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2022年5月18日,《人权》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举办“《人权》杂志创刊20周年学术研讨会”,来自各高校和各学术刊物的3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线上,围绕“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论述”“《人权》杂志创刊二十周年回顾与展望”“学术期刊平台在促进我国人权理论发展中的作用”等议题展开研讨。与会专家交流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权道路的重要论述的体会,探讨了关于提炼中国人权的原创性概念,发展我国人权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强人权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等问题,为《人权》等学术期刊更好促进中国人权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了启发。
关键词:《人权》杂志 中国人权道路 理论创新 学术期刊平台
2022年是中国第一份人权专业杂志《人权》创刊20周年。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重要讲话精神,总结《人权》杂志20年来的办刊经验,努力适应新时代人权事业发展对办刊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提高杂志的学术水准和影响力,《人权》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于2022年5月18日召开“《人权》杂志创刊20周年学术研讨会”,邀请30多位学界同仁通过线上的方式参加会议,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论述,总结回顾《人权》20年来的办刊经验,讨论学术期刊在促进我国人权理论发展中的作用,为《人权》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把握方向。
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重要论述
研讨会首先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2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第37次集体学习时关于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国人权研究会秘书长、《人权》杂志社社长、总编辑鲁广锦认为,此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使人权研究迎来了美好的春天,代表着两个“第一次”,一是中央政治局第一次就人权问题进行专题集体学习,二是党的总书记第一次专门就中国人权发展道路发表系统全面的讲话。这篇重要讲话是我们党关于人权的一篇纲领性文件,总结了我们党在过去100年奋斗历程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号角,预示着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新阶段的到来,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就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所作的重要讲话,是一次重要的理论创新,其创新之处主要在于:第一,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将党的性质、宗旨与尊重和保障人权统一了起来,是一次思想解放;第二,提出中国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体现出我们的人权观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和时代的;第三,完整表达了以人民性为核心的中国人权精神;第四,指出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和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应在五大文明的协调发展中全方位提升各项人权保障水平,形成了全面发展的人权观;第五,强调以生存权、发展权为首要的基本人权,生存是享有一切人权的基础,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使得生存权、发展权、幸福权成为新时代人权的鲜明特征;第六,提出人权是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不能脱离不同国家的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这篇重要讲话奠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权学说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时代化、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明确了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基本点,基于国情、时代潮流和未来发展回答了发展中国人权事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怎么做等系列问题,具有五点现实意义:一是明确了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科学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政党。二是指出了我们已经走出一条顺应时代潮流和基于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原来我们通常说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如今在前面加了半句“顺应时代潮流”,意义重大。三是系统总结了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主要特征。四是提出了今后发展中国人权事业的重点工作和任务,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即在强调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要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中、全方位提升各项人权保障水平。五是向各级党委及其负责同志提出了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历史责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刘海年教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重视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明确提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这一重要论断,强调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任务,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启蒙思想人权理论的批判和继承。其特点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将所谓自由、平等、民主放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剖析,指出在对立的阶级之间不可能有同等的自由和平等的人权,只要财产还在资本资本家手里,民主就只不过是骗人的幌子,是资产阶级残酷的镇压工人阶级人权要求的有力证明。