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6届会议“西藏脱贫攻坚和文化保护”云上边会9日举行。来自境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政府在西藏大力开展脱贫攻坚、倾力保护和发展文化的实践经验进行研讨交流。与会学者认为,目前,西藏发展进入历史最好时期,西藏人权状况是历史上最好时期,西藏的脱贫攻坚实践,创造了减贫治理的样本,对于丰富和发展人类减贫事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会议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研究员郑堆主持会议。
与会学者认为,西藏是中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成本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的区域。在中央关心、全国支持下,西藏自治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9年年底西藏自治区全区74个县的6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取得历史性成就,极大保障了各族群众生存权和发展权,特别是在精准脱贫中注重保护生态、发展文化,走出了符合实际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扎洛指出,中国政府始终高度关注和支持西藏的减贫事业,针对西藏的深度贫困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扶持政策。他分享了社会经济所开展的“西藏农村的合作社发展对减贫的作用”研究成果,研究显示西藏坚持因地制宜,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到2019年年底,西藏自治区共建立13726家农村专业合作社,16.5万个家庭加入合作社,通过整合资源,从事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贫困人口年均收入接近1万元,显著提高了村民收益,有效助力低收入群体摆脱贫困。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格桑卓玛表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创造就业机会是西藏摆脱贫困最富有针对性的措施之一。自1985年开始西藏就对农牧民子女实行包吃、包住、包基本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同时还发放助学金;就业方面,自2016年以来,西藏累计转移贫困人口就业18.64万人,开展培训15.51万人。教育的润物细无声和更多新就业机会,逐步增强了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贫困人口的内源式发展,助益了西藏如期消除绝对贫困。
与会学者重点关注了西藏文化保护情况。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晓纯分享了“西藏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研究成果。研究显示,在中央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西藏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文化领域政策法规,出台了多部地方法规、规章,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保护西藏的文物古迹、古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20年6月,西藏自治区拥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89项,传承人96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作460项,传承人522人。
尼泊尔阿尼哥协会主席萨尔波塔姆·什雷斯塔认为,中国政府致力于保护西藏传统文化,尊重西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格萨尔王传》是著名的藏族民间文学作品,为民间歌手世代传唱,也衍生了不同版本,中国政府启动了一项收集所有不同版本的大型工程,收集完后出版的《格萨尔王传》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史诗。《甘珠尔》和《丹珠尔》是藏传佛教知识的海洋,经文卷帙浩繁,重刊更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完成了这项任务。
英国藏学学者罗布森讲述了自己与藏语言文化的不解之缘。20世纪50年代,罗布森开始学习藏语文,接触西藏文化,她尝试用藏文翻译出版多部世界优秀文学作品,受到藏文读者欢迎。罗布森表示,她使用藏语文进行文学翻译创作,得益于中国政府致力于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生命力依然活跃的生动实例。
郑堆表示,与会专家展示和交流的研究成果,总结和分享了西藏脱贫攻坚和文化保护的成功经验与生动案例,有利于深化国际藏学界有关研究共识,更好展现西藏各族群众在中央关心、全国支持下,摆脱贫困生活、共创美好家园的真实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