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首页>出版物>《人权》杂志

推动全球人权治理朝着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发展——“2022·北京人权论坛”学术观点综述

来源:《人权》2022年第5期作者:王福亮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内容提要:2022年7月26日,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和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的“2022·北京人权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会议主题为“公平公正合理包容:携手推动人权事业发展”。来自70余个国家的近200名高级官员和专家学者围绕“可持续发展与人权保障”“民主与人权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与人权保障”“多边主义与全球人权治理”“开放包容发展与人权保障”五个分议题开展研讨,取得丰硕成果。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民主与人权 公共卫生安全 多边主义 发展与人权

  为积极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各国在平等和相互尊重主权基础上开展国际人权对话与合作,努力促进世界人权事业发展,推进全球人权治理健康发展,中国人权研究会和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于2022年7月26日共同举办“2022·北京人权论坛”。论坛主题为“公平公正合理包容:携手推动人权事业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白玛赤林,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黄孟复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来自70余个国家的政要、前政要、高级官员和专家学者,部分国家驻华使节和在华工作高专,联合国机构代表等近200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论坛。与会代表围绕“可持续发展与人权保障”“民主与人权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与人权保障”“多边主义与全球人权治理”“开放包容发展与人权保障”五个分议题展开研讨,取得广泛共识。

  一、推动构建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权治理体系

  
人人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全球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可持续发展遭遇严重挫折,人人享有充分的人权面临严峻的挑战,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同进步的愿望更加强烈。

  (一)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坚持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中国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白玛赤林表示,中国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强化人权法治保障,中国人民的人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障。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4亿多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依法科学精准有效防控疫情,从出生近30个小时的婴儿至100多岁的老人,全力抢救每一位患者的生命,生动诠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人权价值。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大力改善人民生活欢迎质量,持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罗马尼亚前总理维奥丽卡·登奇勒认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人类健康的冲击,中国政府始终将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放在首位,所采取的的动态清零政策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它以最低的代价取得了最切实有效的疫情防控成果。中国还在实施覆盖全民的健康措施和医疗保障措施,并且取得巨大进步,这一切都值得世界各国学习和借鉴。

  (二)坚持人权普遍性原则与各国实际相结合

  人人充分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伟大梦想,不断发展人权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奋斗目标。但人权保障和发展模式不是单一的,世界上不存在简单划一的人权标准,任何国家的人权治理都必须首先要结合本国国情,并依靠本国的宪法和法律,这是实现人权保障的基本方式和主要途径。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黄孟复认为,人权保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虽然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是一致的。全球人权治理应该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攀比,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防止将人权沦为政治霸权工具。斯洛文尼亚前总统图尔克表示,鉴于世界多种文化的差异和人类发展路径的多样性,人权实际上不能成为共享价值观的普遍平台。今天的国际政治必须考虑到普遍人权的要求,但人权的落实和保护取决于相关的背景,取决于人权保障所必须依附的社会经济、历史和政治环境,其中的优先事项因社会而异、因国家而异、因社区和地区而异。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第一副议长、国家人权中心主任阿克曼·卡尔马托维奇·萨义多夫认为,不存在普世性、一刀切的发展模式,我们需要考虑各国的历史、社会等具体因素,不能够将某种“统一标准”强加于他国,不能够不考虑各国的具体情况,比如民族传统、宗教传统以及社会和历史因素等等。

  二、可持续发展与人权保障

  
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站在全人类福祉的高度,在联合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以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为目标,推动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致力于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中国对内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将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加强人权法治保障,有效增进全体人民各项权利,14亿多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对外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各国自主选择本国的民主发展道路,致力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国际人权对话与合作,努力促进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为全球人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发展权造成重大冲击

  联合国《发展权利宣言》明确“发展权利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并且还特别强调只有在发展中所有人权和基本自由才能获得充分实现。但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重挫世界经济,正如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在发言中提及的,最新发布的《全球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平均指数首次出现下降,169个具体目标中有2/3受到威胁。其中,全球新增贫困人口超过1亿,是近20多年来首次上升,最贫困国家和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时间表很可能要被推迟整整10年。国际商会前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让-盖·卡里埃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撕裂了人类在国际社会已经留下的伤口,严重冲击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和目标。根据联合国秘书长最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报告估计,在去年一年有超过一亿人陷入了极端的贫困,有数百万人长期处于饥饿的状态,疫情使人类获取食物的基本的人权被剥夺了。马来西亚国会下议院前副议长、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主席翁诗杰认为,在过去几年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加上之前就已经存在的那些军事冲突和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治理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状态。时至今日,世界仍然在各种冲击中蹒跚前行,我们面临各种各样的生存问题,比如极端贫困,粮食不安全,公共卫生体系脆弱以及气候变化影响农业产量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二)人权保障是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要义

