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首页>出版物>《人权》杂志

纪念《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发表3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来源:《人权》2021年第6期作者:刘秋岑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内容提要:1991年11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这30年间,中国人权事业飞速发展,理论研究不断完善。2021年10月15日,纪念《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发表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集中讨论了三个议题:中国人权白皮书发表的理论意义、中国人权白皮书的话语构建和中国人权白皮书的实践展开。会议认为,人权白皮书强调的中国人权理念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道路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型成果。《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发布30周年以来,中国的人权事业完成了理论建构、路径探索的基础工作,对内建立起了符合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阶段的人权话语体系和人权保障体系,对外积极参与全球人权合作,为推动世界人权事业的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关键词:人权白皮书30周年研讨会 人权话语体系 人权实践 国际人权合作

  1991年11月1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发表的第一份白皮书,也是第一个关于中国人权状况的官方文件。这份长约4.5万字的文件,阐述了中国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政策,向国际社会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权状况发生的巨大变化,为国际社会准确了解中国的人权发展状况起到了重大作用。30年来,中国人权事业蓬勃发展,人权话语体系不断完善,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人权治理,认真履行国际人权义务,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权话语影响力,为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2021年10月15日,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主办,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和《人权》杂志社承办的纪念《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发表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五十余位人权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中国人权白皮书发表的理论意义”、“中国人权白皮书的话语构建”和“中国人权白皮书的实践”三个议题展开了学术探讨,形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中国人权白皮书发表的理论意义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美国等西方国家以人权为武器,不断在国际社会上对中国横加指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我国政府开始组织起草人权白皮书。

  《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叙述了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争取作为人的权利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第一次提出了“生存权是中国人民长期争取的首要人权”的观点。自此以后,“人权”这一“伟大的名词”逐步进入了党的文件、国家宪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

  中国人权研究会顾问刘海年教授认为,《中国的人权状况》是时代的产物,回答了当时国内外形势发展提出的问题。在国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方针,提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保障人民权利;在国际,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一些国家发生颜色革命,90年代初苏联解体,美国等西方国家一方面借口对我国进行制裁,一方面将人权斗争矛头指向我国,妄图实现所谓的颜色革命,我们必须坚决予以应对。

  西南政法大学付子堂教授认为,1991年人权白皮书的出现,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改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长期“做人权事业”却不讲人权故事,“做得多”却“讲得少”或“不敢讲”的局面,对“人权”这一词汇进行了官方层面的“脱敏”。自此之后,众多专家学者投身于人权事业的理论建构,我国开始正视人权、研究人权。

  (一)人权白皮书是建构中国人权话语的现代起点

  1991年人权白皮书对“人权”一词的内涵进行了科学界定,指出:“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人权首先是人民的生存权。没有生存权,其他一切人权均无从谈起。这是最简单的道理。”

  刘海年教授认为,白皮书的一大重要贡献在于它阐释了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首要人权的内容与意义。国家独立权、生存权与发展权密切联系、相辅相成。没有国家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个人和由个人组成的集体生存权、发展权就没有保障。这种国家与个人的密切关系,是历史和现实已证明的规律,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权保障的本质特征。

  北京理工大学齐延平教授认为,1991年人权白皮书贯穿了“尊重”与“保护促进”并重的思想,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在人权发展策略层面将生存权列为首要人权。

  1991年人权白皮书提出的重要论述还有“人权首先是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应优先受到重视”。1995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将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摆在首位”。2019年《为人民谋幸福:新中国人权事业发展70年》白皮书提出了“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并总结为“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这一系列中国人权话语的建构,昭示中国人权研究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吉林大学何志鹏教授认为,1991年的《中国人权状况》白皮书是中国体系化人权话语探索的第一步。它作为中国政府的第一份白皮书,开创了政府立场表达的一种形式,树立了政府观点和信息的一个表达典范;从内容上是第一次系统总结中国的人权立场与实践;从属性上是第一次中国人权外交的努力;在工作程序上第一次践行了政研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

  (二)中国人权理念的历史发展与时代创新

  1991年人权白皮书并不是平地起高楼,而是对我国长期历史发展中的人权思想的总结和陈述。中国人民大学朱力宇教授在大会发言中指出,早在1985年5月20日和6月6日的题为《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两次谈话中,邓小平就指出:“什么是人权?首先一条,是多少人的人权?是少数人的人权,还是多数人的人权,全国人民的人权?西方世界的所谓‘人权’和我们讲的人权,本质上是两回事,观点不同。”1991年10月29日江泽民《在接受美国〈华盛顿时报〉原主编博奇格雷夫采访时的谈话》中也指出:“民主、自由和人权的一个根本问题,是人在社会上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也就是人能否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利。……离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来谈民主、自由和人权是没有意义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柳华文研究员认为,1991年白皮书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正式地高高举起了人权这面旗帜。自此中国开始理直气壮地谈论人权,大张旗鼓地促进人权,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人权事业和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

