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创立,集中体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若干篇重要文献之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人权理论,就应当原汁原味地品读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这些重要文本。这样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精髓,并将其内化为真诚的信仰和情感认同。应当通过关切和解答现实问题,将这一理论指南落实于具体行动,以此来彰显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人权 经典理论
2018年5月5日,是“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习近平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 ①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今天,通过品味经典马克思人权理论大智慧,对于深入学习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权科学内涵,推动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有着非凡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品读经典:原汁原味地掌握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文本理论
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文本理论,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和观察人权问题的立论基础和理论基石。学习掌握古今中外人权理论的内容和方法固然十分重要,但真正持久管用的是细品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文本。细品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文本,就像与智慧老人在对话,虽然难啃、费时、耗神,时间长了,你也就智慧了。
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同他的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一样,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过程。原汁原味地、具体地品读不同阶段中马克思、恩格斯人权观的经典文本,不仅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它变化发展的脉络和线索,而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它的精神实质和深远意义。
(一)《莱茵报》时期:激进的人权理念与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和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对人权的看法还停留在传统的自然人权观的水平。其主要标志是立足于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和人权理论来分析问题,对旧制度下国家和法律的认识存在着某些幻想,对人权的看法还没有摆脱资产阶级人权学说的缺陷。这种情况的出现,同他当时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和客观唯心主义倾向是分不开的。一是强调来源于人的本性的自由是人的最基本的权利,而人的本性自由又是由人的自然理性所决定的。“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②,也就是说,自由是整个人类共同的精神本质,任何人不管其阶级差异和利益差异,天性上都是追求自由平等的。自由是人的固有权利。二是反对封建特权,竭力提倡平等的公民权利。“公民不承认以任何特权形式存在的权利。” ③以等级制为基础的莱茵省议会通过的林木盗窃法,实质上是为有产者占有幼树的权利而牺牲多数农民的合法权益。三是突出国家和法律在保障公民人权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超阶级的理性国家和法治在维护公民权益方面的主导作用。“它认为国家是一个庞大的机构,在这个机构里,必须实现法律的、伦理的、政治的自由。” ④四是呼吁让人民享有自由的出版权,是人民自我信任的体现。马克思猛烈批判了普鲁士的书报检查令,热情讴歌出版自由权,“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精神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体现,是把个人同国家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的有声的纽带。” ⑤总之,《莱茵报》时期马克思人权思想的主要特征在于,诉诸国家和法律以反对极端的私人利益;诉诸人的自由本性以反对普鲁士的专制制度和暴政统治;诉诸人权中的人的自然理性以反对宗教国家;诉诸平等的公民权利以反对一切封建特权。这些特征一方面充分显示出马克思对普鲁士专制制度强烈的憎恶和不妥协的抗争精神以及他对广大贫困人民深切的同情和责任心,反映了他当时所持的激进民主主义的政治倾向;另一方面,其中的不少地方也可以看出他所受到的唯心主义自然观人权观与西方传统政治思潮中“天赋人权论”的深刻影响。
(二)《德法年鉴》时期:人权问题上的自我清算与自觉转变
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诉诸先验的人的自然理性去认识人权转变为由的现实社会本质来认识人的具体的权利行为。马克思指出,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普遍的绝对的理性存在,决定人的现实权利追求的是人的现实的社会本质,即私有制对人的异化,这种具有具体社会本质的人“永远是这一切社会组织的本质” ⑥。二是从诉诸国家理性以保障人权转变为否认国家是人权的中介。“道德是非国家的,国家也是非道德的。” ⑦个人的私有制所决定的社会本质和国家的私有制本质形成了统一。因此,国家不仅不能保障人与人之间平等、普遍的人权,反而成了纵容私人权利特殊性和不平等性的实体。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是人权的中介。三是在增进和保障人权的途径上,从主张社会改良转向提倡彻底的社会革命。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希望通过提高人民的理性和改造普鲁士宗教国家等社会改良措施来为广大劳动人民争取人权。到了《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已转而追求彻底的社会革命来实现真正的人权。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及《共产党宣言》时期:科学人权观的创立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阶级分析的观点出发,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权的阶级性。“由于这种集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支配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集体,而且是新桎梏。” ⑧二是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高度,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人权以及如何实现真正的人权。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要使被压迫阶级能够解放自己,就必须使既得的生产力和现存的社会关系不再继续并存” ⑨。无产阶级要获得平等、自由的人权,必须通过革命改变不合理的所有制关系和阶级关系,从占有的不平等状态中解放出来,彻底推翻维护私有制的国家制度。“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 ⑩只有消灭了阶级和私有制,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人权真正得以全面实现的社会。这时,“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 ⑪ “代替那存在着各种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⑫