无产阶级要享有人权,必须通过革命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和消灭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如此才能实现工人阶级解放,实现全人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权的精辟全面阐释,正在并将继续指导我国人权建设和推动国际人权事业发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积极坚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弘扬人类共同价值观,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仍处于较低水平、数千万农村人口刚刚脱贫的过程之中,就毅然以大量人力物力支援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向多个国家派出维和部队,中国发起和支持的”一带一路”倡议对亚非拉和欧洲有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切实的利益,这一切都得到了世界人民的高度赞誉。
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付子堂教授认为,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权机制的根本保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奉行的根本理念,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根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发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提高尊重与保障中国人民各项基本权利的水平。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权事业的核心力量,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中国人权事业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把握人权,以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论述,回答了人权的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和全球之问,精准回应了新形势新任务对于人权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一脉相承,同时又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创造性转化,是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于新时代人权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原创性、历史性贡献。
中国人权研究会顾问、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陈士球认为,加强人权研究具有紧迫性,这表现在:(1)提高全民人权认知,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公检法人员的人权意识具有紧迫性;(2)我国正在为第二个个百年目标奋斗,面临着很多紧迫任务,包括提高人权保障水平,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3)人权脱敏也是当务之急,由于目前人权问题在中国仍然有一定的敏感度,尚未完全脱敏,因而人权研究不接地气,落到实处还不够;(4)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权建设存在一些短板,需要进一步改善,例如拐卖妇女儿童、假冒伪劣、诈骗等;(5)要应对美国等西方的人权攻击,做好自己的人权工作是反击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人权攻击的最有力武器;(6)强化法治保障机制。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来审视各方面的机制体制或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要改革;哪个领域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就是改革的重点。他提出在人权治理方面有几个方面的紧迫工作:一是要设立国家人权机构,这是1993年世界人权大会所提出的要求,我们应该加紧这方面的研究;二是高等院校要普及人权选修课,加强人权教育;三是鼓励增加非政府组织对各类人权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四是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进一步加强人权领域的外交活动,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权体系,要继续加强反对美国人权霸权的联合阵线,打破美国西方人权话语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
北京理工大学科技与人权研究中心主任齐延平教授指出,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国多年来的人权发展,那就是我们中国的人权研究、人权教育终于走到了以中国为主体、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为方法的时代。我们要开展以中国的人权实践为中心的人权研究。以中国为中心指的是我们要平视其他国家,特别是美西方的人权理论和实践,与西方从个体介入不同,我国不是从个体进入,而是解决全体的问题,全体合力解决民族生存与民族国家发展,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天下为公思想一脉相承。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经济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不仅没有靠近西方,反而独特性越来越明显,这意味着中国的人权理论和人权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同于西方。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杜焕芳教授指出,讲好生动的中国人权故事,尤其是以中国的优秀人权理念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人权理念来推动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在中央政治局的第37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要依托我国的人权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提炼原创性概念,发展我国人权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两个月以后的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于如何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论断、新思想、新要求,特别提出要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并强调,没有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就是无本之木,在方式方法手段上要创造性转化,在内容上要创新性发展,构建中国理论、中国思想。因此,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研究需要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向往与需求,积极发现具有强烈本土问题意识的中国自主的人权命题,努力探索更富有体系性、建设性、科学性和说服性的中国人权理论。
