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首页>出版物>《人权》杂志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南南人权发展的新机遇

——首届“南南人权论坛”观点综述

来源:《人权》2018年第1期作者:齐明杰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内容提要:2017年12月7日至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外交部在北京共同举办首届“南南人权论坛”。本届论坛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南南人权发展的新机遇”为主题,围绕“促进全球人权治理”“包容性发展与南南人权”“中国与南南合作”“南方国家的教育权”以及“减贫及粮食权、健康权”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取得重要共识和成果。本届论坛是广大南方国家第一次在人权议题上的联合研讨,它必将为南南合作注入了更多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动力。

  为共商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人权事业发展大计,凝聚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人权议题上的共识,推动全球人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同时也将推动南南合作向纵深推进,2017年12月7日至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外交部在北京共同举办首届“南南人权论坛”。国家主席习近平为论坛致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在论坛开幕式上宣读习主席贺信并致辞。来自近80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组织的高级官员、专家学者、驻华使节代表300余人出席论坛。论坛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南南人权发展的新机遇”为主题,在主论坛下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促进全球人权治理”“包容性发展与南南人权的实现”“南南国家教育权的实现”“南南国家减贫及粮食权的保障”“中国与南南合作——对推进世界人权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南南国家健康权的实现”6个分论坛。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教育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中国贸促会、国家卫计委等部门分别参与相关分论坛的承办。外交部长王毅、苏里南外长伊尔蒂茨·拜赫勒、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发展权问题特别报告员萨德·阿尔法拉吉、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跨文化人权中心主任汤姆·茨瓦特在开幕式分别致辞。

  本届论坛是第一次以南方国家为主体的人权盛会,不仅使得广大南方国家在人权议题上进一步联合自强,也为南南合作注入了更多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动力。论坛深入研讨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推动自身人权发展、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的路径和方案,可谓主题弘大,意义深远。六个分论坛分别从不同侧面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进行深入阐释,各承办单位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行精巧设计、精心组织,使人权议题与相关领域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既大处着眼,又小处着手,为论坛取得良好效果奠定基础。论坛结束时通过的《北京宣言》,集中反映了论坛的思想成果,也集中体现出当前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集体人权观。与会嘉宾对《宣言》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宣言》充分体现了南方国家的人权观,符合南方国家的人权发展实际,也反映了南方国家的心声,对于南南人权合作是一个良好开端。论坛结束时许多嘉宾意犹未尽地表示,应将南南人权论坛打造成为每年在不同南方国家举办的机制化合作平台,以此来评估总结南方国家在民主、人权方面获得的进展,以及在全球人权治理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论坛也是一次思想的盛宴,就如何更好开展人权领域的南南合作,如何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全球人权治理、以及如何推进南方各国的人权保障等问题积极阐述观点、分享经验、介绍情况、献计献策,达成诸多共识,取得重要成果。现将论坛情况及参会嘉宾的思想观点综述如下:

  一、习近平主席致论坛的贺信在与会嘉宾中引起强烈反响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强调全球人权事业发展离不开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努力,希望国际社会本着公正、公平、开放、包容的精神,尊重并反映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意愿,促进发展中国家人民享有更加充分的人权,实现全人类共同繁荣发展。习近平指出,人人充分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伟大梦想。近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获得自由和平等,享有尊严和幸福,实现和平与发展,进行了长期斗争和努力,为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提高尊重与保障中国人民各项基本权利的水平。前不久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描绘了中国发展的宏伟蓝图,必将有力推动中国人权事业发展,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人口占80%以上。人权事业必须也只能按照各国国情和人民需求加以推进。发展中国家应该坚持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提高人权保障水平。中国人民愿与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促人权,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与会嘉宾高度评价习近平主席贺信。大家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充分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心声,也充分体现了习近平主席对推进世界人权事业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执着追求和使命担当,为南南国家人权事业发展提供了新视角,对实现全人类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与会嘉宾还表示,世界人权事业离不开南方国家的广泛参与。长期以来人权领域话语权为西方垄断,此次南南人权对话吸引超过70多个国家的代表参与,其重要意义在于通过面对面的思想交流,使发展中国家找到人权领域的共同语言,在丰富人权内涵的同时,发出更为一致的声音,尤其是突出发展在人权事业中的基础性地位。

