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首页>出版物>《人权》杂志

针对当代形式种族主义:疫情带来的挑战与各国应对

来源:《人权》2020年第4期作者:毛俊响 郭敏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内容提要:2020年7月3日,由中国人权研究会指导,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跨文化人权研究中心和国家高端智库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联合主办的“针对当代形式种族主义:疫情带来的挑战与各国应对”国际视频研讨会召开。来自中国、美国、荷兰、德国、南非等国家和联合国机构的近20名人权领域专家学者围绕当前的种族主义问题、新冠疫情对消除种族主义带来的挑战与各国应对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此次研讨会倡导推动在全球范围内消除当代形式种族主义,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并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

  关键词:种族主义 新冠疫情 人权保障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由中国人权研究会指导,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跨文化人权研究中心和国家高端智库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联合主办的“针对当代形式种族主义:疫情带来的挑战与各国应对”国际视频研讨会于2020年7月3日召开。此次研讨会是中国人权研究会“全球疫情防控与人权保障”系列国际研讨会的第七场会议。来自中国、美国、荷兰、德国、南非等国家和联合国机构的近20名人权领域专家学者围绕当前的种族主义、新冠疫情对消除种族主义带来的挑战与各国应对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本次研讨会深入剖析了当代形式的种族主义对人类带来的严峻挑战,探讨各国的应对之策,致力于推进构架公正合理的国际人权治理体系,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会议认为,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问题根深蒂固,新冠疫情加剧了特定种族群体处境的恶化,为有效处理种族主义问题带来了新的挑战,各国需要采取措施进行积极应对。联合国当代形式种族主义、种族歧视、仇外心理和相关不容忍行为问题特别报告员滕达伊·阿丘梅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近几个月来,世界各地仅因种族、族裔、民族或宗教原因针对某些群体的种族主义和仇外事件出现了令人震惊的上升。各国应致力于实现所有人的种族平等和不歧视,在世界各国协调努力结束这一流行病之际,所有行动者应确保其工作有助于健康和福祉,包括免于种族主义和仇外心理。中南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王新平在致辞中表示,疫情爆发以来,与各国携手合作、共同抗击疫情相伴随的却是部分国家种族主义、仇外主义的甚嚣尘上。当前新冠病毒仍在全球蔓延,国际社会将会面对更加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因此需要各国共同关注,通力合作,携手应对。

  一、关于当代形式种族主义的整体认知

  《世界人权宣言》第2条载明,人人有资格享有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区别。长期以来,国际社会为推动消除一切形式种族主义,实现全人类人权和基本自由的普遍尊重与广泛遵循作出巨大贡献。然则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问题由来已久,消除沉疴积弊仍需各方通力协作,继续努力。

  (一)当代形式种族主义根深蒂固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跨文化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奥古斯丁·洪圭认为,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是欧洲启蒙运动所产生的思想。洛克、卢梭、黑格尔等启蒙思想家为对种族主义的辩护提供了哲学上的理由,这种思想带来的直接遗产就是科学批判,具体而言是强调了黑人所遭受的不平等。南非大学塔博·姆贝基非洲领导学院人权教授、南非自由州大学人权中心教授谢尔盖·阿兰·焦尤坎加也认为种族歧视问题的根源来自于启蒙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以不平等为核心”的平等观和约翰·洛克的“黑人无贡献论”等启蒙思想使得美国“有色编码,黑白分明”的意识形态被美国法律以形式平等所掩盖,这使得美国在对抗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中面临多重困境和挑战。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名誉院长布里吉·莫汉教授在专题发言中谈及美国近期的弗洛伊德案,认为这一切的不平等都源于美国固有的种族基因,美国这种根深蒂固的不平等思想源于美国人骨子里的基因,这种不平等的基因是美国存在不平等的源头。

  (二)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问题广泛存在、亟待解决

  2020年5月底,美国明尼苏达州非裔黑人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被白人警察暴力执法致死,引起全美众多城市暴发抗议示威,国际社会对此关注甚众。实际上,这一起种族主义事件的发生绝非偶然,类似事件广泛存在于某些国家和某些地区。武汉大学法学院丁鹏博士认为,根据现行的国际人权法,种族主义和仇外心理范围内的歧视定义可以分为四种,一是直接歧视,例如亚洲人在流行病期间因为种族身份而受到较差的待遇;二是间接歧视,例如疫情期间部分国家看似中立的法律或标准实际上对亚洲人更加不利;三是拒绝提供合理便利;四是骚扰、仇恨和结构性或系统性歧视。