  中国对于人权的理解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深化。30年来,我国人权白皮书关于人权的一些观点和提法有所改变,但是内容和理念一脉相承,展示了我国人权事业理论建构方面探索的延续性和发展性。主要表现包括:“生存权是中国人民长期争取的首要人权”的表述发展为“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实现和维护人权的道路,不能脱离该国的历史和经济、政治、文化的具体国情”,发展为“普遍原理与具体国情相结合”;“国家不仅十分注重保障个人人权,而且注重维护集体人权”,发展为“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相统一”;“中国的人权范围是广泛的,不仅包括生存权、人身权和政治权利,而且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权利”,发展为“各项人权全面发展”等等。

  这一系列的历史探索和改变,生动折射出了我国人权理念立足自身历史和社会现状、兼容并包的新气象。

  (三)人权白皮书为建构中国人权话语提出了全新的方案

  复旦大学陆志安副教授指出,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符合中国的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自己的历史和国情出发,根据长期实践的经验,探索了一条实现享有充分人权崇高目标的人权发展道路。

  过去30年,中国为国际人权体系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将之记录在了白皮书中,历年的白皮书不断自我完善,公布了新的数据、建构了新的话语、形成了新的体系;同时,中国积极为世界科技与文明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在美国肆意践踏国际公认的准则和公共秩序的情况下,努力重构着国际人权体系和人权保障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社会多次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一价值观本身也是对中国人权哲学的深刻表达,是对中国人权理念的科学阐述。

  中南大学毛俊响教授指出,30年来,白皮书始终是中国政府宣示人权保障实践的“成绩单”,也是中国特色人权观的“宣传书”。中国的白皮书践行了一个伟大理念,即宣示中国人权保障实践的伟大成就和中国特色人权观。它向世界提出了新的中国方案:从“人权交流与合作”到“推进世界人权事业发展”,并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人权治理”概括了中国促进国际人权治理的方案。

  同时,我国白皮书不仅仅关注国内人权状况。武汉大学张万洪教授指出,2011年和2014年我国政府分别发布了两份《对外援助白皮书》中,基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展示了中国的人权事业在对外援助领域的新发展,也折射出了中国人权事业在国际合作方面的新内涵。

  二、中国人权白皮书的话语构建

  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人权在我国理论界一度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口号而遭到批判。即使后来有所改观,也没有转化为国家政策和法律制度,人权问题仍停留在讨论的层面,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直到1991年《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的出现。

  (一)人权白皮书构建了中国人权话语的体系

  人权白皮书忠实地记录了中国人权保障实践的光辉历程,凝练了中国特色人权观的体系内容,发展了中国特色人权话语,是研究中国人权实践和理论发展的最客观资料。

  中央党校李云龙教授认为,《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系统阐述了中国政府对于人权的基本观点和立场,建立起中国人权话语的基本框架。白皮书正面肯定人权,称人权是“伟大的名词”和“长期以来人类追求的理想”,使中国人权话语建设有了一个可靠的基础。白皮书用人权话语解释中国革命历史和中国建设成就,强调中国共产党一直是一个为中国人民争取人权的政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就是全面保障人权。白皮书提出的生存权是首要的人权等观点,成为中国人权话语的核心内容。《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代表着中国特色人权话语的正式形成,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南开大学常健教授认为,人权白皮书同时具有对内和对外双重功能。人权白皮书的对外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宣示政府在人权问题上的立场、政策与保障情况;二是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权状况的特别关切,特别是涉及劳动教养、宗教信仰自由、少数民族权利保障、计划生育等方面的问题。对内功能也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总结中国人权发展道路和实践经验,二是在政界、学界和社会各界间凝聚人权共识。

  (二)人权白皮书宣告全球人权治理的中国表达

  自1991年发布《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开始,中国就向世界宣布了中国的全球人权治理的理念与主张。《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指出:“世界新旧格局正处于转换之中,世界更加动荡不定。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在继续,危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利用人权干涉别国内政和推行强权外交,阻碍了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实现。面对这样的国际形势,中国愿意同国际社会一道,为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实现联合国维护和促进人权与基本自由的宗旨,继续作出不懈的努力。”30年后,这一基本判断仍然具有启示性意义。

  西北政法大学钱锦宇教授认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人权治理理念,以多元—合作共治为全球人权治理模式,就始终是中国人权白皮书中所表达的全球人权治理理念与主张。从《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到《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伟大实践》白皮书,从《发展权:中国的理念、实践与贡献》白皮书到《为人民谋幸福:新中国人权事业发展70年》,从《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光辉篇章》白皮书,无不彰显了这种全球人权治理的中国理念和主张。