(四)《资本论》时期:人权观的深化发展与进一步创新
在《资本论》的写作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的分析,彻底批判了资本主义人权的虚伪性,揭示了资产阶级人权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有机联系,深刻地说明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主导这种经济的生产方式必然要求人权和自由作出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法的规定。这标志着崭新人权观的深化发展与继承创新,主要表现在:一是商品生产离不开资本,资本的内在属性要求有形式上的平等和自由,从而用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了资本主义人权不平等的实质。不仅资本的占有和转换需要自由,资本流通过程中的形式变换和物质变换更需要自由。资本在其运动中必然要打碎一切对它自由运动的限制。“资本所打碎的界限,就是对资本的运动、发展和实现的限制。” ⑬ “平等的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人权。” ⑭二是货币作为交换价值的一般等价物,必然要求取消一切商品的自然差别和商品占有者的社会差别,实现货币面前的一切经济要素的平等社会存在。这种由交换价值运动过程所发展起来的自由、平等思想,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之一。三是与货币自由相联系的,是资本主义经济流通的自由。资本主义商品流通领域所确立的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平等同样是表面的、形式主义的。四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一个根本性规定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商品既是自由、人权的社会要求的经济结果,又是自由、人权的经济决定因素。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指出,劳动力自由不是工人的真正自由,离开了商品交换领域,工人们就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 ⑮
二、内品于信:将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内化为热忱信仰和情感认同
内品于信,就是内心信仰的科学升华,把掌握的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文本理论内化为理性信仰和情感认同。人是靠思想站起来的。只有将思想、理论内化为真诚的信仰,人才会有崇高、远大的理想追求。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大智慧,就是启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指南针。内化于信的理性信仰和情感认同,不是对某事某物的盲目迷信,也不是情感宣泄的盲从迷恋,而是把经典人权理论的精神实质内化为持久的向往追求和情感认同,在同美国等西方种种人权理论、思潮的比较分析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理论自信。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科学内涵的核心
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核心是关于“人类解放”理论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专门系统的人权论著,但他们对未来社会“充分人权实现”的科学预测是迄今为止人类最美好的崇高人权目标。未来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⑯马克思把这种“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联合体”称作19世纪伟大经济运动所引向的“人道目标”,又称“充分人权实现”⑰。恩格斯更加明确地指出:“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即共产主义” ⑱,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只能求助人权”,并且在其起草的第一个国际临时章程引言中精辟地指出:“一个人有责任不仅为自己本人,而且为每一个履行自己义务的人要求人权和公民权。” ⑲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表现为一系列体现自由创造的能动自觉,以及权利和义务的自觉享有和自觉遵守。
(二)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科学内容的真理性
这种真理性是在对近现代各种西方人权思潮的分析批判与有益借鉴中日益彰显其革命批判本质的。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认为,人权不是超历史、超时代、超阶级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阶级的;不是权利与义务的分离,而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不是个人权利与集体权利的对抗,而是集体人权与个人人权的辩证统一;不是个人权利的片面发展,而是人的自由全面充分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充分实现人权的崇高目标,为中国梦的人权价值引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人权价值引领目标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充分实现人权的崇高目标具有内在本质联系,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渊源。
(三)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实践性
这种实践性不是凭空臆想,而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近代西方天赋人权理论基础上,并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创立的崭新人权观。它是建立在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民族反对阶级剥削和压迫,追求民族独立、自由和解放的基础之上的,依据本国国情,探索发展道路,独立自主地维护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民权利的基础之上的科学人权观。
(四)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永恒价值
经典人权理论显然不是轻浮一时的情感宣泄,而是具有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创立是人类人权史上的伟大变革,突破了西方传统人权观片面的狭隘眼界和独霸地位,竖起了马克思主义人权大旗,极大地丰富和推进了人们对人权的科学认识,不仅为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争得合法权益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而且为人类充分人权实现崇高目标指明前进方向。
