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2022年

2022-12-31 16:00:20来源:《人权》杂志作者:李聃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2022年1-2月

  1月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正式施行。本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规范退役军人工作的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又一重要成果。

  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生效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法律援助的综合性、基础性及加强该领域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的法律。

  1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对进一步加强残疾预防,有效减少和控制残疾发生、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部署。

  1月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终期统计监测报告。

  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规划明确了以标准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首次将覆盖面更广、服务内容更丰富、需求层次更高的非基本公共服务和能够与公共服务密切配合、有序衔接的高品质多样化生活服务同步纳入规划范围,提出了系统提升公共服务效能的支持政策。

  1月12日,《民政部关于表彰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的决定》正式发布,授予相关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和基金会“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中国人权研究会荣获“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

  1月13日,中国残联、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工信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扶残助残文明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十项重点任务。其中包括: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重要论述的学习宣传;加强社会宣传和大众传播;广泛深入开展“全国助残日”活动;实施党员帮扶残疾人行动;深化志愿助残服务活动;开展扶残助残文明实践行动;实施文化领域助残行动;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行动;开展残疾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行动;讲好残疾人故事,树立国家尊重和保障残疾人权益的形象。

  1月16日,全国信访局长会议召开。会议总结2021年信访工作,分析当前信访形势,部署2022年主要任务。2021年,国家信访局持续推进“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工作,深入开展“大督查大接访大调研”活动,一大批群众信访多年、反映强烈的矛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1月1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在全国检察长(扩大)会议上讲话时表示,要持续做好公益诉讼检察。在落实公益诉讼“4+5”法定责任之余,要积极、稳妥重点办理妇女权益保障等领域案件。

  1月18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在联合国安理会妇女、和平与安全问题公开辩论会上发言,呼吁全面加强冲突地区妇女保护。张军说,保护武装冲突中的妇女,推动妇女参与政治和平进程,是安理会妇女、和平与安全议程的重要内容。要实现上述目标,安理会要坚持正确方向和轨道。

  1月18日,中央农办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表示,2021年脱贫人口就业规模达到3,145万人,比上年增加126万人,工资性收入显著提升,占比达到67.9%,为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提供了有力支撑。

  1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部署各地加快推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高质量的特殊教育体系初步建立;普及程度显著提高,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7%;教育质量全面提升,课程教材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逐步提高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1月25日,司法部印发的《全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1-2025年)》发布。按照规划,进城务工人员、残疾人、老年人、青少年、妇女和军人军属、退役军人等被作为公共法律服务的重点服务对象。

  2月1日,针对日本国会众议院审议通过所谓“涉华人权决议”,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发言人尤文泽发表谈话。发言人表示,日本国会众议院不顾中方严正交涉,执意通过所谓“涉华人权决议”;日方上述做法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严重违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原则,损害两国政治互信,对中日关系改善发展造成严重干扰破坏。

  2月3日,为积极践行《奥林匹克宪章》和《奥林匹克2020+5议程》中关于“性别平等”和“包容性”的各项建议和要求,北京冬奥组委发布《促进性别平等承诺》。北京冬奥组委在平等参赛、提供安全的体育运动环境、促进工作岗位性别平等和保证工作岗位平等权益等四方面做出14项承诺,承诺积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推动通过体育运动促进性别平等,倡导所有利益相关方践行此承诺,采取积极行动,共同推动实现性别平等和包容性社会建设。

  2月5日,中方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递交《关于为盲人、视力障碍者或其他印刷品阅读障碍者获得已出版作品提供便利的马拉喀什条约》批准书。按条约规定,条约将于三个月后对中国正式生效。该条约是世界上第一部、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版权领域的人权条约,将进一步保障阅读障碍者平等获取文化和教育的权利。

  2月6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大使向媒体发表谈话,驳斥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托马斯-格林菲尔德的言论。张军表示,美方再次对中国进行指责,就北京冬奥会、新疆、涉台等问题发表不负责任的错误言论,其说法毫无事实根据,充满政治偏见,严重毒化中美关系。

  2月8日,针对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2022年美国竞争法案”,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发表声明。声明表示,美国国会众议院近日通过的“2022年美国竞争法案”涉华内容充斥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诋毁抹黑中国发展道路和内外政策,鼓吹对华战略竞争,借涉台、涉疆、涉港、涉藏等问题干涉中国内政。中国全国人大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2月8日,教育部官网发布“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工作要点提到,2022年教育部将全面落实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深入推进“双减”,全面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工作,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加快培养、引进国家急需的高层次紧缺人才,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2月17-23日,江苏省委省政府成立调查组,针对“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进行全面深入调查核查。有关调查人员除在江苏省开展工作外,还赴云南、河南等相关省开展实地调查,共走访群众4,600余人次、调阅档案资料1,000余份,对社会关注的“丰县生育八孩女子”身份认定、杨某侠生育八孩情况、董某民等人涉嫌犯罪情况等问题开展了深入核查,形成了事件调查处理情况通报。相关部门对有关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严惩,对有关责任人员严肃追责。