  提升人权保障质量和水平是我们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充分实现人权保障,需要加强发展并形成促进人权保障的强大动力。世界各国应将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置于全球宏观政策的突出位置,大力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增强各国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刚果(金)人权事务部长反对性暴力事务顾问卢邦巴女士分享了刚果(金)政府和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刚果(金)为改善人权状况和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所做的努力。她认为,人权保护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人权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实现人权本身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目标,也是实现善治的一个重要因素,所有的人都要获得真实的人权,这是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目标。泰国司法部人权与自由保障厅国际人权处处长纳丽叻·帕猜亚蓬发言说,泰国将联合国《工商企业与人权指导原则》(UNGPs)、《经合组织负责任的商业行为准则》(RBC)及“可持续发展目标”(SDG)这三者都视为引领我们迈向可持续发展的灯塔,我们已经下定决心在这三个指导文件下进一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以及这方面的人权。

  (三)中国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人权保障水平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历过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深知发展的价值和发展权的宝贵。中国所倡导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全要素发展,是一种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蕴含着丰富的人权思想。近年来,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极大地促进了世界人权事业。去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得到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普遍响应。前不久又提出支持全球发展的32项举措,为加快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了中国方案。瑞典“一带一路”执行小组副主席侯赛因·阿斯卡里认为,中国在2021年取得了全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在过去30年当中,有8亿中国人摆脱了贫困,这绝对是人类历史上可圈可点的一笔。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重要倡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超过140个国家围绕着经济发展和合作的理念,消除发展差距,促进融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还将其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工业和工程建造能力用于帮助世界其他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还增加了与发展中国家教育方面的合作和技能提升的建设项目。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表示,中国人权进步,实际在正面推动着21世纪人类文明新的发展,过去的20年,中国人权进步是在不断兑现实践世界人权理论,中国的人权进步实际也在帮助着发展中国家获得更好的人权进步,为其提供更好的参考。

  三、民主与人权保障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呵护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实现人人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就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中国认同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尊重民主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成果,尊重民主作为人民追求解放的成果,尊重世界政治文明的传承,这些都是中国博大胸怀和世界眼光的体现。

  (一)尊重各国根据本国国情自主选择民主和人权发展道路

  人民是民主和人权的最终享有者。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民主发展道路,人权状况到底好不好,最终要由这个国家的人民说了算。孟加拉国法律和国际事务研究所主任、人权委员会前主席米扎努尔·拉赫曼表示,西方国家认为人权是属于个人的权利,并声称可以为个人的权利牺牲集体权利,但是他们却不承认个人权利也可能遭到滥用,从而对集体权利造成巨大的损害。许多西方国家不顾国情上的差异,要求所有的国家都遵循同样的人权准则,但人权不能同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文化背景割裂开来。此外,西方还企图将其人权理念和观点强加给其他国家和人民,人权由此沦为干涉别国内政的政治工具,导致他们的真正的人权受到侵犯,也引发了社会和政治动荡。泰国泰中“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威伦·披差翁帕迪认为,民主和人权,当然还有自由,是西方国家总是挂在嘴边的核心价值,他们总是以卫道士的身份出现,打着“民主、人权和自由”的幌子发动意识形态战争,如果还不就范,旋即抡出经济制裁、政治打压的大棒。中国外文局局长于涛认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人权和法治保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可以说,中国人民享有了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全面的民主权利,其根本就在于中国的民主和人权发展与中华文化和我们中国的具体国情紧密结合,并不断探索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根据本国国情和人民需要,才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民主人权发展道路。

