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首页>出版物>《人权》杂志

中国人权信息(2022年11-12月)

来源:《人权》2023年第1期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中国人权信息(2022年11-12月)

  11月1-3日,第77届联合国大会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联大一委)先后表决通过“防止外空军备竞赛的进一步切实措施”“不首先在外空放置武器”“从国际安全角度看信息和电信领域的发展”三项决议,其中均写入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连续六年写入联大一委决议。

  11月7日,教育部公布《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该评价指南根据特殊教育办学特点,明确了政府履行职责、课程教学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组织管理、学生适宜发展等五方面评价内容。

  11月8日,中国人权研究会召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坚持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研讨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白玛赤林发表“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大重大人权意义 努力讲好新时代中国人权故事”的致辞,全国政协委员、宗教与民族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蒋建国同志就深入领悟和科学阐释当代中国人权观问题做了主题发言。与会专家学者结合我国人权事业进展就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了交流探讨。

  11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发布《关于落实从业禁止制度的意见》。意见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就依法严格执行犯罪人员从业禁止制度,进一步加强司法保护与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的衔接作出了规定,旨在为净化校园环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保护未成年人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11月11日,教育部等7部门印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办法》,要求明确实施范围、完善管理体制、强化供餐管理、严格资金使用管理等。全国农村学生营养办有关负责人介绍,10多年来,营养改善计划各项工作深入推进,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明显改善、身体素质明显提升。

  11月16日,为推动解决问题关口前移,降低劳动者维权成本,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政法委等9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工作的意见》,着力强化协商调解力度,健全多元处理机制,推动最大限度以协商调解等方式柔性化解争议。

  11月18日,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在京发布《中国未成年人保护发展报告蓝皮书(2022)》。全书共计43万字,分为总报告、“六大保护”现状分析和专题报告三个部分。报告深入分析了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在儿童权利观念、养育质量、社会文化、市场机制、人口流动、工作力量、法律法规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

  11月21日,生态环境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8家单位联合印发《关于推动职能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围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具体事项牵头部门、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履职尽责、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专题报告制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实情况督办、加强督察问责和正向激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保障等作出安排部署。

  11月23日,中国残联、教育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明确了设置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的基本原则和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的要求。

  11月2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会同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联合发布妇女权益保障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案例围绕妇女权益保障法列举的公益诉讼条款内容,聚焦妇女劳动和社会保障、人身和人格、财产等方面的权益保障,更加注重对妇女权益的全方位保护、对侵害妇女权益问题的全链条治理。

  11月26-2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亚洲人权论坛——环境、气候变化与人权”国际研讨会在京举办,来自亚洲2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专家学者以线上方式参加了本次论坛。与会嘉宾们总结十年来亚洲各国环境与人权保护的经验和成就,探讨了人权视野下的环境权及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实现问题。与会学者在“气候变化与人权保障:中国的努力与贡献”“生态文明新理念”“环境权与法典”“环境保护权的国际与区域合作机制”“亚洲国家人权共识建构的现实机遇”等议题下,开展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12月1日,中德建交50周年之际,“2022·中德人权发展论坛”以线上方式举行。中德两国专家学者围绕“突发事件应对中公共利益与个人权益的平衡”主题展开研讨。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德国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共同主办。

  12月2日,中国残联、司法部联合印发《残疾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启动此专项行动,旨在促进残疾人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观念和行为习惯。

  12月5日,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联合发布中英文智库报告《为了人民幸福生活——当代中国人权观的实践和理论探索》。该报告分为三个部分,深度解读中国人权道路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深刻阐释中国保障和发展人权实践对推进全球人权治理、推动人权事业全面发展所产生的重大意义。

  12月5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二阶段会议即将开幕之际,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报告显示,2013年以来,各级法院共审结涉生物多样性保护一审案件18.2万件。人民法院坚持公正司法、守正创新,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物多样性,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道路,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司法实践。

  12月7-19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作为COP15主席国,中国积极发挥领导力和协调作用,推动框架谈判进程,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

  12月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5个依法惩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典型案例。此批典型案例涵盖了对公民征信信息、生物识别信息、行踪轨迹信息、健康生理信息等不同类型个人信息的保护。

  12月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7件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民事监督典型案例。此批典型案例涉及行政生效裁判监督、行政违法行为监督、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等案件类型。检察机关聚焦老年人诉讼、财产、医疗、养老服务、退休待遇等焦点热点问题,依法履行行政检察职能,高度关注和加强对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减少老年人诉累。

  12月13日,“文明多样性与全球人权治理”国际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和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共同主办。

  12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向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高级别会议开幕式致辞。习近平主席指出,各国应该携手努力,共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12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持续加大依法惩治危害生产安全犯罪工作力度,为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1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署名文章《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全面回顾我国宪法制度建设和宪法实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总结我国宪法制度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的明确要求。

  12月2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民政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2023年春节期间“春暖农民工”服务行动的通知》,部署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出行、就业、收入等方面的暖心举措。

  12月23-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12月26日,在爱国卫生运动开展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指出,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爱国卫生运动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为改变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有效应对重大传染病疫情、提升社会健康治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12月26-30日,首部以人权为主题的大型电视政论片《新时代中国人权》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政论片共分5集,分别为《人民至上》《幸福生活》《人民民主》《公平正义》《命运与共》。

  12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为稳定就业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意见从四方面提出14条具体服务保障举措,旨在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发挥人民法院职能作用,服务保障稳就业大局。

  12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在京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听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俞家栋所作的国务院关于就业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新时代十年我国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十年来,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重要支撑。

  12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会议经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预备役人员法、关于修改对外贸易法的决定。

  (李  聃  整理)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