  2月18日,欧洲议会全会通过2021年度“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和“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执行报告,妄称中国在南海、东海以及台湾海峡展示武力,威胁地区和平稳定,并无端指责中国侵犯少数民族人权,压制香港和澳门民主自由。对此,中国驻欧盟使团发言人予以严正驳斥,表示强烈不满。

  2月2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第三十四批指导性案例。这批案例以“网络时代人格权刑事保护”为主题,包括广受社会关注的“杭州女子取快递被诽谤案”“‘辣笔小球’诋毁戍边英雄案”等。

  2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全文共8个部分,包括: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2月22日,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同举办面向日内瓦外交界的“人民至上:新疆是个好地方”视频交流会。50余国常驻代表和高级外交官、联合国人权高专办官员、媒体记者等近百人通过视频方式进行了交流。

  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人权发展道路进行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党的百年奋斗史,贯穿着党团结带领人民为争取人权、尊重人权、保障人权、发展人权而进行的不懈努力;要深刻认识做好人权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

  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2021年美国侵犯人权报告》。报告包括操弄疫情防控付出惨痛代价、固守暴力思维威胁生命安全、玩弄虚假民主践踏政治权利、放纵种族歧视加剧社会不公、背离人道主义制造移民危机、滥用武力制裁侵犯他国人权等部分。

  2月28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9届会议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坚持公平正义推动全球人权事业健康发展》的致辞。王毅表示,人人充分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不懈追求。中方主张做保护人权的真正践行者,做人民利益的忠实守护者,做共同发展的积极贡献者,做公平正义的坚定维护者。

  2022年3-4月

  3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和权利保障》白皮书。白皮书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残疾人体育不断发展壮大,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潮流的残疾人体育发展之路。

  3月5-10日,全国政协十三届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3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全国妇联、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共同发布《关于加强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意见共20条,从贯彻实施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应当遵循的原则、各部门具体职责、协助执行义务等各方面作出了规定。

  3月6-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作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作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作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会议通过关于修改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决定,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110号主席令予以公布。会议还通过关于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办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选举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办法。

  3月7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9届会议根据中国2021年提交的“在人权领域促进合作共赢”决议要求,举行关于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复苏努力中加强技术合作、保护弱势群体权利问题专题讨论会。中国外交部人权事务特别代表李笑梅作为嘉宾发言,表示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有力应对新冠疫情,同时高度重视疫情期间弱势群体权利保障。

  3月8日,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陈旭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9届会议代表40余国作共同发言,呼吁联合国人权高专办加大对经社文权利和发展权的投入,通过建设性对话与合作促进伙伴关系,反对将人权作为政治工具的做法。

  3月8日,联合国安理会在国际妇女节举行“妇女、和平与安全”公开辩论会,讨论妇女经济参与问题。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大使在会上表示,妇女经济赋权既需要政治承诺,更需要具体行动。张军列举了南苏丹、卢旺达和肯尼亚的三位女性在各自国家同中国的具体合作中的收获,并邀请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青年女外交官桂丹发言,现场讲述中国女性在各领域的风采。

  3月16日,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陈旭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9届会议促进和保护所有人权议题下全面阐述中国人权主张,阐明全球发展倡议的重要意义。

  3月16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9届会议“新疆的人权进步与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云上边会在乌鲁木齐市举行。会议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主办,新疆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西南政法大学联合承办。来自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古巴等国家的多位专家学者通过现场或网络视频方式发言,讲述了新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权事业不断进步的真实情况,驳斥少数西方国家污蔑抹黑新疆人权状况的不实之词。

  3月17日,以“消除数字鸿沟 促进人权保障”为主题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9届会议云上边会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代表和中国、巴西、古巴等国的专家学者参会。

  3月18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9届会议“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权保障”云上边会在广州举办。会议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主办,暨南大学传播与边疆治理研究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多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人权事业进步等主题展开交流。

  3月21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9届会议“数字时代儿童保护面临的挑战与各国经验”云上边会举行。边会由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举办,来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和中国、菲律宾、肯尼亚、英国、津巴布韦等多国的儿童保护专家、儿童法律专家等参加了会议。专家们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相关议题展开讨论,并分享了不同国家的经验和解决方案。