(五)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方法论更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西方人权思想家们用抽象人学史观的表面直观研究方法,否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压迫和阶级对立的客观现实,否认了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统治工具的阶级性质,仅仅赋予人权中的人以平等的、无差别的“人”的权利表象,更没有触及私有制这一不平等的社会根源。而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分析方法则把人权分解成三个部分或者三个相互有机联系的整体,即人、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关系以及具体的权利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把眼光单纯局限于个人人权的政治权利内容上,而是紧紧抓住了作为社会关系总和而又必然反映社会关系基础性质的具体的人,以及为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人与人之间现实的各种权利协调发展关系来展开他的人权理论研究。这样的人权分析方法使马克思、恩格斯超越了以往所有的人权思想家的历史局限,能够比他们看得更高远、更清晰和更精准。经典人权理论创立具体地、历史地、社会本质地科学分析人权的方法,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和看待当今国际国内人权问题仍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目标更崇高
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一向自我标榜为人权问题的“客观公正”的、占据道义优势的代言人。然而,由于其制度的根本缺陷,私有财产制度的规定性和人对物的依赖性以及党派政治纷争,支配了人的一切权利行为,个人的权利追求往往沦为粗糙的、无灵魂的物欲追求,是人应有的类本质的直接对立物。这时,不仅人权中的人——具体的权利主体由于劳动异化和资本异化而失去了普遍、平等、公正的人权追求时的一切人的主体性,而且,人权的具体的权利内容也由于人的极端物质性的、极端私利的权利追求,必然失去其“客观公正性”,更谈不上真正人权的“道义优势”。近现代特别是当代,西方一些国家打着维护人权的旗号,制造种种人道主义灾难的血腥历史和血腥现实,就是其最有力的证明。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全部理论和伟大实践活动都献给了人类进步和人类解放事业。如何使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获得真正的解放、人民的权利如何能真正得到公正、自由和平等的解决,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孜孜不倦的崇高追求。
三、外品于行:关切和解答现实问题,彰显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时代价值
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大智慧,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不是超然人类现实生活问题的玄想和旁观,而是饱含着对整个人类“苦难与希望、伤痛与追求、挫折与梦想”等现实问题的直面与关切。外化于行,就是落实于具体行动,在聚焦关切和解答现实问题中彰显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时代价值。
(一)在国内层面,关切当代中国的人权发展方向及现实矛盾
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必须直面和关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实际,着眼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着眼于当前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的人权现实新情况、新问题,着力解决为什么人的人权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权益获得感上来。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农村贫困人口高达7.7亿,贫困发生率达97.5%。而到现在,已有7亿多人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已降至4.5%。到2020年,中国将全部消除绝对贫困人口,十几亿中国人将共同迈入全面小康。这是古今中外的人间奇迹。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面临发展、民生、贫困等许多矛盾,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深层次社会利益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鉴于这些矛盾的存在,人权发展也须聚焦新问题和新需求。
一是聚焦适应人民美好生活的人权新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化到“美好生活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其实,就人类的需求性质来说,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物质性需求,反映的是保暖、饮食、种族繁衍等生存需求,这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第二层次是社会性需要,它是在物质性需要基础上形成的,主要包括社会安全的需要、社会保障的需要、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等。第三个层次是精神心理性需要,指的是由于精神心理需求而形成的精神文化需要,比如价值观、伦理道德、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怀、理想信念、艺术审美、获得尊重、自我实现、追求信仰等等。为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新需要,推动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把生存权和发展权放在优先地位;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通过保障发展权促进其他各项人权,即经济权利、政治权利、文化权利、社会权利以及生态环境权和人民健康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改善和提高民生权益为重点,集中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切实维护和保障各类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大力加强民主与法治建设,依法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不断提高和日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是聚焦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人权新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宏伟奋斗目标,即现代化强国时代、共同富裕时代、伟大复兴时代、世界舞台中心时代。进入现代化强国时代的历史逻辑演进,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到建党100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逻辑演进表现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提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国际层面,要聚焦适应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大趋势的人权新需求