  (二)民主与人权事业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是互相促进、辩证统一的过程

  发展民主、保障人权是一个具体、动态、历史的进程,民主与人权事业的进步依赖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条件。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时代主题,是促进民主和人权的关键,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才能为人民享有更多权利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提供最根本保障,才能为推动民主人权发展凝聚广泛的社会共识。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表示,中国发展民主,保护人权始终是立足基本的国情,正确的把握民主与人权发展的关系,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民主促进国家发展,在国家发展基础上推进民主与人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李云龙认为,脱贫攻坚是中国政府在2016年至2020年间实施的重大人权保障行动,在解决贫困问题的同时,也有效推进了中国的民主建设,促进了公民参与,公民参与是民主的重要形式,在脱贫攻坚行动中,农村居民和贫困人口深度参与了脱贫攻坚的全过程,推动了参与民主的发展。脱贫攻坚同时促进了民主监督,在脱贫攻坚行动中公民知情权和监督权得到了有效维护。脱贫攻坚是中国基层民主的成功实践,有效推进了中国民主发展。

  (三)中国坚持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与人权发展道路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更加重视高质量的发展,更加突出发展的真实性、有效性。中国大力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清晰,实践做法多样,现实效果良好。拉美人权委员会秘书长胡安·迪奥斯·帕拉认为,中国在过去四十年取得了人类历史上最影响深远的物质进步。中国的进步不仅对超过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的现实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还作为一条极其有效的发展道路起了示范作用。西班牙ESADE商学院教授苏傲古表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候,习近平主席宣布国家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随着中国经济实力足够强大,共同繁荣已经成为了国家领导层的首要任务之一,并已经作为国家政策发展计划的一部分。习近平主席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也解释了中国政府在疫情流行期间不惜一切代价拯救人民生命的努力。中国的经验对于各大洲的国家都非常重要,包括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碳中和”,这是对于中国和对于我们所有人生活水平的下一个挑战,也是全球人权进步的一个新的步骤。巴基斯坦巴中学会执行主任穆斯塔法·海德尔·赛义德认为,人权的本质就是要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是全人类都应该享有的基本人权。在习近平主席领导下,中国大力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第一个彻底消除绝对贫困的发展中大国,培育了充满活力的中产阶级,这充分说明能够创造人权红利的绝非是西方式的自由民主,而是中国这样基于原则、平等和公平、公正的制度,这样的制度不仅造福于本国民众,而且惠及境外,惠及邻国和其他国家。

  四、公共卫生安全与人权保障

  
享有能够达到最高健康标准的权利是行使其他人权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人权。在《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等国际人权文书中,健康权均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健康权是享有其他人权的一项前提性基本权利,人人都有权充分享有可及的最高健康标准,从而能够有尊严的生活。实现健康权要求必须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一)生命权、健康权是基础性人权,理应获得首要保障地位

  生命权、健康权是人与生俱来的基本权利,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国家有责任有义务去采取各种必要和适当的步骤和措施,最大限度控制、减轻、消除公共卫生危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权。复旦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陆志安认为,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讲,其责任主体一般是政府、公共机构,现在有私人机构也可以参加,因此公共卫生从责任来讲是社会集体的一种责任。公共卫生是为了保障个人的健康权,公共卫生权也是一项基本人权,因此从完善发展公共卫生体系本身的目的来讲也是为了促进和保护人权。墨西哥外交部主管多边和人权事务副外长玛莎·德尔加多·佩拉尔塔表示,健康权作为一项基础性权利,涉及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应秉持非歧视、可及、便利、可接受、优质、可信和普适性等原则。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教授王晨光表示,人权概念是个集合概念,包括很多具体的人权,健康权是最基本的人权,健康权和生命权处于权利体系的首位。在疫情防控中要平衡对待健康权、生命权以及其他人权。人权是文明社会的旗帜,而且是随着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满洪杰认为,从人权视角看,健康权来源于个体人权与公共健康的理论,健康权作为一种人权的观点已经被普遍接受。作为个体人权的健康权核心在于医疗服务的可获得性,而定位于个体人权的健康权在面对当代健康问题时却显得有点捉襟见肘,因此学者提出公共健康权的概念。这个概念意味着国家的义务从保障公民公平的获得医疗资源,扩大到运用公共卫生措施以实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标。在公共健康权的框架内,国家当然有义务采取各种措施对包括慢性病在内的公共卫生健康问题积极应对。云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刘红春表示,推动公共卫生事业良性健康发展,必须通过平等参与、协商对话、合作共赢来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等多元主体的力量,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连接纽带,形成一个全面的、有效的社会治理主体体系并促进主体体系系统有序、可持续运行。