  3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旨在确保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赔偿案件,实质化解行政赔偿争议。该司法解释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

  3月23日,中国联合国协会主办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9届会议视频边会,主题为“基于国情的民主模式与中国的实践,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民主治理模式的权利”。与会人员表示,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中国式民主保证了各界各阶层人民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和决策,具有广泛代表性并充满活力。中国在发展、减贫、人权、抗疫等方面取得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在发展民主和促进人权方面是当之无愧的成功者。

  3月31日,由财政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银行联合开展研究的《中国减贫四十年:驱动力量、借鉴意义和未来政策方向》在京发布。该研究报告分析了过去40年中国减贫的主要驱动力量,总结了中国减贫经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借鉴意义,并对中国的未来政策方向提出了建议。

  4月1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9届会议通过中国和巴基斯坦、埃及、南非、玻利维亚共同提交的促进和保护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消除不平等问题决议,66国参加共同提交。

  4月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与全国妇联联合下发通知,开展“关注困难妇女群体,加强专项司法救助”专项活动。专项活动已于3月启动,将持续至今年年底。

  4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行动方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残疾人就业工作,实现“十四五”时期残疾人较为充分较高质量的就业目标作出部署。行动方案明确了2022—2024年开展促进残疾人就业专项行动的任务目标、主要措施和保障条件等内容。

  4月15日,中国人权研究会发布《反亚裔种族歧视甚嚣尘上坐实美国种族主义社会本质》研究报告,系统揭露了美国社会愈演愈烈的反亚裔种族歧视问题。报告指出,美国在骨子里依然是一个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的国家,亚裔同非洲裔、拉美裔、原住民一样,在享有和实现人权的诸多方面受到有形无形的歧视和侵害。

  4月1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二审稿进行分组审议。与会人员普遍认为,修订草案二审稿积极回应妇女期盼,对于大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进行更有针对性、有效性、可操作性的规定。围绕拐卖妇女违法犯罪、女性职场壁垒、防范性骚扰等社会关切,与会人员展开热议。

  4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通知,部署全国法院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要求各级人民法院依法严惩养老诈骗犯罪,重点惩处以养老为名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各类诈骗犯罪。

  4月24日,中宣部版权管理局局长王志成在国新办举行的2021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保障阅读障碍者平等欣赏作品和接受教育权利的马拉喀什条约将于2022年5月5日对我国生效,有望缓解阅读障碍者“书荒之困”。马拉喀什条约,全称是《关于为盲人、视力障碍者或其他印刷品阅读障碍者获得已出版作品提供便利的马拉喀什条约》。2013年6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的外交会议上通过该条约,我国是条约首批签署方之一。

  4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青蒿素问世50周年暨助力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国际论坛致贺信。习近平指出,青蒿素是中国首先发现并成功提取的特效抗疟药,问世50年来,帮助中国完全消除了疟疾,同时中国通过提供药物、技术援助、援建抗疟中心、人员培训等多种方式,向全球积极推广应用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为全球疟疾防治、佑护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强调,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维护各国人民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4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将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以及被扶养人生活费由原来的城乡区分的赔偿标准修改为统一采用城镇居民标准计算。此次修改是为落实党中央关于“改革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统一城乡居民赔偿标准”的要求,聚焦赔偿标准城乡统一问题。

  4月27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就业局势总体保持基本稳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陈勇嘉介绍,今年以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继续实施一系列阶段性、组合式稳就业保民生政策,进一步加大援企稳岗、技能提升、兜底保障力度,积极助力“六稳”“六保”。

  2022年5-6月

  5月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251万人,比2020年增加691万人,增长2.4%;农民工月均收入4,432元,比上年增加360元,增长8.8%。农民工就业总体稳定,收入稳步增长。

  5月5日,《关于为盲人、视力障碍者或其他印刷品阅读障碍者获得已出版作品提供便利的马拉喀什条约》对中国生效,中国成为条约的第85个缔约方。《马拉喀什条约》要求各缔约方规定版权限制与例外,以保障阅读障碍者平等欣赏作品和接受教育的权利,是世界上迄今唯一一部版权领域的人权条约。

  5月5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印发《关于公布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县(市、区、旗)名单的决定》,公布广西、西藏、四川、新疆、内蒙古、甘肃6省份的94个县正式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这标志着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895个县都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这是继全面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5月7日,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意见》提出,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严控未成年人从事主播、优化升级“青少年模式”、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等工作举措。

  5月10日,新疆宗教信仰自由状况视频宣介会举行,新疆官员、宗教界人士、穆斯林民众等,通过视频连线等方式“云介绍”新疆宗教信仰自由状况。此次视频宣介会,通过新媒体方式,面向全球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直播。