和平、发展和人权既是联合国的千年发展三大目标,更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人类人权新需求。面对当今经济全球化重大历史机遇和严峻现实的问题挑战,习近平总书记顺应全球化时代的历史大潮流,适应和平发展的大趋势,倡导并实施符合各国人民利益、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全球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合作平台;为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为实现全球和平发展打造了一道牢固的屏障。在当代,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大势日益强劲,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异常强烈,人类战胜困难的手段更加丰富多样;与此同时,当今世界又是一个挑战频发、问题丛生的世界,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发展不平衡极为严重,贫富差距鸿沟日益拉大,地区热点持续动荡,恐怖主义蔓延肆虐。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人权赤字等严峻挑战摆在全人类的面前。而长期以来,美式霸权主义的冷战思维严重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安全理念,一些国家充当世界警察、干涉他国内政,强行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治理模式,成为世界动荡和局部战争的根源,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特别是近年来,“英国脱欧”“美国优先”“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等右翼极端势力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抬头,不仅撕裂美国、撕裂欧洲、撕裂日本,更给世界人类和平、安全、发展和人权带来了严重威胁和挑战。习近平主席一针见血地明确指出,“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⑳中国积极倡导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新模式,就是要突破“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式,超越“国强必霸”的历史覆辙,反对和抑制各种各样的霸权主义,更好实现共同、开放、创新和联动发展,使各国都成为全球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使各国人民共同享受生命尊严、发展成果和安全保障。
面对重大历史机遇和严峻现实问题挑战,习近平总书记以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依据,以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大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首倡和实施“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新举措。“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亚投行”所体现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彰显了人类权利文明的新本质和新特点。这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开辟了重要路径,对中国发展繁荣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它顺应全球化时代的潮流,适应和平发展的大趋势,符合各国人民利益,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为沿线国家乃至全球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合作平台;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为实现全球和平发展打造了一道牢固的屏障。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促人权,无疑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智慧的时代价值。
总而言之,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大智慧是“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统一。正是这个大智慧的伟力,引领和激励整个人类人权文明朝着更崇高的人权目标不断前行。
(鲜开林,东北财经大学人权研究与教育中心执行主任。本文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16年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人权问题若干重大基础理论研究”<项目号:2016MZD009>的子课题“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中国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7页。
③同上注,第52页。
④同上注,第129页。
⑤同注②,第74页。
⑥同上注,第293页。
⑦同上注,第380页。
⑧同上注,第82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0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477页。
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3页。
⑫同注⑨,第273页。
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8页。
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4页。
⑮同注⑭,第200页。
⑯同注⑨,第273页。
⑰同上注,第273页。
⑱同上注,第273页。
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⑳习近平:《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4年5月21日。
Abstract:The Marxist human rights theory initiated by Marxist classical writers was embodied in several important works of Marx and Engels.The key point to understand Marxist human rights theory,is to read the texts of Classic works of Marx.Only in this way can we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the theory more clearly and internalize it as genuine belief and emotional identity.It is also necessary to implement this theoretical guide in concrete actions by explain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in practice,so as to demonstrate the life of the classical Marxist human rights theory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责任编辑刘更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人权 经典理论