  (二)反对因政治目的而采取的消极抗疫等不负责任地应对公共卫生安全的举措

  新冠肺炎疫情为当今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影响的规模和破坏性相当可观,即使在暴发两年多后,世界仍在与之做斗争。面对这一世纪浩劫,各国政府本应通力合作,采取积极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权、健康权,但美西方部分国家却将政治目的赋予抗疫行动,为争取选票的一党之私,采取“躺平”等消极抗疫举措,置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于不顾,这是典型的、为政治目的所采取的不负责任抗疫行为。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院长陈云良认为,在全世界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行动中,很多国家像美国、法国、英国,我们从新闻里看到不断发生反对戴口罩、反对核酸检测,反对隔离接种疫苗的情况,甚至把这些公共卫生措施妖魔化,说它侵犯个人自由,侵犯人权,大张旗鼓地采取这样一些反对措施。不得不说,新冠肺炎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完全控制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反对运动,反对抗疫的运动。传统的人权观是建立在个人的立场上的,强调个体的生命财产自由庄严不可侵犯,反对者正是以防御措施侵犯其个体人权为由对抗公共卫生政策,偏狭的个体人权观影响了全世界的抗疫行动。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永和表示,一个不能保障国民生命健康权的国家就失去了国家应有的意义。生命权是一切权利的基础和前提。因为有了生命的存在,其他的权利才能鲜活,所以权利一定存在价值排序的情况,而生命权的价值更应该排名第一。

  (三)中国始终坚持将生命权、健康权放在首要位置,倡导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中共十八大报告将健康中国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是中国履行国际人权标准下国际人权义务的重要行动,体现了中国政府将人民群众生命权、健康权作为首要人权的理念。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的基本理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卫生与健康事业跨越式发展,推动本国人权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与此同时,中国也秉持着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始终关注和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改善民生、谋求发展的事业。

  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张添财表示,中国提出“打造健康丝绸之路”理念至关重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人类健康权的侵害,中国毅然放弃知识产权在马来西亚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建立生产基地,并在马来西亚的疫苗推广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有助于确保所有人获得可负担的医疗及疫苗接种服务。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院长梁万年认为,中国正在全力推进以人为本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分级诊疗制度、综合监管制度和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和命题,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在疾病的预防、控制,在健康书籍和健康教育,在妇幼卫生、老年的康养结合、医养结合、保健和疾病管理方面持续发力。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共管理系副主任蒋祎表示,坚持弘扬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人权观的主张与倡导。习近平主席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发展人权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的重要判断。中国的卫生健康发展理念承载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承载着对和平权、安全权、生存权、发展权和环境权的充分保障,成为全球治理和国际人权保护的中国方案。东南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向和认为,政府应急行为对社会权的限制具有必要性,也具有正当性。判断社会权是否被限制的重要标准就是考察国家对实现社会权的义务是否得到积极履行,所以是否构成限制,要看国家是否采取充分合理的意在逐渐实现所讨论权利的措施,是否已经有限考虑了绝大多数社会弱势群体的最紧迫的需求。中国政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采取的临时限制措施不只是对社会权的限制,同时还是对社会权的保障乃至扩大它的权利范围。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周燕认为,在人权理论和实践中,生命健康权始终被称为基本人权,在中国战疫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中国始终以人民的生命健康权为中心,以保障每一个公民基本权利为出发点,使我国公民在疫情期间的基本人权得到了尊重和保障。

  五、多边主义与全球人权治理

  
全球人权治理是关系到全球发展的一件大事,人权保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各国都有权利自主选择人权发展道路,不同文明、不同国家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中国积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践行真正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包括人权在内的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多边主义是世界人权治理体系的核心要义

  全球人权治理不仅涉及人权领域,还涉及国际和平、安全、发展等问题,应当倡导一种包容性发展的全球人权理念,在包容性思维的指导之下,推进相互尊重和开放包容的人权治理。应坚持联合国主导下的多边人权合作治理道路,以有效应对现代化风险对全人类的挑战。