  与会专家学者广泛列举了当前一些国家存在的种族歧视和仇外现象,普遍认为种族主义严重阻碍全球疫情防控的整体步伐和应有成效。滕达伊·阿丘梅教授在主题发言中谈到,欧洲联盟基本权利机构(FRA)表示,中国人或亚裔在获得商品和服务,包括获得保健服务和教育方面受到歧视;被视为亚裔的孩子也在街上受到骚扰并在学校被欺负;政治家和其他公众人物对中国人或亚裔使用贬义和仇外的语言。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跨文化人权研究中心主任、乌特勒支大学汤姆·兹瓦特教授指出,荷兰的华人社区一直饱受种族主义之苦,尽管一般而言,他们受过更好的教育,有更好的经济条件。南非人类科学研究发展委员会包容性经济发展部首席研究员克里斯·切蒂认为,贫穷的黑人工人阶级和富裕的白人截然不同的生活经历加剧了南非的种族紧张关系。中南大学人权中心教授、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皮特·赫尔曼指出,种族主义的社会建构实际上意味着社会解构,是对社会化和家庭人性化的否定。

  二、新冠疫情为消除种族歧视带来巨大挑战

  几个世纪以来,疫情发展总是导致种族歧视的发酵,从“鼠疫”到“非典”,与疫情蔓延相伴随的是种族主义和仇外情绪的盛行。此次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暴发也为消除种族歧视带来了新的严峻考验和巨大挑战。

  (一)新冠疫情加剧特定种族群体处境的恶化

  克里斯·切蒂指出,不平等的根源在于根据收入对人进行区别对待的资产阶级制度。南非的穷人和富人在获得服务、机会和公正方面存在的差异是由于种族分歧造成的,而新冠病毒危机加剧了分歧和挑战。滕达伊·阿丘梅指出,疫情以来,包括华裔、韩国裔、日本裔、越南裔、菲律宾裔和缅甸裔在内的亚裔美国人一直受到种族主义和仇外攻击。这些攻击包括人身攻击、故意破坏、口头骚扰,以及拒绝他们获得服务和公共空间。国家高端智库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副研究员彭芩萱博士在专题发言中指出,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美国新冠疫情死亡人数中的三分之一都是非裔美国人。这种大的流行病并不是一个巨大的均衡器,它实际上放大了所有现存的不平等,加剧了现有的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年龄歧视,同时也放大了某些社会群体的交叉劣势。

  (二)部分公众人物和政治家的错误言论助长了种族孤立和仇外心理

  疫情暴发以来,以美国总统特朗普、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等为代表的部分公众人物和政府官员多次在公众场合和媒体上渲染“病毒歧视论”,他们故意采用“中国病毒”“武汉病毒”等带有地域指向性、歧视引导性而非国际公认的病毒名称来指代新型冠状病毒。这种基于公众人物的影响力和引导性的错误言论将新冠病毒与特定地域相联系,在孤立和污名化特定种族群体的同时,也引发本就存在的种族主义和仇外心理更加蔓延,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质疑和普遍谴责。

  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郝亚明教授以“官方驱动型种族歧视”指代当前一些政府机构利用新冠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以推动和引导对特定种族群体的歧视与偏见,来实现他们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甚至不法或恶意的做法。滕达伊·阿丘梅教授指出,试图将新冠病毒归咎于某些国家或民族,正是将种族主义和仇外言论作为其政治纲领核心的民族主义、民粹主义领导人。在许多国家,民粹主义政权正在利用和助长其国民对大流行病的焦虑情绪,加倍妖魔化种族、民族和宗教的少数派,同时蔑视或消除对其权力的制衡。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孙世彦研究员认为,有关疫情内容的消息主要是在私人之间传播,人们日常使用线上的社交媒体和技术平台,虽然传播速度很快,但相比之下,传播的广度较为受限。而主流媒体都是由领导人、公职人员、宗教领袖和其他权力较大的人掌控的宣传方式,当他们用主流媒体作出种族主义言论的时候,后果是最严重的。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毛俊响教授指出,国家领导人和媒体渲染的“病毒歧视”,如所谓“中国病毒”“武汉病毒”,是打着言论自由旗号的种族歧视、民族歧视等形式的歧视。就国家领导人而言,在召开记者会时发表种族歧视言论,无疑已不再是影响力较小的“私人言论”,应属于政府管制范畴。就国家层面而言,国家领导人身份特殊,作为国家领导人发表言论,其行使的是国家公职行为,其种族歧视言论实际代表的是国家行为。一位国家领导人发表种族歧视言论,一个国家存在种族歧视行为,更与联合国一直以来致力于消除种族歧视,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的目标相悖,应当予以谴责。

