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首页>国际交流

赵树坤:重新肯定人权的情感之维

——在2023·中欧人权研讨会上的发言

2023-09-25 11:16:03来源:中国人权研究会作者:赵树坤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20日,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和意大利罗马大学法学院共同主办的“2023·中欧人权研讨会”在意大利罗马举办。本届研讨会以"现代化与人权文明多样性"为主题,下设"文明交流互鉴与现代人权理念的发展""现代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现代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 数字时代的人权文明演进"3个分议题。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赵树坤在“分议题一:文明交流互鉴与现代人权理念的发展”上作题为《重新肯定人权的情感之维》的发言。
 

重新肯定人权的情感之维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  赵树坤


  尊敬的主持人,各位朋友,下午好!我是赵树坤,来自中国重庆的西南政法大学。我主要关注人权理论和特定群体人权保护议题,非常珍惜今天能够和来自欧洲各个领域的朋友们交流有关人权的话题。我们已经完成了超过大半天的非常富有建设性的观点分享。我利用几分钟时间来谈点关于如何理解现代人权这样一个话题。

  现代人权概念大概可以看作是启蒙运动以来兴起的一个概念,中国接触得更晚一些。回溯西方的启蒙运动,非常典型的法律文本就是《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宣言》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这是我们理解人权的最核心法律文本。而支撑这几个文本背后的人权哲学,都要追问“人”是怎么样的存在。人们常说,启蒙是“去掉遮蔽”,那人是被什么遮蔽了,又怎样被重新发现呢?实际上,启蒙运动之前的中世纪就是基督教或上帝遮蔽人的一段历史。这个PPT上放了两张图片:

  实际上,在近代以前的中世纪,几乎无法看到一个普通的农妇拾稻穗的形象会出现在画家笔下;市场上的小贩、出售小商品的普通人也不可能出现在画家笔下。
 


  换言之,以“人”为核心是启蒙运动最突出的一个表达,显现在文学、艺术、建筑、音乐等多种介质中。可以说,发现人,甚至于摆脱上帝的遮蔽让人成为“大写”的人,是西方15、16世纪以来一直延续的一个主旋律。

  在座的各位,有很多人的母语并不是英语。在中国的英语教育中,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英语中表达“我”这个单词“I”是永远要大写的。“大写”的人冲破了原来基督教宣扬的此生此世不重要,甚至不值得的束缚,而人权也终于能够出场。今天我们来到意大利,是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的国度。蒙娜丽莎是作为一个人的形象出现的,当我们端详这幅画的时候,我们甚至有的时候觉得她和圣母好像也不差分毫。

  换言之,达芬奇通过这幅不朽的画作,表达出蒙娜丽莎作为人的那种智慧的、美丽的、灵魂高贵的种种。可以说,启蒙运动的一个大贡献就是重新书写了“大写”的人,为人权准备了文化思想土壤。

  但是,这个“大写”的人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西方提供了两个答案。英国的经验主义传统强调人是一个有感情的、有血有肉的存在,人与人彼此之间会有同情共感。这一主张在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那里,观点有些类似。孟子曾说一个人有怜悯之心。试想一下,当看到一个动物受伤流血,在坐的不管是意大利的朋友、还是英国朋友,无论是法国人还是中国人,都会油然而生怜悯之心。英国的经验主义传统所肯定的人的这种同情共感,使得可以在很多方面形成人权沟通的可能。正是这种同情共感架起了不同人之间的共识和团结。

  然而,在欧陆的哲学那里,所呈现出来的人的形象,恰恰不是前述的样子。刚才立峰教授提到了康德,康德认为,人最关键的特质是其能够敢于并且可以运用自己的理性,而充分运用自己的理性就可以最终通向真、善、美和永久和平。而同情共感、情绪、欲望这些东西都是不可靠的、不确定的,在理性面前都是次要及需要超越的。在这个意义上,欧洲大陆贡献出来的现代人的底色,是一个摒弃了七情六欲,既不被超验的上帝永恒法所节制,也不受共处于一个共同体之善所约束的,所谓的“理性人”。

  在我看来,刚才所说的那三个国际性的人权文件,基本上肯定的是欧陆理性主义传统所弘扬的理性主宰一切的立场。这种现代人权观不可避免的会面临现代性危机。曾经的纳粹政权迷信、迷恋理性,却把人权事业几乎引向了万劫不复。当前轰轰烈烈的人工智能发展似乎也在滑向这样的陷阱。由此,必须对现代人权概念中理性至上保持警惕。

  所以,我的主张就是,要重新发现人权概念的情感之维,从而寻求一种新的共识可能。中国古人讲天人感应,春天是播种的时候,就像人类的儿童期,是不断吸收和学习的阶段;秋天是自然界收获的季节,对人来讲也是逐步走向内心丰盈的成年时段。刚才立峰教授也谈了,人人都是主体,而非客体,并不是人去征服人。我以最后一张图片来结束今天的分享:

  当你凝视这张图片的时候,心里直接涌起的词是什么?也许是贫困、不平衡、饥饿、伤心、有可能是愤怒、还可能是羞耻!这就是我想表达的人权情感之维的意思。

  谢谢主持人,谢谢大家!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