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2021年4月8日,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吉林省委宣传部主办,吉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吉林大学法学院、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权事业发展进步”国际研讨会顺利召开。来自20多个国家的代表围绕着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和现实多维度下,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奋斗,追求美好生活,促进人权保障的成果、经验、理论进行了深入研讨,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权道路、人权思想、人权理论、人权实践的历史地位与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权事业 人民至上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一百年中,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人民的福祉和安宁,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关注焦点。2021年4月8日,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吉林省委宣传部主办,吉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吉林大学法学院、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权事业发展进步”国际研讨会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值此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此次会议更是被赋予了特殊且重要的意义。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向巴平措,中宣部副部长蒋建国等领导同志出席会议并发表致辞。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奥地利、埃及等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机构负责人、媒体人士、在华留学生和中国有关部门、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的代表100余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会议。
在会议开幕致辞中,致辞嘉宾均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人权奋斗予以充分肯定。吉林大学党委书记、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姜治莹教授指出,在总结思想、理念和实践的同时,也要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共产党的人权事业发展与成就,吉林大学也会继续加强人权研究与教育。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石玉钢结合吉林省脱贫攻坚、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疫情防控、高校建设、人权宣传和理论研究等多方面的成绩,宣介了吉林省人权事业的进展。向巴平措提出了“坚持党的领导,锚定人权研究方向”“立足鲜活实践,讲好中国人权故事”“把握全球变局,壮大人权正义之声”的三点希望。蒋建国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人权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跨文化人权研究中心主任汤姆•茨瓦特作为外籍致辞嘉宾,从文化与合作的角度强调了打击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重要性,建议通过真实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学习,来避免人们受到错误观念影响而误入歧途。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权宏业:图景铺展
开幕式之后,会议进入主旨发言环节,由吉林大学副校长蔡立东教授主持,共计11位发言人从“以人民为中心”“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中国人权事业的实践领域”和“外籍友人在华亲身经历”等角度共同铺展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权事业发展进步的壮阔绘卷,为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和充分交流夯实了基础。
(一)以人民为中心
“人权之本在人,民主之义在民”。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的利益视为中国人权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增加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中国人权事业的重要追求。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人权事业的鲜明特征,这一点也得到了与会学者代表们的高度肯定。
围绕以人民为中心,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徐显明作了以“以人民为中心与人权”的主题发言,指出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人权事业的灵魂:人权的主体是人民、人人,人权和法治的价值是以人民为中心,法治的本质是依法保护人民权益,法治的目的是尊重和保障人权。
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作了“党的初心使命与中国人权事业”的主题发言,提出三点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激励中国人权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中推动中国人权事业发展,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基本人权迈向最大人权。
(二)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人权既有“普遍性价值”,又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保持好人权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平衡,关系到中国人权事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也影响着中国与其他国家在人权领域的沟通、互动。
国际进步组织主席、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哲学教授汉斯•科勒作了“各国人权观念的分歧与和平共处”的主题发言,强调各国均应不受干涉地自主依据本国社会、文化来发展人权理念与实践,企图在国际社会独断决定所有国家人权发展的“独裁权”是不应存在的。
中国人权研究会秘书长、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卓越教授鲁广锦作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人权学说”的主题发言,指出中国共产党通过结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人权普遍性与中国国情,创造性地实现了完整人权学说的构建,具有崇高的价值追求、全新的人权话语、丰富的人权思想、深远的历史意义。
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彼得•赫尔曼作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权事业的进步”的主题发言,回顾了人权的发展史,指出部分西方人权理论的狭隘性,人权应该有多种不同的概念和定义,各国应考虑国情发展人权,而中国非常强调人权的合法性和公平正义。