二、《人权》杂志创刊二十周年的回顾与展望
《人权》杂志创刊于2002年,是中国人权研究会的会刊,也是国内第一份关于人权的专刊。在2015年改版后,杂志的学术性、专业性进一步提升。专家学者们在发言中回顾了《人权》杂志20年来的发展历程,表达了对杂志创刊20周年的祝贺,对未来进一步办好《人权》杂志提出了有价值的好建议。
中国人权研究会秘书长、《人权》总编辑鲁广锦认为,《人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初创阶段(2002年-2014年)。《人权》杂志以宣传小册子的形式出现,内容以宣传人权为主,兼顾理论性与知识性。(2)转型阶段(2015年-2020年)。《人权》杂志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切实提高了办刊质量,着力提升了杂志的学术性、权威性和国际化水平。自2015年第一期开始,《人权》由过去的宣传小册子变成了如今的学术专刊形式,每期页码扩展至160页。中文版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承办,英文版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组织翻译发行。(3)升级阶段(2021年-至今)。经过多年努力,《人权》办刊质量不断提升,影响扩大,得到多方的认可。2021年起,《人权》被评为CSSCI来源期刊,每期页码达200页,《人权》的学术研究水平得到了公认。这也预示着对办刊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武汉大学人权研究院院长张万洪基于《人权》改版后的词云分析发现,从2015年到2021年,《人权》共刊载405篇文章,其中发展、保障权利公约、保护等关键词排名前20,在学科上也更加多元,除法学外,政治学、党史等学科都有所体现。中央党校人权研究中心教授张晓玲认为,《人权》杂志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创刊20年来,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来分析研究我们面对的重大人权问题。二是对外宣传与对内教育有机结合。人权杂志最初的主要任务就是讲好中国人权故事,对外介绍中国人权理念与成就。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我国人权事业的需要,人权杂志把对内进行人权教育放到一个重要的地位,两者有机结合,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三是理论宣传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杂志在持续做好对党和国家有关人权问题的重大决策部署、方针政策宣传的同时,注重从理论和学术的层面对党和国家的有关重大的人权决策部署进行研究和论证,在积极推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我国人权学科建设,构建我们自己的人权话语体系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四是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相结合。杂志直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有关人权的重大理论前沿和现实问题研究,重视对策研究,为党和国家完善有关的制度和政策积极提供参考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人权》常务副总编朱力宇指出,《人权》2002年创刊时,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同志曾致贺信,《人权》最初的定位是宣传性刊物,通过讲人权故事、探讨人权理论、展开人权对话,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人权状况打开一个窗户。张晓玲教授指出,《人权》杂志20年来为宣传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研究有关重大的人权理论和现实问题,推进我国人权学科体系建设,宣传我国人权成就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杂志已经成为我国人权宣传和人权理论研究的高地,是引领我国人权宣传和人权理论研究的一面旗帜。她对《人权》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进一步研究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论述,在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方面发挥重要带头作用;二是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总结我们党成立百年来在人权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历史经验,认真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经验、历史成就和理论成果,进一步讲好中国的人权故事,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人权理论,提炼原创性的概念,发展我国的人权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是进一步拓展人权教育范围,在宣传普及人权知识方面做出新的贡献;四是进一步加强对人权问题的对策性研究。
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常健教授认为,《人权》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她是推动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学术家园,也是人权学术研究的家园。《人权》从最初以宣传政策和讲故事为主的期刊逐渐转向学术期刊发展,为人权研究学提供了重要阵地。由于《人权》杂志以“人权”来命名,且得到了政府、学术界等各方主体的支持,因而她已经成为继续推动人权事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复旦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的常务副主任陆志安教授认为,《人权》杂志也是一个窗口,对中国的人权实践做出了总结宣扬,展现了中国丰富的人权实践和人权观念,推动了中国人权理论的发展传播,推动了中国特色的人权发展。他希望《人权》杂志能够进一步引导、引领并且推动中国特色人权理论的创新研究和中国人权理论的完善研究,进一步研究中国的人权实践,总结经验,剖析问题,通过理论研究更好地引领中国人权实践的发展。希望《人权》杂志能够成为国际人权、西方人权和中国人权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学术交流平台。
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毛俊响教授认为,《人权》应当成为中国人权理论研究刊物的一面旗帜,成为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重要论述的权威平台,成为诠释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权因素、当代中国人权观与实践,国际社会追踪中国人权理论研究前沿的必备参考和国际人权学术新思潮的策源地。《人权》近年来的编辑工作越来越专业,选题越来越具有前前瞻性,稿源越来越丰富,质量越来越好,精品文章越来越多,被转载和引用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人权》期刊已经成为我们国内人权理论研究的最重要的专门性平台。
