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讲述中国人自己的人权故事
——在《新时代中国人权故事》图书首发式上的致辞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
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
张永和
张永和在《新时代中国人权故事》图书首发式上致辞
尊敬的蒋建国主任、黄一兵副院长、郗卫东社长,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人权研究会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读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在第28个世界图书日,与各位共同见证《新时代中国人权故事》的出版。
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本书编写团队感谢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人权研究会各位领导的关怀指导,感谢中央编译出版社的辛勤付出,感谢各位读者朋友、媒体朋友的关注支持。作为本书主编,也在此感谢主创团队各位同仁的精诚协作。
编写本书,我们汇聚了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的骨干力量,收集整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20个具有代表性的人权故事。我们整个团队,在策划、创作本书之初,并没有将自己作为单纯的作者或编者,我们更想要成为 “讲故事的人”。我们希望以“讲故事”的方式去呈现人权这个伟大的名词,去诠释、传播中国的人权观念,去丰满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组成。
作为一个“活”的概念和关于人的理论,人权不仅活在理论之中,更活在大众的日常生活里。在这里,才有关于“人之为人”最现实的理解与表达。这其实也在提醒我们,在沉湎于种种抽象理论和宏大叙事之时,总需要关注具体的人和具体的生活;在力求精确、科学的表达之余,也总需要一种隐晦的、留白的美感;在渴望和追求理性之外,人也需要不时回归感性与激情。除了理论,我们还需要故事。人权的概念虽然早已走入中国大众的视线,但那种陌生感和距离感却未曾彻底消散。让大众走近人权概念,只能用大众熟悉的方式。我们并不意在区隔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而是尝试一种融合:白雪何不入下里,巴人亦可乐阳春。事实上,我们的全部过往是故事的集合,关于人的学问和理论的根本依据也不外乎人的故事。历史哲学也曾有这样的说法,“世界是以故事的形式向感知呈现自身的”。
人人得享人权,已然成为当代世界最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可在她的光芒下沐浴祥和、安宁、友爱,并笃定值得我们为之奋斗,为之努力。但严酷的事实是,由于动荡的国际格局,战争、贫穷、歧视,严重影响了人权的实现,人权时常仅作为口号存在,甚至成为干涉他国内政的意识形态工具。在人权概念诞生以后,西方人为其设置了理论和实践的桎梏,将其定义在非常狭窄的范围,傲慢地认为,人权的存在形式只能是他们格式化的西方模式,而无视不同国家经济社会文化间的差异。
其实,在世界的东方,中国有一套以“人”为核心要义的“人本”观念思想体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有教无类”“爱无厚薄”,这些给予人以无尽关切的温文尔雅表达。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中,始终在为中国人民争取人权、发展人权而不懈努力;尊重人权、保障人权成了党在各时期工作的关键所在。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走适合中国人权发展的道路,将生存权和发展权放在首位,推进其他各项权利的均衡发展,同时也将人权发展为一个具有开放性的概念和一套具有实践性的理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人权难题,实现了许多过去期望实现而未能实现的人权愿景。过去十数载,奔腾的时代洪流里,也确确实实地发生了太多值得记录的人权故事。
正因如此,我们想讲述中国人自己的人权故事。
在此,我们邀请读者通过这20个故事,跟我们走大江南北、上雪域高原、跨天山戈壁,来一趟真切的中国人权之旅,来真切地感知人权议题里个人、家庭、村庄、城镇与国家相互交织的命运。
当然,这些故事不会包含关于人权问题的所有答案,我们更希望她能带来一种不同的体验,留白处或是意犹未尽处,我们可以继续书写自己关于人权的故事。祝愿在这不断延续着的中国人权故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她的亲历者、见证者和记录者!
再次感谢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出席本次图书发行式!祝本次发布会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