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刺绣扶贫车间是当地为助力扶贫产业发展,传承王府刺绣民族工艺,发挥大学生人才优势和妇女“半边天”作用而建立的刺绣基地。王府刺绣起源清代,是一种蒙古族传统美术技艺。
据车间负责人杨福林介绍,科右中旗2016年开始在全旗173个嘎查(蒙语,村的意思)培训“王府刺绣”,目前已有2.1万人参与,其中2859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带动人均增收2000元,最高的甚至达到5万元,极大推动了当地农村牧区贫困妇女脱贫致富。
“我们做刺绣就是有空就绣,冬天农闲时绣得更多些,绣多少赚多少,这都属于额外收入。”乌逊嘎查脱贫致富典型、蒙古刺绣带动人王金莲说,“作为最先一批通过刺绣脱贫的人,我也一直带领着身边感兴趣的村民。他们有空就来我这一起绣,边交流边学习,因为能挣钱,所以大家的兴致都很高。”
在蒙古族刺绣扶贫车间工作的乌云德力格尔也觉得这个模式特别好。她说,这在老百姓当中很受欢迎,因为足不出户就能赚钱。尤其是身边那些在家里带孩子的人,只要有时间就可以绣,相当于“挣外快”了。
杨福林介绍说:“原来残疾人很多都赚不了钱,还需要家人照顾,觉得自己是家里的拖累。通过做刺绣,他们首先是自食其力了,第二是心理上发生了变化,不再觉得自己是家里的负担,第三是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大家一起交流刺绣经验,共同学习。随着刺绣水平的提高,有的人还会被称作老师,有了尊严感,这更坚定了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
“我们全旗现在已经培养出了一级绣工1300人,二级绣工5000人,他们技术好,主要完成外来的订单产品。三级绣工8000人,和初级绣工一起,完成我们自己设计的图案绣品,然后在全国37家合作网点销售。这样,大家都有机会赚到钱,才有信心继续去绣。”杨福林说到。
“从为每一位农牧民谋福利的初心出发,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我们把王府刺绣这项民族艺术与这里每个人的生活质量结合起来,既传承了我们的民族文化,又为老百姓创收增收。可以说,在新时代‘王府刺绣’给我们大家绣出了新生活和新希望。”杨福林骄傲地说到。
图什业图王府刺绣起源清代,是图什业图地区传承的风格独特的蒙古族传统美术技艺。它的做工细腻、独到,讲究针法及纹路,艺术地展示出图什业图地区的历史与文化,再现了科尔沁文化的精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在当地有重大影响。2009年,图什业图王府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为兴安盟科右中旗大学生协会的协会主席杨福林做介绍。(摄影/贾璞玉)
蒙古族刺绣扶贫车间设有专门的刺绣缝纫车间,这里工人的工作内容是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做成的绣花半成品进行再加工,做成成品转给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进行出售,目前能生产蒙古袍、笔筒、靠垫、桌布等200余种产品。图为蒙古族刺绣扶贫车间的刺绣缝纫车间。(摄影/贾璞玉)
王金莲,内蒙古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乌逊嘎查脱贫致富典型、蒙古刺绣带动人。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脱贫、再到成为乌逊嘎查开展订单刺绣的带动人,王金莲一路走来,她的经历就是一个真实的脱贫致富的故事。(摄影/贾璞玉)
目前,图什业图王府刺绣产品有包括儿童系列(山丹花图案)、中年系列(夕颜花图案)、老年系列(寿桃图案)、庆典系列(玫瑰、牡丹图案)、民族系列、家居系列、办公系列等1072种,其中以刺绣框画、刺绣被褥、绣花桌旗、绣花羊绒围巾、保健枕头为典型代表。图为绣有蒙古族刺绣的物件。(摄影/贾璞玉)
图为绣有蒙古族刺绣的物件。(摄影/贾璞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