吉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志鹏从实践与理论、个性与共性以及破与立的角度提出了建议,他认为《人权》杂志经历了由实践到理论的转型,但是不能完全摒弃实践,以往的一些特色栏目应当继续保留。同时,虽然人权是世界各国的人民的共同梦想,但是中国法人权发展之路要有自己的个性,如何在这点上找到统一和分野,是中国人权理论界的一个重要任务。此外,《人权》杂志还应要考虑展现其他国家的人权理论和实践,充分借鉴外国的优秀实践做法,要考虑和吸收各国的做法和国际法、国际社会的相关规范。
三、发挥学术期刊平台在促进我国人权理论发展中的作用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评论》杂志主编秦前红认为人权研究担负着多种功能,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在理论方面的评价功能要充分施展开来。《人权研究》(集刊)主编、山东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郑智航指出,学术期刊应当回归对人权理论的认识,建构中国特色的人权话语和学术理论、学术体系,强调的是人权如何实现的问题研究。
《中国法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黄文艺教授指出,当前人权研究领域的学术期刊平台总体可以分为三大梯队:一是主力梯队,如《人权》《人权法学》《人权研究》等;二是法学期刊群;三是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类期刊。三个梯队都要在人权理论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学术期刊可以通过主动的策划、选题,约稿、组稿,引导人权专家创造性的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当代中国人权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权的重要论述,发表原创性、引领性的理论研究成果,推动构建有中国大气派、世界大格局的人权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法政部主任王春磊结合工作经验指出,学术期刊在选稿的过程中可以超越或者突破一个学科,从更宽阔的视野去选择稿件,发挥平台作用,团结和凝聚人权研究领域的力量,强化合作。
《人权法学》主编、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永和教授认为,人权基础理论十分重要,学术期刊应对中国人权话语的构建投入更大的精力,起到引领作用。《中外法学》杂志主编,北京大学法学院王锡锌教授指出,要把宏大叙事和具体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把眼光投入到具体的生活中,通过讲述具体生活中的权利来引发共情,讲好中国故事。西北政法大学教授、《法律科学》杂志主编杨建军指出,人权研究应注重对中国人权理论实践发展的经验总结,加强对中国人权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实证研究,不仅是宏大叙事,还应当有非常具体的实证研究,注意到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问题,例如在一些重大的司法案件中通过解剖麻雀式的方式来揭示权利实现的司法路径。《人权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伟教授认为,中国人权事业近年来的发展举世瞩目,我们既需要与国际同行交流自身发展的心得,也需要积极投身世界人权发展的洪流当中,贡献中国智慧,例如可以将一些优秀的作品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社结集出版,展现中国在人权领域研究的前沿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杨其静教授认为,人权研究为国际斗争和批驳西方绝对的片面人权观提供了武器,能够也应当高效地宣传当代中国人权观。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钱锦宇教授认为,在西方世界已经成功塑造出一套以西方中心主义为根基的人权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的情况下,人权理论的厚度决定着人权话语的强度,人权理论的精神决定着人权话语的力量,在微博、微信、推特等新媒体繁荣的今天,包括图书在内的传统学术刊物仍然是建构人权话语理论体系的基础性平台,且期刊的前沿性更加突出。因此,以《人权》杂志为代表的人权类期刊是增强中国政治文明影响力和实现人权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是强化中国文化自信、政治自信、人权自信的营养液和生长素,能够进一步满足国家人权战略发展和国际人权斗争与合作的紧迫需要。
结语
本次研讨会以“《人权》杂志创刊20周年”为主题,与会专家学者交流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论述的体会,总结回顾了《人权》杂志创刊二十周年的发展历程,展望了《人权》杂志的未来发展方向,就学术期刊平台在促进我国人权理论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人权》自创刊以来就坚持以讲好中国人权故事为宗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宣传和研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和有关重大人权理论和现实问题,已经成为展现我国人权建设成果的坚强阵地和重要窗口。专家们希望《人权》杂志更充分发挥在促进我国人权理论发展中的先锋作用和平台作用,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论述为指引,依托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提炼原创性概念,丰富和发展我国人权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断推进人权理论创新,助力人权领域的交流和斗争。
(闫文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Abstract:Human Rights magazine and the Center for Human Rights Studies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held a symposium on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the publication of Human Rights on May 18,2022.More than 30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various universities and academic journals gathered online to discuss such topics as“an in-depth learning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speeches on respecting and protecting human rights”,“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the publication of Human Rights Magazine”,and“role of the academic journal platform o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uman rights theories”.They studied Xi Jinping's important speeches on China's path of human rights,probed into the original concept of China's human rights,and developed the discipline system,academic system,and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a's human rights,providing insights for such academic journals as Human Rights to boost China's human right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Keywords:Human Rights magazine;China's Path of Human Rights;Theoretical Innovation;Academic Journal Platform