  5月10日,中国人权研究会和奥地利奥中友好协会共同举办“2022·中欧人权研讨会”,会议在中国武汉和奥地利维也纳分设主会场。本次会议主题聚焦科技与人权,来自联合国人权高专办的代表和来自中国、奥地利、英国、德国、匈牙利、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等国的100余位人权领域专家学者、高级官员和实务部门代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讨交流。

  5月13日,民政部、中国残联日前联合印发通知,决定自第三十二次全国助残日起,在“跨省通办”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申请“全程网办”服务。“全程网办”后,残疾人可全程在线提交申请、查询、修改补贴证明材料,从而实现申领补贴“一次都不跑”和“不见面审核”。

  5月15日,全国8,500万残疾人迎来第三十二次全国助残日。本次助残日的主题是“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权益”。

  5月16日,财政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通知,下达2022年学生资助补助经费预算超688亿元,用于落实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国家学生资助政策。

  5月19日,“东西问智库·中国人权发展道路专题研讨会”举行。多位中外学者表示,在对人权发展的探索中,于发展中保障和促进人权,是中国开辟的一条人权成功之路。中国人权研究会秘书长、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鲁广锦发言时说,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开辟了人类人权文明新境界。

  5月23日,联合国亚太经社会(ESCAP)第78届年会在曼谷举行。年会期间,中国常驻ESCAP代表处在曼谷联合国会议中心举办纪念ESCAP成立75周年中国减贫成就图片展。中国驻泰国大使韩志强、ESCAP执行秘书阿里沙赫巴纳共同为图片展揭幕,联大主席沙希德及ESCAP各成员国、联合国机构、媒体代表等参加。韩志强表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40多年来实现7.7亿人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中国还通过南南合作向16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支持其减贫努力。

  5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会见来华访问的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巴切莱特。习近平阐述了事关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表明了中国党和政府致力于全方位维护和保障人权的原则立场。

  5月3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妇幼健康工作进展成效有关情况。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孕产妇、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已分别下降至16.1/10万、5.0‰、7.1‰,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三项核心指标降幅趋势持续向好,我国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评定为“全球十个妇幼健康高绩效国家之一”。

  6月1日,在中国儿童中心成立4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40年来,中国儿童中心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广大儿童,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了积极贡献。

  6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人格权司法保护典型民事案例,指导全国法院正确适用民法典人格权法律制度,树立行为规则,明确裁判规则,加强人格权司法保护。

  6月7日,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开考。据教育部统计,今年全国有1,193万考生报名参考,比去年增加115万,设普通考场33万个,安排监考及考务人员102万人。

  6月8日,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通知强调,各地要扎实做好低保等基本生活救助工作,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可为临时生活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

  6月10日,针对欧洲议会通过所谓“新疆人权形势”决议,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发言人尤文泽发表谈话。尤文泽强烈谴责欧洲议会通过的所谓“新疆人权形势”决议,坚决反对欧洲议会打着“人权”的幌子搞政治操弄,粗暴干涉中国内政。

  6月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健康教育工作进展与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健康教育,推动个人和群体树立健康观念、掌握健康知识、养成健康行为。

  6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

  6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五十届会议“环境权的保障与发展”边会在线上举行。会议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承办。来自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环境权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共有70多位与会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6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儿童健康促进工作情况的报告。与会人员普遍认为,报告实事求是地反映了儿童健康促进工作的主要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下一步工作安排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举措比较实在。

  6月2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修正草案。新修订的议事规则将更好地为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职权提供法律保障,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6月25日,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重拳打击突出违法犯罪,大力整治社会治安问题。公安部要求,要用硬的拳头保护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中小学生等群体,针对侵害他们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突出“快、准、狠”,坚决依法打击。

  6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他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市场主体,稳住就业基本盘,切实保障民生。

  6月28日,教育部举办“教育这十年”系列发布会第六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发展成就和经验。十年间,全国普通话普及率从70%提高到80.72%,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文盲率下降至2.67%。

  6月2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展和成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汪铁民在会上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2022年7-8月

  7月2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0届会议云上边会“中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与权利保障”举行。会议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共同主办。来自中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与会,共同讨论中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与权利保障。

  7月5日,由中国联合国协会主办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0届会议“加强全球人权治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边会以视频方式举行。与会中外嘉宾表示,中国人权事业取得巨大发展成就,在全球人权治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国际社会应尊重人权发展的多样性,反对套用单一模式和评判标准。

  7月5日,由中国少数民族对外交流协会主办、中南民族大学承办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0届会议主题边会“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举行。来自中国、吉尔吉斯斯坦、英国、乌兹别克斯坦、老挝、新西兰、卢旺达等国的18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主题展开研讨。