  三、各方应携手应对当代形式种族主义问题

  (一)各国应采取积极举措消除种族歧视

  主权国家在抗击疫情和消除种族歧视问题中处于首要地位。在全球共同抗击疫情的关键阶段,各国更应积极采取旨在根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或仇恨行为的措施,团结合作,并肩战斗,将各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首位,共同建立无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国际社会,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的目标。

  滕达伊·阿丘梅教授指出,为了确保公平和不歧视的公共卫生对策,各国必须在公共卫生决策和资源分配中考虑种族、民族和宗教少数群体。这需要的不仅仅是调查这些人口,并在政策执行阶段考虑到他们的需要,还需要确保在从提出问题到制定和实施适当的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他们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有意义的席位。此外,各国应积极确保在公共卫生和所有其他政府政策中阐明人权、平等和不歧视原则。毛俊响教授认为,国家有义务对私营媒体发表的“病毒歧视”言论进行规制,各缔约国应按照《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设定的义务采取积极措施消除种族歧视。奥古斯丁·洪圭指出,针对非裔的种族主义源来已久,要消除种族歧视问题,非洲的前殖民国家应该予以道歉,并支付赔偿。此外,欧洲部分种族主义群体以极右翼之名行种族歧视和仇恨之实,国家应予禁止。

  (二)国际社会应形成种族平等的正确价值导向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在这一《世界人权宣言》的根本精神指导下,尊重他人人权和基本自由应是全世界人民努力实现的共同标准和目标。消除种族歧视,实现共同发展,只有国家层面的积极作为尚显不足,还需要在国际社会形成种族平等的思想改革和整体导向。对此,汤姆·茨瓦特指出,我们需要打击种族主义和歧视,但正如《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者明确指出的那样,这场斗争也应该在个人层面进行,而不只是由国家来进行,反对种族主义和歧视的斗争是一场人民战争。毛俊响教授指出,国际社会应团结起来反对“病毒歧视”,促进形成反对“病毒歧视”的积极话语氛围。谢尔盖·阿兰·焦尤坎加教授认为,要消除种族主义,必须结合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和群体,包括弱势群体、精英阶层和政治家等等。布里吉·莫汉教授指出,只有改变人们关于种族主义的潜在的观念才有可能实现种族平等,为了实现种族平等和人类的自由,我们需要发起一场新启蒙运动。

  (三)公众人物和媒体应在消除种族主义方面承担更大的责任

  公众人物、政府官员等具有较大话语权和影响力的群体在消除种族歧视、促进种族平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引导作用。滕达伊·阿丘梅教授表示,如果政府官员不能真正理解国际人权、种族平等和不歧视原则的意义和要求,他们就不太可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则的潜力。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毛俊响教授强调,国家领导人和媒体担负着更加重要的社会责任,应避免传播、散布或支持带有种族歧视和种族主义的言论。

  (四)国际人权法律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谢尔盖·阿兰·焦尤坎加教授指出,我们需要采取一个系统性的、严肃的转变措施,同时严格执行法律,这样才能够共同建立一个命运共同体,让所有公民共同分享一个同样的未来来减小人与人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异,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滕达伊·阿丘梅教授指出,需要在法学院和其他地方就种族歧视和仇外歧视进行更大和更实质性的教育,因为人权问题需要一个全面的国际人权法律框架。彭芩萱博士强调,多重歧视应当被纳入法律制度体系,当人们因一种或更多的理由而遭受严重的不平等情况时,法律就可以介入并发挥作用。多重歧视不仅仅是一个法律概念,而是许多人面临的现实情况。

  总而言之,本次研讨会的会议主题契合疫情期间国际社会种族歧视问题突出的现状,兼具学术性与实践性;会议代表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具有广泛性。与会专家充分交流、深入探讨,会议取得丰硕成果。此次会议的召开对于国际社会消除当代形式种族主义,携手抗击疫情,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毛俊响,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郭敏,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