(责任编辑叶传星)
关键词:《人权》杂志 中国人权道路 理论创新 学术期刊平台
2022年是中国第一份人权专业杂志《人权》创刊20周年。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重要讲话精神,总结《人权》杂志20年来的办刊经验,努力适应新时代人权事业发展对办刊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提高杂志的学术水准和影响力,《人权》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于2022年5月18日召开“《人权》杂志创刊20周年学术研讨会”,邀请30多位学界同仁通过线上的方式参加会议,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论述,总结回顾《人权》20年来的办刊经验,讨论学术期刊在促进我国人权理论发展中的作用,为《人权》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把握方向。
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重要论述
研讨会首先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2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第37次集体学习时关于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国人权研究会秘书长、《人权》杂志社社长、总编辑鲁广锦认为,此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使人权研究迎来了美好的春天,代表着两个“第一次”,一是中央政治局第一次就人权问题进行专题集体学习,二是党的总书记第一次专门就中国人权发展道路发表系统全面的讲话。这篇重要讲话是我们党关于人权的一篇纲领性文件,总结了我们党在过去100年奋斗历程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号角,预示着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新阶段的到来,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就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所作的重要讲话,是一次重要的理论创新,其创新之处主要在于:第一,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将党的性质、宗旨与尊重和保障人权统一了起来,是一次思想解放;第二,提出中国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体现出我们的人权观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和时代的;第三,完整表达了以人民性为核心的中国人权精神;第四,指出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和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应在五大文明的协调发展中全方位提升各项人权保障水平,形成了全面发展的人权观;第五,强调以生存权、发展权为首要的基本人权,生存是享有一切人权的基础,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使得生存权、发展权、幸福权成为新时代人权的鲜明特征;第六,提出人权是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不能脱离不同国家的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这篇重要讲话奠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权学说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时代化、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明确了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基本点,基于国情、时代潮流和未来发展回答了发展中国人权事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怎么做等系列问题,具有五点现实意义:一是明确了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科学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政党。二是指出了我们已经走出一条顺应时代潮流和基于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原来我们通常说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如今在前面加了半句“顺应时代潮流”,意义重大。三是系统总结了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主要特征。四是提出了今后发展中国人权事业的重点工作和任务,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即在强调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要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中、全方位提升各项人权保障水平。五是向各级党委及其负责同志提出了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历史责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刘海年教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重视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明确提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这一重要论断,强调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任务,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启蒙思想人权理论的批判和继承。其特点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将所谓自由、平等、民主放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剖析,指出在对立的阶级之间不可能有同等的自由和平等的人权,只要财产还在资本资本家手里,民主就只不过是骗人的幌子,是资产阶级残酷的镇压工人阶级人权要求的有力证明。无产阶级要享有人权,必须通过革命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和消灭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如此才能实现工人阶级解放,实现全人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权的精辟全面阐释,正在并将继续指导我国人权建设和推动国际人权事业发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积极坚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弘扬人类共同价值观,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仍处于较低水平、数千万农村人口刚刚脱贫的过程之中,就毅然以大量人力物力支援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向多个国家派出维和部队,中国发起和支持的”一带一路”倡议对亚非拉和欧洲有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切实的利益,这一切都得到了世界人民的高度赞誉。