  (三)人权白皮书创设了国家人权态度表达的框架

  广州大学刘志强教授总结了1991年至2003年、2003年至2013年和2013年至今三个阶段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公开场合进行的人权表态,认为其经历了从对外为主转变为对内为主、人权表态的内容由原则到具体、由务虚到务实的转变。他认为,中国的国家人权态度表达由国家主席、国务院新闻办、外交部共同完成,关于人权的表态完整系统地反映了中国政府的人权立场。

  总的来说,我国30年来人权方面的国家表态的内容侧重点,经历了由生存权问题向发展权和社会保障权益问题的转变,主要形式也经历了被动回应攻击到主动宣扬我国人权主张的逐步发展变化。

  (四)人权白皮书奠定了当代中国人权学科的基石

  当前的全球人权治理中,人权政治化的倾向愈发严重,各国的人权研究和人权表达均面临着严峻的外部挑战。1991年人权白皮书发布之后,我国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人权问题,让人权摆脱政治裹挟、重回科学范畴,对当代中国人权研究与教育的开展有着极为积极的作用。

  广州大学陈佑武教授认为,以“人权科学化”应对“人权政治化”应成为对外人权斗争与宣传的一个基本主线。其中,人权科学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于人权学科化,使得人权本身成为一门学科、一门科学。

  三、中国人权白皮书的实践展开

  在1991年白皮书通过后的30年里,“人权”一词从理论走进了实践,被纳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党章和各种党的重要文件。2004年人权入宪,随后人权进入了国家政策,进入了各级政府工作规划文件。30年间,人权进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更丰富的权利内涵、更美好的生活追求。

  截止到2021年7月,中国政府已经累计发布涉人权议题的白皮书累计143部。其中带有“人权”字样标题的白皮书24部,与人权相关联的白皮书近80部;内容涉及基本人权状况、妇女儿童人权、宗教信仰自由、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劳动与社保、农村扶贫、人权法治、发展权、环境保护、扶贫减贫、互联网言论自由、气候变化,等等。

  西南政法大学赵树坤教授认为,纵观这30年中国政府的人权白皮书实践,可以欣喜地看到,当初的“匆忙应对”已经代之以稳健的、一步一个脚印的“自觉推进”。30年实践,白皮书文本中的人权概念、范畴、表达,自我完善的色彩愈来愈浓,中国人权话语体系建构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道路的探索正在稳步推进。

  (一)积极参与国际人权事务,为国际人权合作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在国际合作方面,1991年《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指出:“世界新旧格局正处于转换之中,世界更加动荡不定。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在继续,危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利用人权干涉别国内政和推行强权外交,阻碍了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实现。面对这样的国际形势,中国愿意同国际社会一道,为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实现联合国维护和促进人权与基本自由的宗旨,继续作出不懈的努力。”30年后,这一声明仍然代表着中国政府参与国际人权事务的基本立场。

  在30年的人权实践中,中国政府对内积极实践人权理念,健全各项人权保障机制,对外主动参与国际人权合作,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人权理念和人权主张,为世界人权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自1991年人权白皮书开始,此后的人权白皮书都有专门一节介绍中国参与国际人权合作所取得的进展。北京大学罗艳华教授总结梳理了中国30年来参与的部分国际人权合作与成果,认为从1993年中国代表参加维也纳世界人权大会并《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的讨论、起草和制定,到1995年中国主办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到2009年中国参加《儿童权利公约》来文申诉机制任择议定书制定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再到2020年9月中国率先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标,并积极推动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制定和实施,每一项重大的国际人权合作都有中国的参与和贡献。

  这一系列的内容,充分展现了中国在国际人权合作方面的突出贡献,表明中国一直立足于全人类整体利益的视角之上,中国所倡导的“在人权领域促进合作共赢”这一理念,顺应国际社会的普遍愿望,契合时代发展潮流,是中国对国际人权合作与全球人权治理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正如齐延平教授所指出的,现代中国人权事业立足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致力于为世界人权文明赋予时代新意涵。

  同时中国致力于为发展中国家在人权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搭建高端平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交流互信的空间和可能性。具有代表性的如“南南人权论坛”已经成为各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沟通渠道,对推动其参与国际人权事务、获取发声渠道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完善国内人权保障体系,重视不同社会群体的权益

  1.展示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发展的中国特色

  山东大学郑智航教授通过对中国人权白皮书的解读,总结了中国推进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发展和实现的主要方式:第一,消解单位制,将过去建立在单位制基础上的福利模式转变为普惠制的福利,从而提高全体人民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水平。第二,破除城乡二元的结构,通过公共服务、义务教育的均等化、工作权的均衡化来实现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均衡化发展;第三,通过政府一系列的肯定性行动,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实现。