  7月6日,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0届会议期间,北京市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京促会)联合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民促会)、北京国际和平文化基金会共同主办“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边会。来自中外有关机构的专家学者、国际组织代表在此次边会上开展深入交流研讨,在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贡献民间智慧。

  7月6日,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0届会议期间,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共同举办的“工商业与人权:国际投资与贸易中的性别平等和儿童权利保护”云上边会举行。与会中外嘉宾充分肯定有关各方在工商业领域内为尊重和保障人权所作努力,建议各国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加强交流互鉴,为完善全球人权治理发挥更具建设性的作用。

  7月8日,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主办、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承办的“美国强迫劳动严重侵犯人权”国际视频研讨会举行。本次会议是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0届会议云上边会之一,海内外近30位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研讨。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付子堂在会上致辞。

  7月12日,2022两岸残障人士交流嘉年华活动在厦门举办。来自海峡两岸的100多名残障组织、就业创业与扶残助残代表以及无障碍环境建设、康复领域专家学者齐聚厦门,探讨如何共同创造残疾人美好生活。两岸残障人士交流嘉年华是第十四届海峡论坛的配套活动之一。

  7月13日,以“凝聚女性力量,共创中国中亚美好未来”为主题的纪念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妇女发展论坛以视频连线方式在北京、沈阳、大连举行。论坛系第九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框架下的重要活动,中外各界人士200余人线上线下参加本次论坛。论坛通过了《纪念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妇女发展论坛(大连)倡议》。

  7月14日,2022年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涉及千家万户的大事。近年来,通过持续深化医改,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断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建成全世界最大、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网。特别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卫生系统经受住了考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7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办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旨在发挥人身安全保护令的预防功能,进一步清除该类案件程序中的各种障碍。该规定自2022年8月1日起施行。

  7月19日,中国人权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中国人权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修改后的《中国人权研究会章程》,选举产生中国人权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及领导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白玛赤林当选中国人权研究会新一届会长,全国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蒋建国当选常务副会长,马怀德、付子堂、沈永祥、鲁广锦当选副会长,唐献文当选秘书长。

  7月19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在安理会儿童与武装冲突问题公开辩论会上发言。张军说,在冲突中保护儿童的最好办法就是结束冲突。安理会要为停火止战尽力,为政治解决奔走,让深陷冲突的儿童早日看到和平曙光。国际社会对儿童的保护不应留有空白,尚未批准《儿童权利公约》的国家应当立即采取行动。

  7月23日,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主题论坛在京举办。20余名国际组织代表、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等在线上线下共同探讨青少年教育话题。论坛作为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四个主题分论坛之一,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办,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承办。论坛还向国际社会发出倡议,加强公益组织国际间合作,促进各国青少年享有更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机会。

  7月26日,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和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的“2022·北京人权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近70个国家以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高级官员、专家学者和驻华使节代表等近200人出席论坛。与会嘉宾围绕“公平公正合理包容:携手推动人权事业发展”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8月1日,国家版权局印发的《以无障碍方式向阅读障碍者提供作品暂行规定》开始施行。该规定对以无障碍方式向阅读障碍者提供作品的版权秩序加以规范,进一步推动《著作权法》和《关于为盲人、视力障碍者或其他印刷品阅读障碍者获得已出版作品提供便利的马拉喀什条约》在我国的有效实施。

  8月5日,中华全国总工会、民政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会组织与民政部门困难职工家庭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政策衔接、机制协同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级工会与民政部门加强工会帮扶与社会救助有效衔接,推进困难群体帮扶救助工作协同,提升工会与民政组织帮扶救助专业能力,进一步形成兜底保障困难职工基本生活的工作合力。

  8月9日,中国人权研究会发布《美国在中东等地犯下严重侵犯人权罪行》研究报告,引起广泛关注。报告以翔实的数据揭露美国在中东及周边地区犯下的一系列严重违背国际法的罪行,揭批所谓“美式民主”与“美式人权”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8月12日,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陈旭向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赖德递交了中国批准《1930年强迫劳动公约》(第29号)和《1957年废除强迫劳动公约》(第105号)的批准书。第29号公约和第105号公约是国际劳工组织10项核心公约中的两项,是消除强迫劳动领域最重要的国际法律文书。今年4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决定批准此两项公约。