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付子堂教授认为,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权机制的根本保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奉行的根本理念,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根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发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提高尊重与保障中国人民各项基本权利的水平。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权事业的核心力量,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中国人权事业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把握人权,以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论述,回答了人权的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和全球之问,精准回应了新形势新任务对于人权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一脉相承,同时又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创造性转化,是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于新时代人权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原创性、历史性贡献。
中国人权研究会顾问、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陈士球认为,加强人权研究具有紧迫性,这表现在:(1)提高全民人权认知,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公检法人员的人权意识具有紧迫性;(2)我国正在为第二个个百年目标奋斗,面临着很多紧迫任务,包括提高人权保障水平,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3)人权脱敏也是当务之急,由于目前人权问题在中国仍然有一定的敏感度,尚未完全脱敏,因而人权研究不接地气,落到实处还不够;(4)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权建设存在一些短板,需要进一步改善,例如拐卖妇女儿童、假冒伪劣、诈骗等;(5)要应对美国等西方的人权攻击,做好自己的人权工作是反击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人权攻击的最有力武器;(6)强化法治保障机制。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来审视各方面的机制体制或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要改革;哪个领域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就是改革的重点。他提出在人权治理方面有几个方面的紧迫工作:一是要设立国家人权机构,这是1993年世界人权大会所提出的要求,我们应该加紧这方面的研究;二是高等院校要普及人权选修课,加强人权教育;三是鼓励增加非政府组织对各类人权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四是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进一步加强人权领域的外交活动,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权体系,要继续加强反对美国人权霸权的联合阵线,打破美国西方人权话语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
北京理工大学科技与人权研究中心主任齐延平教授指出,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国多年来的人权发展,那就是我们中国的人权研究、人权教育终于走到了以中国为主体、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为方法的时代。我们要开展以中国的人权实践为中心的人权研究。以中国为中心指的是我们要平视其他国家,特别是美西方的人权理论和实践,与西方从个体介入不同,我国不是从个体进入,而是解决全体的问题,全体合力解决民族生存与民族国家发展,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天下为公思想一脉相承。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经济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不仅没有靠近西方,反而独特性越来越明显,这意味着中国的人权理论和人权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同于西方。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杜焕芳教授指出,讲好生动的中国人权故事,尤其是以中国的优秀人权理念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人权理念来推动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在中央政治局的第37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要依托我国的人权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提炼原创性概念,发展我国人权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两个月以后的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于如何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论断、新思想、新要求,特别提出要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并强调,没有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就是无本之木,在方式方法手段上要创造性转化,在内容上要创新性发展,构建中国理论、中国思想。因此,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研究需要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向往与需求,积极发现具有强烈本土问题意识的中国自主的人权命题,努力探索更富有体系性、建设性、科学性和说服性的中国人权理论。
二、《人权》杂志创刊二十周年的回顾与展望
《人权》杂志创刊于2002年,是中国人权研究会的会刊,也是国内第一份关于人权的专刊。在2015年改版后,杂志的学术性、专业性进一步提升。专家学者们在发言中回顾了《人权》杂志20年来的发展历程,表达了对杂志创刊20周年的祝贺,对未来进一步办好《人权》杂志提出了有价值的好建议。