  委内瑞拉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代表埃克多尔·康斯坦特·罗萨莱斯表示,人权领域的多边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秩序的主要支柱之一,并在《联合国人权宣言》中得到充分体现。卢旺达司法部国际司法合作司负责人乌姆龙吉·普罗维登斯认为,事实证明,多边主义是人类福祉的基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70多年间,多边主义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和平与繁荣。通过多边主义,世界已经能够形成基于规则的世界秩序,我们不能失去或摒弃这种秩序。巴西马拉尼昂联邦大学教授卡修斯·吉马拉内斯·柴表示,在全球民主以及保证全世界人民福祉方面各国政府可以采取不同措施,相对于国际法律的对应性和人权的保护要求,我们应当实现国际决策的民主化,通过一个多边的机制在透明的基础之上加以推进。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黎尔平以澜湄国家为例发言说,各个国家在人权观念,人权保障体制和实践上既有共性,更有自己的特点,这是一种典型的人权保障多边主义。世界各国基于本国优秀的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选择自己的人权保障机制,是最适合自己的国家的,世界上不存在整齐划一的国际人权保障机制,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西方人权保障机制。

  (二)坚决抵制单边主义和国际霸权主义

  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内在属性和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因此,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终结“历史的终结”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人权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同样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样板”,也必须秉持平等和尊重,按照各国国情和人民的需求走多样化的发展道路。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单边强制措施对人权的负面影响问题特别报告员阿莱娜·杜晗表示,单边强制性措施被作为操纵性的政治工具,严重威胁全球团结、普世价值、发展和人权保障,会导致世界范围内的死亡率上升,寿命下降、生活质量的下降以及粮食的短缺,饥饿等一系列问题。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毛俊响认为,强行在某一国家或地区推行外来的制度和模式,侵犯了各国在人权发展方面的自决权,违背了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全球人权治理的行为准则是国际规范体系。全球人权治理是规则之治,但仅仅有规则还不够,需要各种力量切实尊重、善意解释和严格使用国际规范。近年来,个别国家以单边行动破坏国际人权秩序,粗暴践踏国际法治,这种情况凸显了在国际法基础上推进全球人权治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黄金荣认为,美国是当今多边主义和全球人权治理体系的最大搅局者和破坏者,公开将国内人权标准全面凌驾于国际人权标准之上,惯于冒用国际人权名义对外推行自身狭隘的人权观,奉行“双标”,执迷于将人权政治化,所有这些反映了其根深蒂固的美国例外思想以及霸权思维。美式人权观严重危及联合国确立的国际人权保护体制的威信,造成了国际社会在人权问题上的严重分裂,严重妨碍国际人权的真正实现。

  (三)中国坚定奉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权治理体系

  面对美西方国家对多边主义的扭曲和对全球人权治理的冲击,中国重申合作共赢,坚持真正多边主义,为全球人权治理正本清源。一方面,针对全球人权治理中的若干乱象,中国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多次代表多国仗义执言,抵制和纠正破坏多边主义、逆全球治理的动向。另一方面,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发展倡议等理念,为全球人权治理指明了前进方向。

  阿根廷拉普拉塔国立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玛丽亚·弗朗西斯卡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体现了五位一体的全球社区理念,包括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所有这些要素都是联合国人权保护事业的重点,而且完全契合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换而言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超越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概念,是基于我们共同的义务,从而把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文明和宗教团结在一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刘小妹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就是为争取人权、尊重人权、保障人权、发展人权而不懈努力的过程,就是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各项权利保障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国在人权领域倡导的一系列有价值的理念,中国人权实践和人权事业的重大成就和经验,对于丰富全球人权治理内涵、开辟全球人权治理新路径,推动全球人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六、开放包容发展与人权保障

  
当今世界,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是主基调。在 21 世纪人类文明的大家园中,各国虽然历史、文化、制度各异,但都应该彼此和谐相处、平等相待,都应该互尊互鉴、相互学习,摒弃一切傲慢和偏见。唯有如此,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共享繁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中国站在了人权事业发展新的起点上,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新时期所处的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成员在人权保障方面的新的需求,适时调整人权发展战略的重心,推动人权保障向着开放、包容、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以便更有效地实现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协调发展这个总目标。

