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以下简称《论述摘编》)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系统收录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从2012年11月15日至2021年10月30日期间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这本书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12月28日,在北京举行的读者见面会上,CGTN智库研究员、来自尼日利亚的吴英雄在发言时说:“这部著作的问世恰逢其时,它在全球人权论述中重新引入中国视角。”
12月28日,《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读者见面会在北京举行。全球化智库研究员、来自巴基斯坦的明竺(前排中)在见面会上发言。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在中外读者看来,基于这一中国视角,人权不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可操作的目标。
“国外关于人权的论述和研究已经有很多了,大部分都停留在文字层面,看起来抽象玄妙、高深莫测,但是在现实中很难落实。”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副教授孟涛在发言时说,《论述摘编》基于中国的实践,介绍了很多具体落实人权的方法,例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权的法治保障、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共同富裕等。
全球化智库研究员、来自巴基斯坦的明竺对此也有同感。明竺已在中国生活了6年多时间,她说,随着越来越多地观察和了解中国,她看到人们的生活持续改善、享受人权机会日益增加。她说,人权不是争辩或讨论的理念,而是逐步推进的目标,更需要务实、有效的举措。
12月28日,《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读者见面会在北京举行。CGTN智库研究员、来自尼日利亚的吴英雄(前排中)在见面会上发言。中新社记者田雨昊 摄
人权问题“摸得着、看得见”,新冠肺炎疫情就被视作是检验一个国家能否真正保障人权的“试金石”。
亚洲心脏病学会副会长、来自孟加拉国的米斯巴胡尔·费杜斯对中国抗疫表现印象深刻。疫情暴发以来,这名医生近距离观察着中方为保护人民生命健康所采取的种种举措,他说,“这样的举措在世界其他任何国家都是难以做到的”。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副教授尚海明结合《论述摘编》中“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相关内容表示,面临经济发展与人权保障之间的冲突问题,或者说在人权体系内部不同权利之间存在冲突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向人们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人权理念。
“我国坚持各项权利相互依赖与不可分割的原则,坚持把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切实推动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的平衡发展。”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蒋建国在读者见面会上答问时说。他还表示,人权受一个国家经济、文化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各国人民追求人权实现的道路并不只有一条。
12月28日,《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读者见面会在北京举行。亚洲心脏病学会副会长、来自孟加拉国的米斯巴胡尔·费杜斯在见面会上发言。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事实上,基于这一中国视角,人们不仅关注着人权事业如何全面发展,也关注将人权发展道路如何结合本国国情。
孟涛举例说,“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就体现了一种集体主义的人权思想,是对西方长久以来盛行的个体主义人权话语的重大突破,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
吴英雄提到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如果一个国家将解决贫困问题放在首位,作为其充分实现其他人权的第一步,它应该受到赞扬而不是诋毁。”他说。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这个在保护人权和扩大中国人民享受人权机会方面作出了最大贡献的国家,却遭到某些虚伪国家的批评。”明竺说。
这位来自巴基斯坦的学者直言,广大发展中国家经常处于民主和人权等概念的“接受端”,好比是处于“历史的候车室”中,复制粘贴那些实际上既缺乏实质内容也缺乏诚意的模式和理念。但“这本书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不同的人权发展道路的模式”。
“它有力地说明,在追求人权的过程中,要尊重每个国家独特的文化、历史和经济现实。”吴英雄也说,这本新书不仅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愿望,也反映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期盼。
需指出的是,中国长期以来支持联合国各方面人权事业的发展。基于中国视角,全球人权治理应是更加公正、合理、包容的。
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伟表示,当前,国际社会在人权领域最严重的问题是美西方等一些少数国家利用人权、民主等口号霸凌其他国家,中方试图改变这一局面,比如每年发表美国侵犯人权报告。
蒋建国指出,当今美西方人权理念也有一个“中心”,就是“以资本为中心”,金钱政治、枪支泛滥、疫情蔓延就是最大明证。谈及美西方大打“人权牌”,他说:“我们最好的方法就是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不断发展我国的人权事业,把我们的事情办好”。
与此同时,中国也将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互帮助,共同促进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如《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中所指出:为丰富人类文明多样性、推进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