中国人权研究会秘书长、《人权》总编辑鲁广锦认为,《人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初创阶段(2002年-2014年)。《人权》杂志以宣传小册子的形式出现,内容以宣传人权为主,兼顾理论性与知识性。(2)转型阶段(2015年-2020年)。《人权》杂志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切实提高了办刊质量,着力提升了杂志的学术性、权威性和国际化水平。自2015年第一期开始,《人权》由过去的宣传小册子变成了如今的学术专刊形式,每期页码扩展至160页。中文版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承办,英文版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组织翻译发行。(3)升级阶段(2021年-至今)。经过多年努力,《人权》办刊质量不断提升,影响扩大,得到多方的认可。2021年起,《人权》被评为CSSCI来源期刊,每期页码达200页,《人权》的学术研究水平得到了公认。这也预示着对办刊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武汉大学人权研究院院长张万洪基于《人权》改版后的词云分析发现,从2015年到2021年,《人权》共刊载405篇文章,其中发展、保障权利公约、保护等关键词排名前20,在学科上也更加多元,除法学外,政治学、党史等学科都有所体现。中央党校人权研究中心教授张晓玲认为,《人权》杂志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创刊20年来,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来分析研究我们面对的重大人权问题。二是对外宣传与对内教育有机结合。人权杂志最初的主要任务就是讲好中国人权故事,对外介绍中国人权理念与成就。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我国人权事业的需要,人权杂志把对内进行人权教育放到一个重要的地位,两者有机结合,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三是理论宣传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杂志在持续做好对党和国家有关人权问题的重大决策部署、方针政策宣传的同时,注重从理论和学术的层面对党和国家的有关重大的人权决策部署进行研究和论证,在积极推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我国人权学科建设,构建我们自己的人权话语体系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四是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相结合。杂志直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有关人权的重大理论前沿和现实问题研究,重视对策研究,为党和国家完善有关的制度和政策积极提供参考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人权》常务副总编朱力宇指出,《人权》2002年创刊时,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同志曾致贺信,《人权》最初的定位是宣传性刊物,通过讲人权故事、探讨人权理论、展开人权对话,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人权状况打开一个窗户。张晓玲教授指出,《人权》杂志20年来为宣传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研究有关重大的人权理论和现实问题,推进我国人权学科体系建设,宣传我国人权成就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杂志已经成为我国人权宣传和人权理论研究的高地,是引领我国人权宣传和人权理论研究的一面旗帜。她对《人权》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进一步研究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论述,在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方面发挥重要带头作用;二是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总结我们党成立百年来在人权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历史经验,认真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经验、历史成就和理论成果,进一步讲好中国的人权故事,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人权理论,提炼原创性的概念,发展我国的人权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是进一步拓展人权教育范围,在宣传普及人权知识方面做出新的贡献;四是进一步加强对人权问题的对策性研究。
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常健教授认为,《人权》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她是推动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学术家园,也是人权学术研究的家园。《人权》从最初以宣传政策和讲故事为主的期刊逐渐转向学术期刊发展,为人权研究学提供了重要阵地。由于《人权》杂志以“人权”来命名,且得到了政府、学术界等各方主体的支持,因而她已经成为继续推动人权事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复旦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的常务副主任陆志安教授认为,《人权》杂志也是一个窗口,对中国的人权实践做出了总结宣扬,展现了中国丰富的人权实践和人权观念,推动了中国人权理论的发展传播,推动了中国特色的人权发展。他希望《人权》杂志能够进一步引导、引领并且推动中国特色人权理论的创新研究和中国人权理论的完善研究,进一步研究中国的人权实践,总结经验,剖析问题,通过理论研究更好地引领中国人权实践的发展。希望《人权》杂志能够成为国际人权、西方人权和中国人权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学术交流平台。
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毛俊响教授认为,《人权》应当成为中国人权理论研究刊物的一面旗帜,成为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重要论述的权威平台,成为诠释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权因素、当代中国人权观与实践,国际社会追踪中国人权理论研究前沿的必备参考和国际人权学术新思潮的策源地。《人权》近年来的编辑工作越来越专业,选题越来越具有前前瞻性,稿源越来越丰富,质量越来越好,精品文章越来越多,被转载和引用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人权》期刊已经成为我们国内人权理论研究的最重要的专门性平台。
吉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志鹏从实践与理论、个性与共性以及破与立的角度提出了建议,他认为《人权》杂志经历了由实践到理论的转型,但是不能完全摒弃实践,以往的一些特色栏目应当继续保留。同时,虽然人权是世界各国的人民的共同梦想,但是中国法人权发展之路要有自己的个性,如何在这点上找到统一和分野,是中国人权理论界的一个重要任务。此外,《人权》杂志还应要考虑展现其他国家的人权理论和实践,充分借鉴外国的优秀实践做法,要考虑和吸收各国的做法和国际法、国际社会的相关规范。