(三)中国人权事业的实践领域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中国共产党的人权实践及其成果,惠及人民生活各个领域,推动了国际人权事业的进步,为成熟、完善的人权道路、人权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丰厚滋养和坚实基础,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广泛赞誉。
围绕中国人权事业的实践领域,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作了“伟大抗疫精神:党领导中国抗疫的精神内核”的主题发言,以丰富的数据、实例介绍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成果,强调了中国始终坚持生存权、发展权,坚持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
外交部人权事务特别代表李笑梅作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发言,介绍了中国外交工作中对人权的认识和理解,介绍了中国提出的相关人权倡议、理念和在国际社会中获得的支持和认同,指出本次研讨会取得了卓有建树的共识,并欢迎大家参与到外交工作中。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陈志远作了“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主题发言,指出中国法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人权保障意识,依法保护人民群众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其他各方面权利,推动人权司法保障工作新进展,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四)外籍友人在华亲身经历
中国人权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中外聚焦,世界瞩目。正所谓公道自在人心,面对中国人民受益于人权进步的雄辩事实以及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深入人心,与会的外国嘉宾从亲身经历出发,分享了他们眼中的中国人权事业及成就,对别有用心的论调展开驳斥。
中国日报文教部高级记者埃里克•尼尔森作了“减轻贫困是一项人权”的主题发言,认为中国人权事业取得了多维度成绩,其中最突出、最重要的是减贫,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战略对全世界都有重大启发意义,有助于在未来更好地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非洲商会国际联络部主任桑迪•恩杜维玛纳作了“中国共产党的扶贫实践及其对全球扶贫事业的贡献”的主题发言,着眼于中国共产党在全球扶贫事业方面的贡献,在肯定中国脱贫攻坚成就的同时,呼吁世界学习中国经验,加强扶贫方面的交流合作,促进非洲发展。
中国中央广播电台法语频道主播伊夫•穆埃莱特作了“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念和保护人权”的主题发言,以中法交往和其本人在中国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指出中国是真正尊重人权、保障人权,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取得优异成绩,并斥责了西方国家对中国新疆事务的污蔑。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权宏业:多维视角
人权既是一种地方性知识,也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和多元性质的跨文化产物。只有从更加包容、多元的跨文化视角出发,中国共产党的人权道路才显得更富有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因此,主旨发言环节之后,会议设置了两个平行分会场,为与会嘉宾提供畅所欲言、深入交流的平台。
(一)跨文化视角: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权进步
第一分会场以“跨文化视角: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权进步”为主题,主持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孙世彦,联络员是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副研究员彭芩萱,17名发言人围绕中国共产党在人权领域的价值观念、实践成果和中外交流展开了讨论。
1. 中国共产党的人权价值与理念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成就了它的历史伟业。在人权领域,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自我革命、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更新价值理念,与时俱进,开拓了丰富的人权理论场域。平等、民生、群众路线、以人民为中心等中国共产党的人权思想、价值和理念首先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们的高度重视与充分探讨。
武汉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张万洪作了“为了平等: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权事业的核心价值”的主题发言,提出“为了平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权的价值所在,对于平等公正的追求是中国共产党最恒久、最强劲的内在动力,对特定群体平等权利的保障构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实根基。
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钱锦宇作了“执政党续造与人权保障:当代中国的政治图景”的主题发言,从中国特定的历史与政治语境和中国三种历史传统背景出发,理解中国共产党建设对人权事业的重大意义,指出了中国共产党“法治型、改革型、学习型、动员型、使命型政党”的历史与现实地位。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贾玉娇作了“中国共产党全部实践的民生本位:百年奋斗之路与未来所向”的主题发言,认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之路和未来所向都是为了坚持民生本位,表现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实践历程是在变革社会关系中来实现和保障人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权的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人权的内涵是在不断拓展的。
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吉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刘雪斌作了“论党的群众路线与人权保障的关系”的主题发言,提出了群众路线的三重人权维度:历史维度体现为改革开放之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中国共产党打造了有力力量;价值维度体现为党的群众路线与人权保障,核心都是为了体现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价值观念;实践维度体现为党的群众路线贯穿于依法治国的各个过程。