  8月16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加强行政司法联动保障新冠肺炎康复者等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的通知》,再次重申严格禁止歧视新冠肺炎康复者等劳动者,并就加强就业歧视案件审理工作作出部署。通知提出,用人单位对新冠肺炎康复者等劳动者实施就业歧视、擅自非法查询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的,劳动者可以侵害平等就业权、个人信息权益等为由,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8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推出20项具体措施落实生育支持政策,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8月18日,第三次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西藏工作协调小组组长汪洋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对口支援西藏是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统领,坚持顺应民意、保障民生、凝聚民心,多帮助解决影响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助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8月22日,在天津举行的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教育部发布《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向世界介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经验。

  8月23日,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全国残疾预防工作推进会(视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预防和残疾人事业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进《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贯彻实施。

  8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6件养老诈骗犯罪典型案例,进一步明确六类重点打击犯罪的表现形式,揭露养老诈骗“套路”手段及其危害,帮助老年人提高法治意识和识骗防骗能力。

  8月25日,是全国第六个残疾预防日。今年残疾预防日宣传教育活动主题为“普及残疾预防知识,建设健康中国”。为做好此次残疾预防日宣传教育活动,中国残联、中央网信办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第六次残疾预防日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

  8月2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的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补齐民生短板,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分、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8月2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杨荫凯介绍,从今年9月到明年3月,阶段性调整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实行“扩大保障范围、降低启动条件”政策,加大对困难群众物价补贴力度,切实兜住兜牢民生底线。预计扩围后政策覆盖6,700万人。

  8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印发《养老托育服务业纾困扶持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通知明确了房租减免、税费减免、社会保险支持、金融支持、防疫支持以及其他支持等26条纾困扶持措施。

  2022年9-10月

  9月6日,国务院反拐部际联席会议联络员会议暨全国打拐专项行动推进会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反对拐卖人口行动计划(2021—2030年)》及其实施细则,依法严厉打击拐卖犯罪,深入推进反拐综合治理,坚决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9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就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十年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速破解,历史性地全面破除以药补医的旧体制,持续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9月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民政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十年来,我国基本建成了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年均保障低保人员4,000万人以上、特困人员近500万人、临时救助人员1,000万人次左右、各类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230万人次以上。

  9月14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1届会议期间,由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和瑞士日内瓦爱梦成真基金会共同举办的“气候变化对粮食权、水权与发展权的挑战”主题边会在日内瓦万国宫内举行,中外民间组织和智库代表、专家学者等参与研讨。

  9月14日,中国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站敏乡艾日克贝西村妇联主席、原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结业学员在努尔·那买提哈热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1届会议发言,介绍在教培中心学习情况,驳斥有关涉疆谎言。新疆少数民族代表麦尔丹在人权理事会第51届会议发言,结合亲身经历反击涉疆“强迫劳动”谎言,敦促美国停止针对中国新疆的单边制裁。

  9月15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1届会议云上边会“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立法与高质量发展”在京举行。边会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主办,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和中央民族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共同承办。40余位中外专家学者和社会组织代表围绕“人权视野中的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和“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立法研究”等议题展开研讨。

  9月16日,由中宣部(国家版权局)和中国残联主办的马拉喀什条约落地实施推进会在京举行。中宣部副部长张建春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履行条约义务,积极参与国际残疾人领域和知识产权领域治理体系建设,为残疾人更好地接受知识文化服务提供便利,努力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推进会上,相关机构签署了推动条约实施的合作协议,宣读了《一起向光而行》倡议书,呼吁全社会关注支持条约实施工作。

  9月19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1届会议期间的“国际人权政治化的风险与问题”边会在吉林长春举行。会议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主办,吉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吉林大学法学院和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共同承办。十余位中外专家学者、国际组织代表围绕“国际人权政治化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国际人权政治化的弊端与风险”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与交流。

  9月22日,在人权理事会第51届会议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团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共同举办“中国新疆尊重和保障人权成就”宣介会。50余国常驻代表和高级外交官、记者、非政府组织代表等100余人参加。

  9月22日,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1届会议期间,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主办、南开大学法学院和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承办的“基于人权的气候变化治理方法”云上边会举行。来自中国、荷兰、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以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在线参会并围绕环境权、性别与气候变化、气候变化诉讼、工商业与人权中的气候尽责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9月2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肖开提·依明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1届会议上发言,全面介绍新疆尊重和保障人权理念、政策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9月27日,中国联合国协会举办线上国际研讨会,主题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建设开放包容世界”。此系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1届会议举行期间,中国联合国协会召开的平行会议。与会专家指出,应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反对单一文明优越论。

  9月29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1届会议的主题边会“保障少数民族发展权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举行。会议由中国少数民族对外交流协会主办、西北民族大学承办。来自中国等6个国家的18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中方发言代表包括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等多位少数民族专家学者。