  2.重视特定群体权益保障

  南开大学刘明副教授认为,特定群体的权利保障是我国人权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自1991年我国发布首份人权白皮书以来的30年间,人权白皮书中关于特定群体人权保障的相关规定,实际上内涵着相关的正义诉求。2021年8月发布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光辉篇章》白皮书,更是明确提出“促进社会公平保障特定群体权益”,表明国家已经将保障特定群体的权利上升至公平正义的高度。

  3.助力受教育权的发展

  东南大学龚向和教授认为,1991年人权白皮书发布以来中国的受教育权有了奇迹般的发展。他提出,教育是民生之首、生活必需品,受教育权不仅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还是享有其他人权的前提与手段。正是因为受教育权所独具的内在价值及其对其他人权的极端重要性,自第一部人权白皮书发布以来的30年间,中国“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坚持以发展促进人权保障”,高度重视作为生活必需品和基本人权的受教育权,在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伟大进程中,全面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创造了全球人口最大群体的我国公民受教育权发展奇迹。

  4.切实保障少数民族权利

  西北政法大学常安教授论证了1991年人权白皮书为我国少数民族权利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1991年人权白皮书的第七部分即为“少数民族的权利保障”,其中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民族关系处理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劳动权利、医疗健康权利、文化教育权利等多个方面出发,对中国的少数民族权利保护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此后30年,我国发布了多个与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相关的白皮书,为讲好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的中国故事,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张晗认为,鉴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边疆民族存在偏见和误解,白皮书可以澄清谬误,成为展现西藏、新疆等边疆民族人权实况的重要窗口。

  四、结语

  “人权”是一个鲜活的、不断发展的概念,从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到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到集体人权,再到现代社会的数字人权,它不断贴合社会需求、符合人民发展共识,丰富和扩展自己的内涵和外延,表达人民历史性的理念与追求。本次会议,各方代表论文和发言可以归纳出三点最重要的共识。

  第一,1991年人权白皮书所构建起的中国人权理念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道路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之一。人权是历史的产物,它并非天赋的,也不是人与生俱来的,更不是永恒不变的,人权的主体、内容和形式会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1991年白皮书很好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即符合中国特色的人权观,“绝不能跟着西方的人权观跑,不能被西方的论调套住”,坚持从中国自身的历史与现实出发,坚持正确阐述中国在人权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所缺的的成就,积跬步以至千里,建立起中国的人权理论体系。

  第二,1991年人权白皮书发布30周年以来,中国的人权事业完成了理论建构、路径探索的基础工作,建立起了符合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阶段的人权话语体系和人权保障体系。时至今日,中国的人权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国际社会的检验。

  第三,1991年人权白皮书第一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发出了中国人权话语声音,向世界阐明了我国对人权的立场。以此为开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人权合作,为推动世界人权事业的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了国际合作才能带来共赢、共同发展才能带来普惠,只有多元化的治理主体才能保障绝大多数人最终享有全球发展的红利,切实推进全球的人权治理可持续发展。

  疫情时代的全球形势已经证明,旧有的全球治理体系很难保证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诸多最不发达的国家平等享有发展和治理的红利,第三世界普遍面临着在全球化体系中“发展缺位”、缺少发声渠道的困境。中国探索和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人权思想、人权理念、人权目标,扎实坚定地推进国内人权实践,积极参与国际人权合作,中国的人权事业稳步上升,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展望未来,中国的人权事业必将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刘秋岑,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讲师,法学博士)

Abstract:On November 1,1991,the State Council Information Offic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sued a white paper entitled Human Rights in China.In the past 30 years,China’s human rights cause has developed rapidly,and relevant theoretical research has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On October 15,2021,a seminar to commemorate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issuance of the white paper entitled Human Rights in China was held in Beijing.It focused on three topics: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f its release,its discourse building,and its practice.The meeting held that the Chinese human rights concept emphasized in the white paper on human rights is in line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development path concept,and is a typical achievement of adapting Marxism to Chinese conditions.Over the past 30 years since the release of the white paper entitled Human Rights in China,China’s human rights cause has completed the basic work of theoretical building and path exploration,and meanwhile,China has established a human rights discourse system and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system in line with China’s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stage,participated in global human rights cooperation,and contributed Chinese wisdom to the advancement of the world human rights cause.

Keywords:Seminar Commemorating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Release of the White Paper Entitled Human Rights in China;Human Rights Discourse System;Human Rights Practice;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Cooperation

  (责任编辑 孟涛)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