2018年5月5日,是“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习近平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 ①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今天,通过品味经典马克思人权理论大智慧,对于深入学习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权科学内涵,推动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有着非凡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品读经典:原汁原味地掌握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文本理论
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文本理论,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和观察人权问题的立论基础和理论基石。学习掌握古今中外人权理论的内容和方法固然十分重要,但真正持久管用的是细品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文本。细品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文本,就像与智慧老人在对话,虽然难啃、费时、耗神,时间长了,你也就智慧了。
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同他的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一样,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过程。原汁原味地、具体地品读不同阶段中马克思、恩格斯人权观的经典文本,不仅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它变化发展的脉络和线索,而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它的精神实质和深远意义。
(一)《莱茵报》时期:激进的人权理念与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和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对人权的看法还停留在传统的自然人权观的水平。其主要标志是立足于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和人权理论来分析问题,对旧制度下国家和法律的认识存在着某些幻想,对人权的看法还没有摆脱资产阶级人权学说的缺陷。这种情况的出现,同他当时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和客观唯心主义倾向是分不开的。一是强调来源于人的本性的自由是人的最基本的权利,而人的本性自由又是由人的自然理性所决定的。“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②,也就是说,自由是整个人类共同的精神本质,任何人不管其阶级差异和利益差异,天性上都是追求自由平等的。自由是人的固有权利。二是反对封建特权,竭力提倡平等的公民权利。“公民不承认以任何特权形式存在的权利。” ③以等级制为基础的莱茵省议会通过的林木盗窃法,实质上是为有产者占有幼树的权利而牺牲多数农民的合法权益。三是突出国家和法律在保障公民人权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超阶级的理性国家和法治在维护公民权益方面的主导作用。“它认为国家是一个庞大的机构,在这个机构里,必须实现法律的、伦理的、政治的自由。” ④四是呼吁让人民享有自由的出版权,是人民自我信任的体现。马克思猛烈批判了普鲁士的书报检查令,热情讴歌出版自由权,“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精神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体现,是把个人同国家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的有声的纽带。” ⑤总之,《莱茵报》时期马克思人权思想的主要特征在于,诉诸国家和法律以反对极端的私人利益;诉诸人的自由本性以反对普鲁士的专制制度和暴政统治;诉诸人权中的人的自然理性以反对宗教国家;诉诸平等的公民权利以反对一切封建特权。这些特征一方面充分显示出马克思对普鲁士专制制度强烈的憎恶和不妥协的抗争精神以及他对广大贫困人民深切的同情和责任心,反映了他当时所持的激进民主主义的政治倾向;另一方面,其中的不少地方也可以看出他所受到的唯心主义自然观人权观与西方传统政治思潮中“天赋人权论”的深刻影响。
(二)《德法年鉴》时期:人权问题上的自我清算与自觉转变
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诉诸先验的人的自然理性去认识人权转变为由的现实社会本质来认识人的具体的权利行为。马克思指出,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普遍的绝对的理性存在,决定人的现实权利追求的是人的现实的社会本质,即私有制对人的异化,这种具有具体社会本质的人“永远是这一切社会组织的本质” ⑥。二是从诉诸国家理性以保障人权转变为否认国家是人权的中介。“道德是非国家的,国家也是非道德的。” ⑦个人的私有制所决定的社会本质和国家的私有制本质形成了统一。因此,国家不仅不能保障人与人之间平等、普遍的人权,反而成了纵容私人权利特殊性和不平等性的实体。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是人权的中介。三是在增进和保障人权的途径上,从主张社会改良转向提倡彻底的社会革命。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希望通过提高人民的理性和改造普鲁士宗教国家等社会改良措施来为广大劳动人民争取人权。到了《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已转而追求彻底的社会革命来实现真正的人权。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及《共产党宣言》时期:科学人权观的创立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阶级分析的观点出发,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权的阶级性。“由于这种集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支配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集体,而且是新桎梏。” ⑧二是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高度,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人权以及如何实现真正的人权。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要使被压迫阶级能够解放自己,就必须使既得的生产力和现存的社会关系不再继续并存” ⑨。无产阶级要获得平等、自由的人权,必须通过革命改变不合理的所有制关系和阶级关系,从占有的不平等状态中解放出来,彻底推翻维护私有制的国家制度。“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 ⑩只有消灭了阶级和私有制,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人权真正得以全面实现的社会。这时,“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 ⑪ “代替那存在着各种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⑫