  二、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于全球人权治理和南方国家人权保障的重大意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本次论坛的主题,还是第一分论坛的主题,是贯穿论坛始终的中心思想。与会嘉宾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时代背景、理论内涵、现实意义及其与人权保障的关系等诸多方面展开深入研讨,取得系列思想成果。

  (一)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

  与会嘉宾指出,在当前全球背景下,各国的依存日益加深,但世界却变得更加复杂,挑战也日益增多。国与国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自获得发展。全球人权治理中存在着保守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抬头、民粹主义甚嚣、自由民主政体面临危机和挑战以及治理基础不够坚实、参与主体不够充分、法律制度虚置较多、多样性不突出等诸多问题。这是人权治理的异化,也折射出当前人权发展进程中深刻的内在矛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非对现有机构和秩序的否定,而是对联合国宗旨和原则的传承及创新,与联合国维护和平与发展的目标完全一致。它提醒我们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单个国家各自为政的方式已不足以应对全球性挑战,应当树立起命运与共、相互合作的意识,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二)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推进全球人权治理的重大意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更为公平、包容、普惠的世界。它强调国际社会通过对话与合作来保障人权,注重为第三代人权及人权概念发展创造新的契机,强调要建立更加开放透明和更具包容性、非歧视的贸易体系,确保提升贸易机遇和互联互通,推动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强调要充分借用技术发展来克服种族和地理界限,确保社会朝着平等方向前进,帮助人们更好保护人权和人类的尊严。要通过联合国和平解决地区冲突,确保地区和平稳定。各国应根据自身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来确定人权发展道路,不应有外部干预,不应使人权成为惩罚的工具,也不应采取双重标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反映出中国已经从国际人权规则被动的接受者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它与“一带一路”倡议构成抽象与具体、理念与路径的关系,与联合国共同安全的和平理念高度契合,给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指明了方向。

  (三)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契合了人权理论的发展方向。

  嘉宾们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当代世界人权价值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中,对第一代人权的指导意义在于和而不同。我们尊重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但我们也认为只有适合本国的制度才是最好的制度。对第二代人权的指导意义在于追求天下为公。仅仅满足某一国的经济权利是不够的,南方国家之间应该加强合作才能解决发展问题。对第三代人权的指导意义在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从单个的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到以国家为单位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再到将这些权利合为一体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发展权、和平权的实现达到万邦和谐、万国协力。发展权、和平权、环境权等作为第三代人权,具有主体的关联性、权利的复合性和价值的认同性,这正好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特性,也使其与前两代人权有了重大区别。

  三、研讨推进人权领域南南合作的重大意义及中国对南南合作的重要贡献

  在“中国与南南合作——对推进世界人权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回顾了南南合作的发展历程及中国对南南合作发挥的示范作用,畅想进一步推进南南合作尤其是人权领域南南合作的前景和路径,同时也指出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开展人权保障的重大意义。

  (一)阐明当前开展人权领域南南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嘉宾们指出,多年来,西方国家把人权当作地缘政治工具来追求自身利益,通过将人权问题政治化、奉行人权双重标准来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稳定,把自己的想法和价值观强加给他国,任意解释人权义务和责任。要更好保障人权,需进行地区和国际间合作,尤其要不断深化南南合作。南南合作的开展,不仅为很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资源和渠道,也可以帮助他们以创新方式充分实现人的发展。法国汉学家魏柳南指出“西方社会在人权评价上是双重标准的,是不公正的,但这也是一个长期发展的结果,不是一呼一吸就能改正的。要改变这种局面,广大南方国家要行动起来加强合作,用实际行动来提高自己的说服力。”

  (二)充分肯定中国为人权领域南南合作作出的重要贡献及发挥的示范作用。

  中国长期以来始终坚持平等互利、注重实效、长期合作、共同发展原则,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开展平等互惠、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和贸易优惠安排,不断提高南南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荷兰跨文化人权中心主任汤姆·茨瓦特指出,中国对外援助不预设任何条件,这与西方国家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些南方国家嘉宾指出,自己的国家在人权问题上面临的很多挑战中国均已成功应对并积累了丰富经验,这对他们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中国对外援助以平等互利为原则,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卫生、医疗等方面为南方国家提供了重要帮助,提升了受援国人民的社会和文化权利,对全球范围的南南合作以及推进南方国家人权发展树立了良好典范。

