村1400亩水田80%得到流转,村民每亩每年收取500元租金,还有40多户村民通过租赁店面实现每年2000-3000元的店租收入。另一方面,有效开发了贫困户的人力资源,全村共有210多名村民在旅游公司、合作社就业务工,人均月工资3000多元;在旅游项目建设过程中,40多名村民通过从事景观改造、民宿、农家店等建筑工程,实现人均年收入6万元。全村年收入稳定在10万元以上的家庭近150户,占37%。

  做为土生土长的赤溪人,杜家住见证了赤溪巨变,他说:“近年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赤溪村脱贫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与赤溪干部群众视频连线后,赤溪村抢抓机遇,以旅游为主导产业,配套发展其他产业,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跨越,推动昔日穷村发生巨变:村集体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1984年的零收入、166元提高到2017年的80万元和16640元,走出了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致富小康路, 名列中国名村影响力排行榜。”

  杜家住说,现在各级政府倾心关注赤溪,他们自己也在想办法提高“内生动力”。村民最盼望的就是有越来越多的游客,让赤溪村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总之,全村上下会严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再接再厉,自强不息,努力把“中国扶贫第一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