(四)《资本论》时期:人权观的深化发展与进一步创新
在《资本论》的写作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的分析,彻底批判了资本主义人权的虚伪性,揭示了资产阶级人权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有机联系,深刻地说明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主导这种经济的生产方式必然要求人权和自由作出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法的规定。这标志着崭新人权观的深化发展与继承创新,主要表现在:一是商品生产离不开资本,资本的内在属性要求有形式上的平等和自由,从而用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了资本主义人权不平等的实质。不仅资本的占有和转换需要自由,资本流通过程中的形式变换和物质变换更需要自由。资本在其运动中必然要打碎一切对它自由运动的限制。“资本所打碎的界限,就是对资本的运动、发展和实现的限制。” ⑬ “平等的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人权。” ⑭二是货币作为交换价值的一般等价物,必然要求取消一切商品的自然差别和商品占有者的社会差别,实现货币面前的一切经济要素的平等社会存在。这种由交换价值运动过程所发展起来的自由、平等思想,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之一。三是与货币自由相联系的,是资本主义经济流通的自由。资本主义商品流通领域所确立的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平等同样是表面的、形式主义的。四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一个根本性规定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商品既是自由、人权的社会要求的经济结果,又是自由、人权的经济决定因素。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指出,劳动力自由不是工人的真正自由,离开了商品交换领域,工人们就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 ⑮
二、内品于信:将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内化为热忱信仰和情感认同
内品于信,就是内心信仰的科学升华,把掌握的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文本理论内化为理性信仰和情感认同。人是靠思想站起来的。只有将思想、理论内化为真诚的信仰,人才会有崇高、远大的理想追求。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大智慧,就是启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指南针。内化于信的理性信仰和情感认同,不是对某事某物的盲目迷信,也不是情感宣泄的盲从迷恋,而是把经典人权理论的精神实质内化为持久的向往追求和情感认同,在同美国等西方种种人权理论、思潮的比较分析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理论自信。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科学内涵的核心
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核心是关于“人类解放”理论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专门系统的人权论著,但他们对未来社会“充分人权实现”的科学预测是迄今为止人类最美好的崇高人权目标。未来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⑯马克思把这种“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联合体”称作19世纪伟大经济运动所引向的“人道目标”,又称“充分人权实现”⑰。恩格斯更加明确地指出:“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即共产主义” ⑱,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只能求助人权”,并且在其起草的第一个国际临时章程引言中精辟地指出:“一个人有责任不仅为自己本人,而且为每一个履行自己义务的人要求人权和公民权。” ⑲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表现为一系列体现自由创造的能动自觉,以及权利和义务的自觉享有和自觉遵守。
(二)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科学内容的真理性
这种真理性是在对近现代各种西方人权思潮的分析批判与有益借鉴中日益彰显其革命批判本质的。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认为,人权不是超历史、超时代、超阶级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阶级的;不是权利与义务的分离,而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不是个人权利与集体权利的对抗,而是集体人权与个人人权的辩证统一;不是个人权利的片面发展,而是人的自由全面充分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充分实现人权的崇高目标,为中国梦的人权价值引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人权价值引领目标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充分实现人权的崇高目标具有内在本质联系,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渊源。
(三)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实践性
这种实践性不是凭空臆想,而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近代西方天赋人权理论基础上,并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创立的崭新人权观。它是建立在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民族反对阶级剥削和压迫,追求民族独立、自由和解放的基础之上的,依据本国国情,探索发展道路,独立自主地维护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民权利的基础之上的科学人权观。
(四)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永恒价值
经典人权理论显然不是轻浮一时的情感宣泄,而是具有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创立是人类人权史上的伟大变革,突破了西方传统人权观片面的狭隘眼界和独霸地位,竖起了马克思主义人权大旗,极大地丰富和推进了人们对人权的科学认识,不仅为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争得合法权益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而且为人类充分人权实现崇高目标指明前进方向。