  10月3日,中共十八大以来西藏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在拉萨举行。西藏自治区妇联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张莉蓉在会上介绍,十年来,西藏持续关注妇女儿童工作的急难愁盼,维权和服务更加有效。

  10月7日,西藏自治区召开“西藏这十年”新闻发布会。近年来,西藏出台一系列促进农牧民增收举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2012年以来,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连续7年全国增速第一。

  10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中国实践》显示,截至2022年7月,全国人民陪审员共计33.2万余人,比2013年扩大了将近3倍。人民陪审员的来源更加广泛、结构更加合理、代表性进一步增强,司法民主的覆盖面大大拓宽。

  10月13日,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发言人对香港法院在10月8日就《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下有关“串谋煽动他人实施颠覆国家政权”案件的判刑理由发表不当言论,香港特区政府表示强烈不满。特区政府发言人指出,由于涉事案件的法律程序尚未完成,对案件细节作出评论并不恰当。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阐述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全面部署。报告部署的民生新举措、描绘的民生新图景,引发与会代表热烈讨论,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在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埋头苦干、锐意进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奋斗。

  10月23日,中共二十届一中全会召开,会议选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习近平同志再次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

  10月26日,针对一些美国政客对香港特区法院依法审理黎智英涉嫌欺诈案无端指责、恶意抹黑,公然为反中乱港分子撑腰说项,诋毁特区法治,中国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外交部驻港公署)发言人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敦促有关政客尊重法律和事实,立即停止践踏法治的卑劣行径和政治作秀。

  10月26日,中国民政部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召开,提出将多举措保障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安全温暖过冬。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困难群体中最困难、最脆弱、最边缘的群体,在严冬季节保障好他们的基本生活和人身安全,是履行民政部门兜底保障职能的重要举措。民政部已印发相关通知,对寒冬季节如何做好专项救助行动进行了安排部署。

  10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发布《2021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2,871万人,比上年增加3,007万人;全年共为2,354万困难人员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26.8亿元,5,427万困难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9%。

  10月27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初次审议。这是我国首次就无障碍环境建设制定专门性法律。

  10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了新修订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10月30日,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这是继2005年、2018年两次修改后的一次全面修订。修订后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将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10月31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报告包括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新部署、积极减缓气候变化、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完善政策体系和支撑保障、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5个方面,全面总结了2021年以来我国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新的部署和政策行动,展示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新进展和新成效,以及为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所作出的贡献。

  2021年11-12月

  11月2日,中国残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民政部、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等13部门联合印发了《无障碍环境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到2025年,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律保障机制更加健全,无障碍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城乡无障碍设施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包容性水平明显提升。

  11月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与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完善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协同构建以证据为核心的刑事指控体系。《意见》包括目标任务、总体要求、机制完善等5个部分,提出14项具体任务。

  11月1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人民检察院羁押听证办法》,明确人民检察院办理审查逮捕、审查延长侦查羁押期限、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时,可以通过组织召开听证会的形式,就是否决定逮捕、是否批准延长侦查羁押期限、是否继续羁押听取各方意见。

  11月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在英国格拉斯哥闭幕。大会达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一揽子决议,开启国际社会全面落实《巴黎协定》的新征程。

  11月16-17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三届“人权、民主与法治论坛”在瑞士日内瓦举行。来自中国人权研究会等机构的中国人权领域专家学者以视频形式参会,就“司法与人权保障”等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

  11月17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北京举行第60次涉疆问题新闻发布会,围绕反恐与去极端化问题,回顾新疆近年来的反恐成果,揭露美国在反恐问题上的双重标准及以“反恐”为名对他国人权的肆意侵犯。

  11月18日,中国常驻日内瓦代表团、俄罗斯常驻日内瓦代表团共同举办“民主与人权:共同追求,多彩实践”线上研讨会。60余国常驻代表和高级外交官、非政府组织代表、学者和媒体记者等130余人参加。与会人士围绕民主与人权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1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的意见》,聚焦减轻重大疾病患者医疗费用负担,着眼于统一规范制度,健全相应保障机制,对增强医疗保障制度托底性功能作出安排部署。

  11月24日,由中国人权研究会指导,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中南大学法学院主办的“民主多样性:各国制度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在长沙召开。来自中国、德国、土耳其、阿根廷、意大利、南非等国家的20余名专家学者以在线方式参加了本次会议。

  11月25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同匈牙利外长西雅尔多视频会晤时就美国策划举办所谓“民主峰会”表明严正立场。王毅说,美方实质上是打着民主的旗号,做着反民主的事情。民主是各国人民的权利,一个国家是否民主,归根到底应该由这个国家的人民来评判,而不是由某个外国指手画脚、妄加判断。