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常健作了“中国共产党人权理念发展中的政治性维度与社会性维度”的主题发言,其中政治性维度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其人权理念会聚焦于人民作为权利的主体;社会性维度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同时还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追求平等保障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人权。必须并重两个维度才能观察到中国共产党人权的全景。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李龙作了“中国共产党的美学理想及其现代性意义”的主题发言,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美学理想就是在现代以西方为中心的文学叙事模式中通过创造新国家、塑造新国民、创造新文化,使自己成为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之外的新文明,为人类文明再提供一种新的更好的可能性。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涂少彬作了“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权奋斗的比例解读与国际传播”的主题发言,认为中国共产党始终抓住中国人民最迫切的人权挑战,科学配比与全面推进各项人权发展,不断促进人民幸福生活这一最大人权的最大化实现。中国应当在人权的传播和竞争方面更下功夫,在西方的人权话语场域上展开对话和竞争。
2.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人权实践
对于人民至上的人权理念,中国共产党笃信之,躬行之,高扬之,在实践中发展创造了一系列普惠大众,造福百姓的成果,为中国人权保障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章。在扶贫减贫、抗击疫情、帮扶边疆等具体领域的人权实践成果同样受到了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柳华文作了“减贫历史性成就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集中体现”的主题发言,提出中国的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成就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权事业全面推进和显著进步,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人权发展理念的成功,是以生存权和发展权为首要人权的中国特色人权观的成功,是全面推进人权事业发展的成功,具有世界意义。
中国日报国际版高级撰稿人许经麟作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民生活权利的思想和实践”的主题发言,以中国在西南地区扶贫和环境改善的事件为例,诠释了中国追求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本的人权的实践理念。他尤其强调和赞同了中国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以绿色可持续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作为人权保障的实践。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张永和作了“‘现代新疆’的人权保障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人权事业的贡献”的主题发言,介绍了中国政府在新疆保障各项人权取得的进步。他从对口援疆措施、脱贫攻坚和反恐去极端化三个方面介绍了现代新疆人民对生存权、发展权、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等的充分享有。
中国新华社国际新闻编辑外籍专家、来自埃及的哈莱•艾哈迈德•阿里•穆罕默德•迈特威利作了“一个埃及人眼中‘中国人权发展取得的成就’”的主题发言,以独特的视角分享了其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保障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实践经验的认识。她十分认同包括“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在内的中国人权理念,并驳斥了西方媒体在新疆问题上的虚假报道。
挪威奥斯陆城市大学社会工作、儿童福利和社会政策系教授,公共服务和公民数字化研究中心联席主任鲁尼•哈弗森先生作了“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中国残疾人数字融合:中国取得了多大进展”的主题发言,讨论了疫情之下数字融合对中国残障人士人权保障的促进作用,认为中国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残障人士就业、福利、社会医疗、出行及生活便利,并引入更多科技企业参与其中,是值得肯定的。
3. 多文化视角下的人权对话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人权进步和成就,不仅在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语境下有重大意义,在多文化的国际视角来看,也有独特价值。这些成果不但在国内开花结果,还在国际社会产生积极反响。中国人权应当如何同各国对话,国际人权又应以何种姿态同中国人权事业共谋发展,学者们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哈维•德佐丁作了“世界中的人权:责人之前先自省”的主题发言。他援引了“不洁之手”的概念,列举了西方历史上奴隶贸易、黑人不公正待遇、排华法案等侵害人权的实例,结合中美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疫情感染和死亡数字等方面的巨大差距,强调了西方国家应当首先对自身的过失进行反思,而不是任意指责其他国家。
北京理工大学国际法教授安东尼•卡蒂作了“中国传统中的治理与孟子的地位——为什么西方自由主义传统不能理解这一点?”的主题发言,认为孟子的观点是提倡仁政、统治者自我约束和爱护人民,并经过历史不断传承和深化,最终体现到今日中国的人权治理之中,但西方国家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国的哲学理念。当下,国际社会也有必要推行孔子、孟子的思想来实现国际人权的发展。
上海纽约大学文理研究学院助理教授黛博拉•斯宾尼作了“脆弱性、主体性与权利:对主流现代性的质疑”的主题发言,强调西方中心主义、殖民主义的主流现代性并没有很好地为脆弱性、主体性提供依据。在这方面,人的全面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都是应当考虑的问题。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多语部西文翻译菲利普•乌尔塔多•塞拉利昂作了“人权:事实数据,而不是政治武器”的主题发言,认为各国拥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与传统,也有不同的道德准则,这就意味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谴责中国的人权模式。同时,中国也在人权的多样化、巩固人权社会基础、提供更明确的人权发展路径、政治与社会经济权利的结合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希望,各国应当放弃用有色眼镜观察中国人权。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副研究员彭岑萱作了“以人权视角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发言。她认为,中国主张合作共赢而不是对抗和排他,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合作共赢、应对挑战的价值,由共享而多元的人类话语、人权话语组成。因此,它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个人的基本人权准则。同时,有关各方也应当承担保障和促进人权和人的尊严的共同义务。
(二)以人民为中心:中国人权事业的理论与实践展开
第二分会场的主题为“以人民为中心:中国人权事业的理论与实践展开”,主持人是北京理工大学科技与人权研究中心主任、法学院教授齐延平,联络员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化国宇,13名发言人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脉络与实践成果展开发言。
