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民走上致富路

2023-11-02 15:16:53来源:法治日报综合作者:王卫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共同富裕背景下,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南木林县达那乡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8个,孔朗朗巴纺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便是其中之一。纺织合作社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领群众抱团发展,着力提升农业发展质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

  发展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是增加农民财产、实现农民富裕的重要途径。在南木林县达那乡,《法治日报》记者感受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民致富的突出带动能力。

  达那乡位于南木林县东南部,距离县城16公里,平均海拔4100米,全乡共有4个行政村、622户、2992人,属南木林县半农半牧乡。“2019年起,乡里先后成立了编织类、藏式家具类、养殖类、桶装水、机械租赁等28家合作社。达那乡空朗村共有12家合作社,其中编织类合作社有孔朗朗巴纺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共5家。”达那乡党委书记扎西次仁介绍说。

  “2019年5月,我与当地10户农民合资成立了合作社,主要经营氆氇(藏族人民手工生产的一种毛织品)加工、邦典(藏族妇女围在腰上的衣饰品)、藏式毛毯、藏式被子、藏式卡垫等编织手工艺品,每年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孔朗朗巴纺织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索朗说道。

  “编织一套藏式卡垫,包含一对卡垫、两对靠背,在未扣除织毛线、染色人员费用情况下,纯收入5650元。”索朗告诉记者。

  实现家门口就业

  孔朗朗巴纺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至今,达那乡及邻近乡镇先后培育了130多名编织技能人才。每一批学员学成之后,合作社都会赠送编织设备和工具,后续通过编织承包的方式,将编织工作交由毕业学员。

  “以前,我自己编织工艺品一年收入不了多少钱。加入专业合作社后,我参加了统一的培训,现在感觉编织技艺提高了不少,收入多了好几倍。”在孔朗朗巴纺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格桑拉姆一边熟练地编织着藏式毛毯,一边向记者盘算着今年的收入。

  扎西次仁告诉记者,达那乡空朗村妇女从孔朗朗巴纺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能承揽编织工作30套左右,增加家庭收入22.5万余元,其余4家编织合作社也先后培养了860多名编织技能人才,其中也包括南木林县其他乡镇的妇女。目前,达那乡空朗村每家每户都有编织技能人才,每年从合作社能承揽编织工作180套左右,收入130.68万余元。同时,合作社能在承揽编织的基础上自家编织销售。每年达那乡编织类收入达到664.8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12%。

  7月3日,由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农民技能竞赛上,索朗8小时内现场编织了牦牛头像传统编织工艺品,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在索朗这样的致富能人的带动下,妇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

  助力乡村振兴

  纺织这项古老手工技艺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手工艺者们执着的坚守,这份古老而又灿烂的技艺不能被遗忘,需要被传承下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在提高,纯手工或者纯天然产品愈加受到人们的青睐。在这种情况下,传承和创新古老手工技艺势在必行。

  日喀则市委常委、南木林县委书记赵兵认为,通过培训,不仅让编织精密、品种繁多、形式独特、色彩艳丽、民族风格浓厚、地域特色鲜明、审美观赏价值高的藏式传统编织技艺得以有了更为广阔的生存土壤,还充分利用了南木林县及周边广大牧区数量巨大且品质坚硬的牛、羊毛和牛皮等原料,在注入民族文化元素、图案、花色等传统样式的同时,将高原文化、生态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融合,积极有效地探索了藏式传统编织在新时代的保护传承与弘扬。

  “下一步,南木林县将打造好独具藏式传统编织技艺特色、饱含藏式传统编织技艺文化、传播藏式传统编织技艺形象的文创产品品牌,继续加强产品设计、研发、加工、销售等环节,发展壮大南木林县文化旅游产业、做好产业转型,推动南木林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带动牧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赵兵补充道。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