(五)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方法论更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西方人权思想家们用抽象人学史观的表面直观研究方法,否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压迫和阶级对立的客观现实,否认了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统治工具的阶级性质,仅仅赋予人权中的人以平等的、无差别的“人”的权利表象,更没有触及私有制这一不平等的社会根源。而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分析方法则把人权分解成三个部分或者三个相互有机联系的整体,即人、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关系以及具体的权利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把眼光单纯局限于个人人权的政治权利内容上,而是紧紧抓住了作为社会关系总和而又必然反映社会关系基础性质的具体的人,以及为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人与人之间现实的各种权利协调发展关系来展开他的人权理论研究。这样的人权分析方法使马克思、恩格斯超越了以往所有的人权思想家的历史局限,能够比他们看得更高远、更清晰和更精准。经典人权理论创立具体地、历史地、社会本质地科学分析人权的方法,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和看待当今国际国内人权问题仍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目标更崇高
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一向自我标榜为人权问题的“客观公正”的、占据道义优势的代言人。然而,由于其制度的根本缺陷,私有财产制度的规定性和人对物的依赖性以及党派政治纷争,支配了人的一切权利行为,个人的权利追求往往沦为粗糙的、无灵魂的物欲追求,是人应有的类本质的直接对立物。这时,不仅人权中的人——具体的权利主体由于劳动异化和资本异化而失去了普遍、平等、公正的人权追求时的一切人的主体性,而且,人权的具体的权利内容也由于人的极端物质性的、极端私利的权利追求,必然失去其“客观公正性”,更谈不上真正人权的“道义优势”。近现代特别是当代,西方一些国家打着维护人权的旗号,制造种种人道主义灾难的血腥历史和血腥现实,就是其最有力的证明。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全部理论和伟大实践活动都献给了人类进步和人类解放事业。如何使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获得真正的解放、人民的权利如何能真正得到公正、自由和平等的解决,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孜孜不倦的崇高追求。
三、外品于行:关切和解答现实问题,彰显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时代价值
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大智慧,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不是超然人类现实生活问题的玄想和旁观,而是饱含着对整个人类“苦难与希望、伤痛与追求、挫折与梦想”等现实问题的直面与关切。外化于行,就是落实于具体行动,在聚焦关切和解答现实问题中彰显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时代价值。
(一)在国内层面,关切当代中国的人权发展方向及现实矛盾
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必须直面和关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实际,着眼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着眼于当前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的人权现实新情况、新问题,着力解决为什么人的人权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权益获得感上来。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农村贫困人口高达7.7亿,贫困发生率达97.5%。而到现在,已有7亿多人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已降至4.5%。到2020年,中国将全部消除绝对贫困人口,十几亿中国人将共同迈入全面小康。这是古今中外的人间奇迹。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面临发展、民生、贫困等许多矛盾,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深层次社会利益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鉴于这些矛盾的存在,人权发展也须聚焦新问题和新需求。
一是聚焦适应人民美好生活的人权新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化到“美好生活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其实,就人类的需求性质来说,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物质性需求,反映的是保暖、饮食、种族繁衍等生存需求,这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第二层次是社会性需要,它是在物质性需要基础上形成的,主要包括社会安全的需要、社会保障的需要、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等。第三个层次是精神心理性需要,指的是由于精神心理需求而形成的精神文化需要,比如价值观、伦理道德、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怀、理想信念、艺术审美、获得尊重、自我实现、追求信仰等等。为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新需要,推动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把生存权和发展权放在优先地位;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通过保障发展权促进其他各项人权,即经济权利、政治权利、文化权利、社会权利以及生态环境权和人民健康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改善和提高民生权益为重点,集中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切实维护和保障各类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大力加强民主与法治建设,依法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不断提高和日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是聚焦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人权新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宏伟奋斗目标,即现代化强国时代、共同富裕时代、伟大复兴时代、世界舞台中心时代。进入现代化强国时代的历史逻辑演进,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到建党100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逻辑演进表现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提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国际层面,要聚焦适应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大趋势的人权新需求