1.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历史溯源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肩负历史责任的使命型政党,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学习型政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一方面来自于马列政党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文思想,另一方面源自百年来自力更生、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以人民为中心”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事业中发展形成的人权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法学院教授朱力宇作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及其中国化论纲”的主题发言,指出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人民和民主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九个方面,对人权理论也深有启示。归根结底,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发展作为奋斗目标。
北京理工大学科技与人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法学院教授肖君拥作了“‘以人民为中心’: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权理论与实践的总钥匙”的主题发言,指出“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价值内核,与 “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思想理论一脉相承,凝聚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因而有着坚定广泛的认同支持。
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周露露作了“中国共产党民生权利思想研究”的主题发言,认为民生观包括“什么是民生”和“怎么保障和改善民生”两个区别和联系共存的层面,并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演进分为解放民生、改进民生、普惠民生、改善民生、全面系统实现民生五个阶段,对各阶段分析能够推动中国共产党民生理论的发展创新。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许玉镇作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决策史中人权保障体现与完善”的主题发言,通过介绍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四个历史时期,探讨进一步推进党的决策当中的人权保障和完善的路径。具体包括完善党务公开制度、优化党的重大民生决策中的公众参与、发挥大数据对党的决策体制的赋能效应。
广东财经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陈佑武作了“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权司法保障历史回顾”的主题发言,指出中国共产党诞生不久便开始探索人权司法保障,并持之以恒地坚持完善。工农民主政权时期的司法人权保障思想为此后人权司法保障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前,人权司法保障在初创阶段取得成效;至今,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已经成为全面依法治国的主旋律。
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马思洁作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权保障的经验与启示”的主题发言,以延安时期为切入点,从理论维度与实践维度出发,总结出了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权保障事业的领导,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为理论基础,必须坚持以人民之人权为核心的保障宗旨,必须坚持立足中国实际的四点经验,旨在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权保障事业提供经验启示。
2. “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实践成果
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重要窗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积极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这些庄严承诺和历史成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在具体权利领域的真实写照。
云南大学法学院人权法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刘红春作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成绩与展望”的主题发言,总结了第一期东亚减贫示范合作项目的特点:以农村社区的发展需求为导向、严格依照法律标准推进、通过合理共同机制多协同推进、项目模式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引,并提出了四点展望:优化评估和机制、在政策和法律层面完善供给体系、促进多主体协调分工、加强项目的风险评估和防控机制。
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刘志强作了“中国共产党反贫穷理论与实践——论全面脱贫与人权治理”的主题发言,认为全面脱贫是中国最大的人权工程,也是中国人权治理的伟大实践。人权治理是把人权保障或者说把人权建设纳入国家治理当中,以人权的思维、以权力的思维来构建我们国家治理的一个新的范式。其中,人权理念是人权治理的理论基石,人权保障是人权治理的理论内核,人权实践是人权治理的理论要素,人权话语是全面脱贫的人权治理的理论表达。
东南大学人权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法学院教授龚向和作了“美好生活权:全面小康社会的人权面相”的主题发言,认为从美好生活权的价值理念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人权表达就是美好生活权。从美好生活的实现路径来说,既要建立和完善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又要实现美好生活的法律化。
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曹燕作了“劳动关系中国之治的历史逻辑与未来展望”的主题发言,认为我国劳动关系治理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劳动关系中国之治”。新时代的劳动关系治理应该遵循这一逻辑,根据新时代劳动关系政策,不断推动我国基本劳动标准立法、劳动监察立法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关系协调立法,从而实现中国特色劳动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院长、教授尹奎杰作了“新时代中国人权宣传工作的挑战和重心转向”的主题发言,指出尽管中国人权事业有着卓越的发展、成就与贡献,但仍有西方国家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污名化。在分析了新时代中国人权外宣面临的重大挑战、转变及重心调试后,他提出了在人权成就展示、合作交流、议题设置等方面的相关对策。
华中科技大学人权法律研究院、法学院教授郭亮作了“中国共产党治理贫困的基层实践”的主题发言,立足于对湖北恩施土家族的调研,探讨了扶贫减贫的理论依据、价值基础、内容总结和理论启发。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在本质上是一套发展的、积极的人权。中国共产党的扶贫在本质上是由国家力量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民的发展。