  (一)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是世界人权事业主基调

  社会应包容而丰富,文明因多样而精彩,各国人权发展理念和实践的丰富多彩,应该成为国际人权事业欣欣向荣的源泉,而不应该成为各方对抗、对立的根源。各国都应有权自主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不同国家文明族群之间应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武汉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张万洪认为,联合国2014年启动的《工商业与人权条约》缔约进程,充分体现了多边主义的治理思路,条约草案的案文内容也体现了多边主义的要求。我们应继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建设性地参与《工商业与人权条约》进程,与各国携手推进体现共同价值的工商业与人权规则体系,推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斯洛文尼亚前总统图尔克表示,要想发展人权事业就必须加强全球合作,缓解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紧张局势,合作应优先于竞争和对抗,这不仅是政治和发展的要求,也是人权的要求。要逐步建立合理公正、公平的全球人权治理体系,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人权治理体系。

  (二)坚决摒弃人权领域零和思维,反对人权霸凌

  美西方部分国家自诩为“上帝选民”,坚持自己拥有“最高的人权标准”和“最佳的人权实践”,总是抑制不住地扮演“人权教师爷”的冲动,动辄用所谓年度国别人权报告等方式对他国的人权状况指手划脚,说三道四。科特迪瓦国家人权理事会主席纳米扎塔·桑加雷表示,今天的世界秩序因为战争、不平等、贫困、恐怖主义、网络犯罪以及气候变化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倡导要选择合作而不是对抗,要选择开放而不是孤立,要选择共同受益而不是零和博弈,这样的想法是值得鼓励的。智利发展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李昀祚认为,自联合国大会于1948年12月10日通过《世界人权宣言》以来,西方一直根据自己的方式,根据自己的历史和价值观来解释该文件。美国及其欧洲盟友依赖自己的民主政治制度,将人权定义为符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形式,动辄非法干涉他国主权。法国共产主义复兴极点党全国委员会书记艾默里克·蒙维尔表示,美国无视自身人权状况极度平庸的现状,却以保护人权为借口动辄指责中国的宗教信仰问题、民族发展问题,这是典型的国际人权霸凌行为。韩中城市友好协会会长权起植认为,美国国内层出不穷的枪击事件,对有色人种的歧视和暴力,就是美国当下糟糕的人权状况的充分体现。我们要坚决制止出于政治目的而滥用人权的行为,反对在人权问题上的“双标”行径。

  (三)推动全球人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发展

  全球人权治理关系到全人类的美好未来,天下之事需要大家商量着办,一个都不能少,绝不能由少数国家说了算。多边主义是保持国际秩序基本稳定的重要基础,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至关重要,全球人权治理必须坚定地践行多边主义,照顾各国的核心利益和重大的关切,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声音。津巴布韦非政府组织“公民论坛”国家协调员塔乌莱·坎迪沙亚认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修正人权和民主的概念,人权的核心应当是普遍性、团结、进步和客观,人权是人人都应享有的普遍权利。应以《世界人权宣言》作为世界人权事业的根基,在环境、气候变化、卫生健康、个人权利等领域加强认识理解。北京理工大学科技与人权研究中心教授肖君拥认为,要将协商民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相结合,中国推出的《人权行动计划》要求要拓展协商的广度和深度,要健全城乡社区协商制度,拓宽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摒弃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猜忌、制裁,乃至武力攻击,应当倡导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的全球治理观。面对科技与人权交叠发展而来的信息时代,云南大学大学滇池学院教授卿娜认为,要建立网络失范行为的风险预警机制,特别是面对网络暴力行为,要始终坚持依法治网、多层兼顾、积极融入的治理原则,根据不同的国情、舆情和网民结构,处置现实问题。

  (王福亮,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科技与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

Abstract:On July 26,2022,the 2022 Beijing Forum on Human Rights,co-organized by the China Society for Human Rights Studies and the China Foundation for Human Rights Development,was successfully held in Beijing,with the theme of“Working Together Towards Fairer,More Equitable,Reasonable and Inclusive Global Human Rights Governance”.About 200 senior officials,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more than 70 countrie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delivered fruitful results in five parallel sessions 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Human Rights Protection”,“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Protection”,“Public Health Security and Human Rights Protection”,“Multilateralism and Global Human Rights Governance”,and“Open and Inclusive Development and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Keywords:Sustainable Development;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Public Health Security;Multilateralism;Development and Human Rights

  (责任编辑 叶传星)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