  (三)南方国家应当进一步加强在人权议题上的联合自强。

  南南人权合作是世界人权事业发展的转折点,也是南南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际社会中的主流声音更多来自于西方,南方国家的声音显得微弱且分散,这是不平衡的。只有南方国家齐心协力团结起来,才能有效改变这种状况。人权概念虽然来源于西方,但南方国家在人权标准体系、人权机制体系等方面对国际人权话语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关于如何推进南南人权领域合作,嘉宾们认为,南方国家同样拥有社会科学的强大优势,聚焦于人权教育与培训合作,针对人权概念深入开展合作研究,仔细探究其起源,以更加平等的姿态面对西方国家。还应推动南方国家人权非政府组织开展合作,在人权理事会及相关国际机构相互支持共同发声。

  四、阐释南方国家人权发展中所蕴含的包容性、自主性和多样性

  在“包容性发展与南南人权的实现”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包容性发展的概念起源、具体含义、与人权的关系以及中国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展开讨论。同时还就各国的人权发展道路阐明观点,指出人权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各国应根据自身国情推进人权保障。

  包容性发展理念主张让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人民,让人民公平地享有发展机会和发展成果。包容性发展不仅是经济上的发展,还包括人的发展,特别是人权的实现,与人权发展呈现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交叉重合的关系。如果说人权强调的是结果,则包容性发展更强调途径和手段;人权具有多层面、多维度、多主体特征,而包容性发展强调每一个人、每一个地区和每一个国家都不要落下,强调要实现全体的、全面的、公平公正的、共享的发展。近年来,中国从东部沿海开发开放入手,再着手推进西部大开发,进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不但实现了自身的发展,还与世界一起发展,很好诠释了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并为这一理念赋予了国际意义。

  关于各国人权发展道路问题,与会嘉宾认为,要考虑人权的普遍性和独立性,也要考虑不同地区的具体特点、各国的发展水平以及他们推动人权的实际能力。在推动人权过程中,应尊重各国政府意见,要基于当地的实际,还要奉行合作和相互尊重,竭力避免冲突和对抗。中国人权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关键是中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这是一条以国情为基础、以人民为中心、以发展为要务、以法治为准绳、以开放为动力的道路。南方国家还需考虑国家能力建设和发展权的现实条件。随着时代的演进,发展权不仅是南方对北方之间的关系,同时还是南方国家内部的关系。南南合作对发展权的优势包括理念上的共享、尊重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以人为本、强调发展机会均等、坚持务实发展等。

  五、阐述教育权保障的重要意义并为南南教育领域合作指明方向

  教育权是一项基础性、关键性、先导性人权,是各项人权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多年来,中国的教育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教育权的保障也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本次论坛将“南南教育权的实现”作为单独议题进行讨论,无论在南南合作领域还是在国际教育合作领域,都属创新之举。论坛上各位嘉宾说情况、谈观点、话合作,为南方国家如何保障教育权的实现、如何开展好教育领域的南南合作提出许多真知灼见。

  与会嘉宾认为,教育权是人权的一部分,是社会为人提供的一项基本服务,也是促进人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权的缺乏会使人们无法参加有效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活动,也无法有效享有其他各项权利。当今世界存在的大面积贫困和恐怖主义等顽疾,追本穷源无不是教育贫困造成的。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欲求个人之发展和民族之进步,必须重视教育,必须从教育入手,因此教育合作应该被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可见,建设一个高质量的教育系统,对于国家竞争力的培育和国家的发展意义重大。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加强教育权的合作,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南方国家发展教育要以人为本,坚持各自国情,不能泛泛追求所谓高端教育。抓好教育改革要坚持两条路线:一是争创“双一流”,抓好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二是要落脚到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抓好应用型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办好职业教育过程中,不应一味模仿发达国家,而要充分考虑南方国家实际,利用好南方国家之间的的互补性和梯次性,搞好职业教育领域的南南合作。同时,要在南南合作框架下,推进专业的儿童权利保护,加强儿童保护社会组织之间合作,不断为南南合作夯实基础。