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法学院副教授王进文作了“‘人的尊严’在新时代宪法秩序中的规范实践与价值格局”的主题发言,认为尊重和保护人的尊严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共识。作为宪法规范,人的尊严的生命力在于其具有历史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我们应当加强对“人的尊严”的全面性和基础性研究,以建构一个以“人的尊严”为底蕴的价值秩序。人的尊严是人的全面价值的实现和对人的全面保护的核心。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权宏业:继往开来
研讨发言环节之后,会议进入闭幕式环节,由吉林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周春国主持。
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法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毛俊响作了第一分会场的总结发言。他指出,第一分会场体现了跨文化的多元视角,发言嘉宾遍布世界各地,并达成了四点共识:第一,与会者都认为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具有进步性;第二,人权发展具有特殊性,是历史的、具体的、多元的;第三,促进人权、解决人权分歧,需要开展真诚和公开的对话;第四,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评价一国的人权状况不能道听途说,而应有真正体验。
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学院副教授唐颖侠从六个方面总结了第二分会场的共识:第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理论渊源;第二,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权保障的总体思路;第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应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为衡量标准;第四,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提炼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核心要义;第五,以人民为中心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有着具体权利的展开;第六,生动的实践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基层扶贫中的人权保障。她同时提出了两点期待:进一步厘清以人民为中心的党的执政理念与人权法律体系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为我们提供的丰富素材。
吉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法学院院长、教授何志鹏为整个会议作学术总结。他肯定了会议的研讨深度、广度和启发性,相信会议有效地促使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彼此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内容。在交流中,有共识也有区别,这正是多样性的体现。中国共产党的人权道路、人权思想、人权理论、人权实践不应仅由我们自说自话,而是应当在跨文化的角度上进行多元解读。话语体系、学术范式从相对陌生到相对熟悉的全过程,都需要我们开诚布公地充分交流。
中宣部人权事务局局长唐献文为整个研讨会作会议总结。他用四个字总结了本次会议。第一个字是“美”,包括“北国春城”长春的自然之美,也包括体现为学术之美、学问之美、学者之美的人文之美。第二个字是“好”,本次会议的主题好、发言交流的效果好、专家的会议总结好,有思考追问,有深入阐释。第三个字是“生”,本次会议别开生面,通过网络、线下结合,实现了“跨越时空”,虽处异地,也能“面对面”地视通万里进行研讨。第四个字是“活”,一方面是相互交流的活性,一方面是因发言安排紧凑而具备的活力。而这四个字串联起来,正是“美好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百年正需风雨兼程。”与会嘉宾围绕着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步展开的深入研讨,在会议闭幕之后余音犹存,余波未尽,象征着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所成就的人权事业的研究方兴未艾。何谓人民、何谓人权、何谓使命、何谓担当,中国共产党已经用一百年的历史实践为中国和世界交出了一份成绩优异的答卷。“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展望错综复杂的发展前景,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环境中,中国共产党没有畏惧退缩,没有橛守成规,而是不忘初心,一往无前,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在本国、地区和国际事务中承担起更为重大关键的责任,也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放眼未来,人权保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风雨兼程,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沧桑;牢记初心,中国共产党不忘光荣使命。百年华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既有事业的里程碑,更是中国共产党继往开来的座右铭。中国人权事业也必将奏响继往开来的新乐章。
(赵健舟,吉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耿斯文,吉林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Abstract: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Progress on Human Rights in China”was held on April 8,2021.It was sponsored by the China Society for Human Rights Studies and the Publicity Department of the CPC Jilin Provincial Committee and organized by Jilin University Human Rights Center,Jilin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and Jilin University Center for Jurisprudence Research.Representatives from more than 20 countries discussed in depth the achievements,experience,and theori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leading the Chinese people to strive for a better life and promoting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from dimensions of history and reality.It has fully demonstrated the historical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CPC's path,thoughts,theories,and practices concerning human rights.
Keyword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Human Rights in China;Putting People First
(责任编辑 杜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