三、发挥学术期刊平台在促进我国人权理论发展中的作用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评论》杂志主编秦前红认为人权研究担负着多种功能,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在理论方面的评价功能要充分施展开来。《人权研究》(集刊)主编、山东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郑智航指出,学术期刊应当回归对人权理论的认识,建构中国特色的人权话语和学术理论、学术体系,强调的是人权如何实现的问题研究。
《中国法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黄文艺教授指出,当前人权研究领域的学术期刊平台总体可以分为三大梯队:一是主力梯队,如《人权》《人权法学》《人权研究》等;二是法学期刊群;三是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类期刊。三个梯队都要在人权理论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学术期刊可以通过主动的策划、选题,约稿、组稿,引导人权专家创造性的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当代中国人权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权的重要论述,发表原创性、引领性的理论研究成果,推动构建有中国大气派、世界大格局的人权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法政部主任王春磊结合工作经验指出,学术期刊在选稿的过程中可以超越或者突破一个学科,从更宽阔的视野去选择稿件,发挥平台作用,团结和凝聚人权研究领域的力量,强化合作。
《人权法学》主编、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永和教授认为,人权基础理论十分重要,学术期刊应对中国人权话语的构建投入更大的精力,起到引领作用。《中外法学》杂志主编,北京大学法学院王锡锌教授指出,要把宏大叙事和具体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把眼光投入到具体的生活中,通过讲述具体生活中的权利来引发共情,讲好中国故事。西北政法大学教授、《法律科学》杂志主编杨建军指出,人权研究应注重对中国人权理论实践发展的经验总结,加强对中国人权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实证研究,不仅是宏大叙事,还应当有非常具体的实证研究,注意到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问题,例如在一些重大的司法案件中通过解剖麻雀式的方式来揭示权利实现的司法路径。《人权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伟教授认为,中国人权事业近年来的发展举世瞩目,我们既需要与国际同行交流自身发展的心得,也需要积极投身世界人权发展的洪流当中,贡献中国智慧,例如可以将一些优秀的作品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社结集出版,展现中国在人权领域研究的前沿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杨其静教授认为,人权研究为国际斗争和批驳西方绝对的片面人权观提供了武器,能够也应当高效地宣传当代中国人权观。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钱锦宇教授认为,在西方世界已经成功塑造出一套以西方中心主义为根基的人权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的情况下,人权理论的厚度决定着人权话语的强度,人权理论的精神决定着人权话语的力量,在微博、微信、推特等新媒体繁荣的今天,包括图书在内的传统学术刊物仍然是建构人权话语理论体系的基础性平台,且期刊的前沿性更加突出。因此,以《人权》杂志为代表的人权类期刊是增强中国政治文明影响力和实现人权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是强化中国文化自信、政治自信、人权自信的营养液和生长素,能够进一步满足国家人权战略发展和国际人权斗争与合作的紧迫需要。
结语
本次研讨会以“《人权》杂志创刊20周年”为主题,与会专家学者交流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论述的体会,总结回顾了《人权》杂志创刊二十周年的发展历程,展望了《人权》杂志的未来发展方向,就学术期刊平台在促进我国人权理论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人权》自创刊以来就坚持以讲好中国人权故事为宗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宣传和研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和有关重大人权理论和现实问题,已经成为展现我国人权建设成果的坚强阵地和重要窗口。专家们希望《人权》杂志更充分发挥在促进我国人权理论发展中的先锋作用和平台作用,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论述为指引,依托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提炼原创性概念,丰富和发展我国人权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断推进人权理论创新,助力人权领域的交流和斗争。
(闫文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Abstract:Human Rights magazine and the Center for Human Rights Studies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held a symposium on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the publication of Human Rights on May 18,2022.More than 30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various universities and academic journals gathered online to discuss such topics as“an in-depth learning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speeches on respecting and protecting human rights”,“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the publication of Human Rights Magazine”,and“role of the academic journal platform o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uman rights theories”.They studied Xi Jinping's important speeches on China's path of human rights,probed into the original concept of China's human rights,and developed the discipline system,academic system,and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a's human rights,providing insights for such academic journals as Human Rights to boost China's human right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Keywords:Human Rights magazine;China's Path of Human Rights;Theoretical Innovation;Academic Journal Platform
(责任编辑叶传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