  六、阐释南方国家减贫及粮食权的保障以及中国对减贫的贡献

  在“南南国家减贫及粮食权的保障”分论坛上,与会嘉宾表达了对当前全球范围内贫困及饥饿问题再次上升的关注,为进一步开展好该领域南南合作,使广大南方国家的人民免于贫困、免于饥饿、获得更加有尊严的生活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

  (一)开展南南合作是加强减贫及粮食权保障的当务之急。

  近年来受地区冲突和气候变化影响,全球饥饿发生率经过长时间的下降后再一次呈现上升态势,人们的粮食权并未受到有效保障,全球性饥饿又重新抬头。2016年世界食物不足人口总数,从2015年的7.77亿增加到8.15亿,这为2030年实现零饥饿的目标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造成此种局面的原因,不仅因为粮食短缺,还因为歧视和不公正的存在阻碍了人们对粮食的获取。全球化背景下的自由贸易和资本的流动促进了财富向少数国家集中,跨国公司导致一些脆弱社区的极端贫困,大多数人的生计权、粮食权、健康权、教育权无法有效保障。可见,加强减贫及粮食权保障成为南南合作的当务之急。

  (二)阐明了减贫及粮食权领域南南合作的努力方向。

  嘉宾们认为,要有效保障粮食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共同努力,不断改善全球治理,来确保粮食的可供量、可及性和充足性。要不断推动农业机械化,使农业发展和粮食权的保障更加可持续。嘉宾们表示,本届南南人权论坛的举办适逢其时,它真实反映了我们对于减贫和使人民免予饥饿、免予粮食不足、免予营养不良的坚定决心和坚决行动,尤其是论坛关注减贫及粮食权的保障,不仅可以引导人们关注粮食权应对饥饿、应对营养不良,这对于弘扬人类文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也至关重要。

  (三)中国在减贫及粮食权保障中的政策优势及对南南合作的贡献。

  作为世界减贫事业和国际人权事业的倡导者、实践者、推动者,中国在致力于解决本国贫困问题的同时一直积极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积极支持并参与农业领域的南南合作。近年来,中国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太平洋等地区的100多个国家建立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农业技术的试验站和推广站,先后派遣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3万余人开展合作,约100万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从中获益。中国的扶贫减贫工作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在于中国通过自己的不断摸索和实践,进行着减贫方面的经验积累和政策创新。在过去40年中,中国形成了两大类扶贫政策:一是包括区域开发、整村推进、精准扶贫等直接与扶贫相关的政策;二是与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和对低收入人群进行有针对性救助的社会保障政策。这些都将通过南南合作框架为南方国家解决现有问题提供帮助。

  七、就南方国家健康权保障问题多角度介绍情况交流经验

  健康权是一项内容广泛的基本人权,是人类进行有尊严生活的保障。在“南南国家健康权的实现”分论坛上,来自中国及相关南方国家卫生领域的官员、学者和世界卫生组织代表就此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取得积极成果。

  (一)关于健康权的含义及其保障路径

  嘉宾们指出,在国际法上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保障健康权的法律规范体系。健康权并非保证人人都健康,而是保障人人都能够获得健康的条件,获得健康的商品以及与健康相关的商品和服务。随着各国相互依存的不断增强,很多人类活动都产生了溢出效应,缔约国承担着不仅要尊重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人的健康权,还承担着不侵犯其他国家及全球所有人健康权的义务。比如在禁运或制裁时,不能限制向一个国家提供充足的药品和医疗设备,还要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污染治理等问题。对于南方国家而言,要保障健康权,需把国家能力与国家卫生保障相匹配。在国内需要找到发展的匹配点,在国外则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发展中国家之间还要互相学习、相互借鉴,以此不断建构出最适合自身的健康保障体制。

  (二)关于健康权保障面临的问题

  嘉宾们认为,卫生问题是全球性挑战,推进全球卫生事业是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还有10亿人因无法享受卫生服务而深陷痛苦,另有2.5亿人要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或因之陷入贫困。在此情况下,卫生服务的普遍可及显得尤为重要。世界卫生组织将卫生服务的普遍可及作为2030年发展议程目标,世卫组织总干事曾指出,实现卫生服务普遍可及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当前,中国的人均寿命已于2016年提高到76.5岁,各项健康指标均位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这些进步得益于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也得益于中国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健康事业发展之路。

  (齐明杰,中国人权研究会秘书处。)

  (责任编辑 刘更银)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