和平、发展和人权既是联合国的千年发展三大目标,更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人类人权新需求。面对当今经济全球化重大历史机遇和严峻现实的问题挑战,习近平总书记顺应全球化时代的历史大潮流,适应和平发展的大趋势,倡导并实施符合各国人民利益、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全球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合作平台;为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为实现全球和平发展打造了一道牢固的屏障。在当代,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大势日益强劲,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异常强烈,人类战胜困难的手段更加丰富多样;与此同时,当今世界又是一个挑战频发、问题丛生的世界,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发展不平衡极为严重,贫富差距鸿沟日益拉大,地区热点持续动荡,恐怖主义蔓延肆虐。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人权赤字等严峻挑战摆在全人类的面前。而长期以来,美式霸权主义的冷战思维严重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安全理念,一些国家充当世界警察、干涉他国内政,强行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治理模式,成为世界动荡和局部战争的根源,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特别是近年来,“英国脱欧”“美国优先”“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等右翼极端势力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抬头,不仅撕裂美国、撕裂欧洲、撕裂日本,更给世界人类和平、安全、发展和人权带来了严重威胁和挑战。习近平主席一针见血地明确指出,“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⑳中国积极倡导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新模式,就是要突破“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式,超越“国强必霸”的历史覆辙,反对和抑制各种各样的霸权主义,更好实现共同、开放、创新和联动发展,使各国都成为全球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使各国人民共同享受生命尊严、发展成果和安全保障。
面对重大历史机遇和严峻现实问题挑战,习近平总书记以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依据,以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大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首倡和实施“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新举措。“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亚投行”所体现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彰显了人类权利文明的新本质和新特点。这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开辟了重要路径,对中国发展繁荣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它顺应全球化时代的潮流,适应和平发展的大趋势,符合各国人民利益,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为沿线国家乃至全球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合作平台;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为实现全球和平发展打造了一道牢固的屏障。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促人权,无疑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智慧的时代价值。
总而言之,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大智慧是“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统一。正是这个大智慧的伟力,引领和激励整个人类人权文明朝着更崇高的人权目标不断前行。
(鲜开林,东北财经大学人权研究与教育中心执行主任。本文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16年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人权问题若干重大基础理论研究”<项目号:2016MZD009>的子课题“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中国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7页。
③同上注,第52页。
④同上注,第129页。
⑤同注②,第74页。
⑥同上注,第293页。
⑦同上注,第380页。
⑧同上注,第82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0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477页。
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3页。
⑫同注⑨,第273页。
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8页。
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4页。
⑮同注⑭,第200页。
⑯同注⑨,第273页。
⑰同上注,第273页。
⑱同上注,第273页。
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⑳习近平:《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4年5月21日。
Abstract:The Marxist human rights theory initiated by Marxist classical writers was embodied in several important works of Marx and Engels.The key point to understand Marxist human rights theory,is to read the texts of Classic works of Marx.Only in this way can we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the theory more clearly and internalize it as genuine belief and emotional identity.It is also necessary to implement this theoretical guide in concrete actions by explain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in practice,so as to demonstrate the life of the classical Marxist human rights theory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责任编辑刘更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