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摄影:焦飞)
位于嘉陵江畔的缙云山是我国罕有的位于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称为重庆主城区的“绿肺”。曾经这里的居民为求发展一度突破生态红线,“靠山吃山”,违规“蚕食”林地,给美丽的缙云山留下一道道伤疤。
2018年6月,重庆市对缙云山保护区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拆除保护区内违法建筑、修复自然生态;实施生态搬迁,有序发展生态产业,力促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
2019年4月,北碚区启动缙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搬迁试点工作,坚持“人要下山”,为环境减负。自愿进城入户的村民,对其农房进行一次性补偿;自愿易地搬迁的村民,在保护区外围规划建房安置点;并生态赎买搬迁户位于核心区、缓冲区的集体林地、承包地等,解决村民子女就学、社保等问题。
生态搬迁居民史晓霞的家以前就位于北碚区澄江镇北泉村,这里地处缙云山保护区核心区。由于保护区管控严格,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发展受到限制。 “交通不方便,居住条件不好,时不时还担心有滑坡的风险。”史晓霞说,而她在那里生活了几十年。不久缙云山北泉村生态迁建房项目就要竣工,她和家人将搬进150平方米的新居。
三年来,缙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实现生态搬迁居民几乎全部搬出;核心区和缓冲区也全面禁止包括农家乐在内的生产经营性活动。
缙云山黛湖 (摄影:焦飞)
游人在缙云山黛湖游玩、拍照 (摄影:焦飞)
重庆结合缙云山保护区的地理、气候、水环境和植物生长,对拆除、搬迁后的地块开展生态修复,为保护区的生态承载容量做“加法”。
缙云山保护区内的黛湖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周边建起了不少酒店、农家乐,黛湖区域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因此在综合整治中,北碚区在保障经营者合法权益的情况下,整体拆除违规建筑。对黛湖区域进行生态修复,包括黛湖库型修复、湿地治理、水生植物及乔木栽植、滨水栈道及人行步道建设等,面积达2.3万平方米。
放眼望去,如今的黛湖边绿树成荫,湖面碧波荡漾,湖周围古木参天,湖水清亮明净,湖底绿藻参差,湖堤倒影,相映成趣。
缙云山保护区通过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拆除违规经营场所,实施生态搬迁,黛湖、翠月湖、马中咀和腾龙垭等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完工,生态环道、柏林村乡村振兴等项目雏形已现,走出一条百姓富、生态美、产业兴的绿色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