  11月26日,全国妇联权益部发布《家庭暴力受害人证据收集指引》,对“证明发生过家庭暴力事实的证据”及“证明面临家庭暴力现实危险的证据”等做了详细的说明。

  12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艾滋病防治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要坚持预防为主、医防协同,结合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完善防治体系,建强防治队伍,发挥好社会力量作用,强化预防干预、监测预警、科研攻关与国际合作,不断提高艾滋病防治能力和水平。

  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共同发布残疾人权益保护十大典型案例,引导更多残疾人通过法律手段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12月3日,由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德国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共同主办的“2021·中德人权发展论坛”通过视频方式举行。来自中德两国的专家学者围绕“绿色低碳发展与环境权益保障”主题进行研讨交流。

  12月3日,由中国人权研究会指导,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主办的“民主的质量:当代西方世界的制度、实践与反思”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在线参加了研讨会。

  12月4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民主》白皮书。白皮书明确提出,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在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在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中国人民享有广泛充分、真实具体、有效管用的民主。

  12月6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发布《十问美国民主》研究报告。报告从美国制度实践、国家治理、社会现状、人权自由、国际影响等十个方面,提出十个有关美国民主的问题。报告全文共2.3万字,分中、英、法、俄、西五个语种。30多个国家驻华使馆代表、近20家外国驻京媒体及40多家国内媒体记者现场参与研究报告发布暨研讨会。

  12月7日,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向全球全媒发布中英文智库报告《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与探索——民主自由人权的中国实践》及纪录片,报告约1.9万字。报告包括“人民当家作主:追求民主价值的大逻辑”“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实人民主权的新形态”“管用的民主:判断制度成色的试金石”和“实践智慧: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启示”等4个部分。

  12月7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摘自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15日至2021年10月30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谈话、演讲、贺信、指示等160多篇重要文献。其中部分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12月8日,“2021·南南人权论坛”在北京举行,主题为“人民至上与全球人权治理”,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外交部共同主办。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论坛致贺信。习近平指出,人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呵护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实现人人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

  12月10日,由中国人权研究会指导,山东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法学院主办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保障”学术研讨会在青岛举办。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在线方式参加了研讨会。

  12月11日,由中国人权研究会指导,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主办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人权保障”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参加了研讨会。

  12月15日,由吉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国际人权与政治问题工作组”研究撰写的《美国干涉阴云下的世界人权困局》报告发布。该报告约1.8万字,报告用大量事实揭露了美国历史上野蛮干涉他国内政的一系列行径,揭示了美式霸权对世界造成的深重灾难。

  12月15日,华中科技大学人权法律研究院发布《美式“抗疫”的人权灾难》报告。报告从国际法律、国内法律、事实数据、历史溯源等方面深层次、全方位地总结了美式抗疫失败原因及其造成的人权灾难。

  12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一国两制”下香港的民主发展》白皮书。白皮书全面回顾香港特别行政区民主的产生和发展历程,进一步阐明中央政府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民主发展的原则立场。

  12月21日,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终期统计监测报告。报告显示,两份纲要的主要目标均如期实现。

  12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新疆智库办公室主办的“2021年新疆智库论坛暨人权问题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12月23日,中国人权研究会发布《美式民主的局限与弊病》研究报告。报告揭示,美国以选举为核心的票决民主难以支撑起完整意义上的民主政治,绝非现代民主政治的理想方案。报告包括美式民主的“谜之自信”、美式民主的历史局限、美式民主的现实弊病等部分。

  12月26日,暨南大学传播与边疆治理研究院在广州发布《阻碍交易 增加成本 破坏产业链——美国涉疆制裁对全球棉花产业链的影响》中英文调研报告。该研究报告旨在以事实揭示美国基于地缘政治利益实施的制裁破坏了全球产业链,而所谓的“强迫劳动”“侵犯人权”不过是美国意图打击他国、巩固霸权的借口。

  12月27日,中国人权研究会发布《美国人权政治化行径毁损人权善治根基》研究报告。该报告包括美国人权政治化的历史进程、美国人权政治化举措的深层原因与表现形态以及美国人权政治化行径严重危害全球人权善治等部分。

  12月28日,《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读者见面会在京举行。中宣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作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单位,与来自各领域的中外读者见面,畅谈读书体会,交流学习心得。

  12月29日,第四届“依法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十大案例”发布,为涉及妇女儿童权益的类似案件和维权难点问题提供示范指导。此次发布的十大案例,涉及当前在妇女儿童权益保护中受到关注的家庭暴力、性侵未成年人、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婚姻家庭关系、女职工劳动保护等热点问题。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