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10部人权蓝皮书见证中国人权话语创新和理论发展

2020-12-21 14:20:42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陈慧娟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和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人权蓝皮书10周年暨中国人权理念、话语和理论”研讨会于12月19日在线上举行。此次研讨会总结了人权蓝皮书10年来的历程、经验和贡献,旨在推进中国人权的话语创新和理论发展。

  中国人权事业的编年史

  “我认为人权蓝皮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中国人权事业编年史的作用,为人权话语构建、理论构建提供了一个基础。”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志鹏介绍,人权蓝皮书不是理论本身,但每年都会对中国人权事业发展作全景式考察,用一个个事实来说明中国的人权实践是怎样的,成为中国人权事业的年度路标和里程碑,为中国的人权国际对话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基础。

  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唐颖侠回顾,人权蓝皮书引领了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方向,10年来所有的报告的题目放在一起,就可以发现这些题目反映出的是中国人权话语的变化。比如说人权议题的关注点,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生存权渐渐发展转向发展权,尤其是经济高速发展和转型过程当中所带来的人权问题。人权蓝皮书有别于作为国家政策宣示的白皮书,是人权学者基于人权学理分析对政策与法律的诠释,英文版推出后向世界发出了中国人权学者的声音,也是国外了解中国人权现实发展状况的权威资料来源。

  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李君如是人权蓝皮书的主编。他介绍,人权蓝皮书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问世的,反映了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历史经验。它力图建立一个全面正确展示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具有特殊权威性的思想阵地,培育一支具有正确思想理念的研究中国人权理论和实践的专家学者队伍,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权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国际人权话语已远超西方人权话语内容

  会上,不少与会专家追溯了人权话语体系的演变。

  西方人权话语如何进行国际化传播?中南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毛俊响指出,除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优势外,与其人权话语拓展方式有关——

  西方国家充分把握住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史机遇。战争的过程震惊了人类的良知,二战后人权思潮蓬勃发展,推动西方人权观念从区域理念跃升为更具影响力的理念。另一方面,西方人权话语充分借助观念输出、规则制定和实施机制,如推动人权条款纳入《联合国宪章》,将西方人权话语融入国际人权规则。随后,借助国际法上的条约遵守机制,监督缔约国在国内通过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方法融入外部性人权理念和规则,进而转化为内部自觉,推动西方人权话语的全球化。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李云龙补充认为,事实上非西方国家很少能够达到西方规定的人权标准,因为这个标准是为西方量身定做的。在国际人权实践中,联合国没有局限于西方划定的人权概念,而是侧重于防止和反对大规模侵犯自由、种族歧视、种族灭绝、侵略、贫困等问题。实际上国际人权话语已经远远超越了西方人权话语的狭隘内容。

  “可以看出,人权不是一个古已有之或者一次性就建构完整的东西。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共识。”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常健认为,“中国不可能完全摆脱西方和国际人权话语另起炉灶,但是我们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行融合、超越和创新,这其实是更难的工作。”

  常健说:“我们现在有不少理念,也有不少话语,也有一定的规范,但缺的是话语体系,也就是理论以及规范的体系。这是现在迫切需要建构的。比如,‘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人权’,但什么叫作首要?是理论上的首要,还是战略上的首要?等等。对这些问题还需要作出精准表述。”

  毛俊响进一步指出,在不同人权文化开展对话的过程中,“社会共情”非常重要。近年来,中国提出的以和平促发展、以发展促人权是国际社会的普遍价值共识。提出这些人权话语就是基于全人类共同繁荣的“社会共情”。今后,中国应该积极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权维度,夯实中国人权话语的国际社会基础。

  中国人权从应有权利走向实有权利

  对于中国人权发展的实践,云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红春通过分析中国制定和实施的三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来揭示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特点。“三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及其评估报告显示,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经历了从‘政策宣言式’到‘立法规范式’再到‘行动确定式’的转变,展现了中国人权从应有权利走向法律权利再走向实有权利的过程。”刘红春说。

  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副教授王理万则将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概括为“规划型人权发展道路”,即通过编制和实施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以行政主导的方式推进人权实质进步,确定各项人权的优先顺序,促成国际人权话语转化为国内人权表达,并进而实现人权表达契合国家整体发展规划和政府部门工作职能,确保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具有可操作性和必要发展空间。

  此外,多位与会专家继续呼吁加强国家间交流。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罗艳华梳理了10年来中国开展国际人权合作与交流所取得的重要进展:

  10年来中国深度参与了与联合国多边人权机构的合作,并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已5次当选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成员,并接受了三次普遍定期审议。

  中国表达的人权理念也被写入了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决议,成为国际人权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展促进人权”的理念、“在人权领域促进合作共赢”的理念。

  近年来中国双边人权对话的对象不断扩大,除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权对话,中国也积极开展与发展中国家的人权磋商。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