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首页>国际交流

廖予含:在全球发展倡议下重塑现代化概念

——2023·中欧人权研讨会

2023-11-17 20:03:12来源:仁之言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在全球发展倡议下重塑现代化概念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 廖予含

  我今天想与大家探讨的话题是在当下迅速发展的世界中对于现代化这一概念的理解。我们熟知的现代化理念起源于经典现代化理论,该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崭露头角。这一理论认为,社会或文明遵循一种线性的、渐进的路径逻辑从传统过渡到现代,呈现出显著的阶段化特征。例如,在美国经济学家沃尔特·罗斯托的理论中,这些阶段包括传统社会、腾飞前的准备、腾飞、成熟发展和高度大众消费时代。

  尽管经典现代化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会进步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但它也使“现代化”这一概念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根据这一理论的内在框架,一些社会被认为是“文明”或“现代”,而其他社会则被贴上“野蛮”、“原始”或者更友好地说是“传统”的标签。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的过程被描绘为每个社会都应该遵循的单向、线性和标准化的发展轨迹。在不同的分支理论中,这一过程被称为“工业化”、“民主化”、“市场化”、“自由化”,有时甚至是“西化”。然而,这种狭隘的现代化观念和定义将其与全球权力结构和话语的不公正、文化认同的丧失、土著知识的抹杀以及在同质化的现代框架下对地方传统的压制联系起来。

  由于这种对现代化的概念理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现代化”在当代发展理论中都被视为一种带有“侵略性”的,或至少是存疑的概念。对现代化话语的批判性反思应该受到赞赏。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个词所具有的解放性潜力:尽管现代化的解释存在争议,但其根本愿景是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选择自由。因此,有必要重新构建我们对现代化的理解,认识到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及其独特的发展选择,并呼吁进行一场承认通往现代化的多种路径的范式转变。

  在前面的发言中,许多嘉宾都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经验。作为经典现代化理论提出的标准框架之外实现发展的众多替代途径之一,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成功地融合了源自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的独特性与追求发展的规范的共通性。这使得中国能够以最自然、最有效的方式利用其优势和资源实现社会经济的进步。

  习近平主席2021年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将这一理念推向全球层面。该倡议旨在通过合作与伙伴关系实现发展,促进全球发展结构的平等和平衡,增强多边进程之间的协同作用。倡议主张以人民为中心的方法,通过发展来保护和改善人民的生活,并在发展中保护和促进人权。倡议确保发展是为了人民、由人民主导的,其好处在人民中共享。倡议致力于造福所有人,特别是要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和国内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同时,倡议强调文化价值观和发展路径多样性,因为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应该拥抱各种形式的文明。此外,倡议还强调现代化应该致力于对各国人民的“赋能”,让他们在自身价值观和传统的引导下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总的来说,在多元世界中重新思考现代化意味着超越过去的局限。这要求我们接受对发展的包容性理解,尊重文化多元,尊重个体权利,重视各种社会选择前进的方式。这一方法创造了一个更加包容、公平的全球发展框架,使各国有能力追求其对充实生活的独特愿景,同时在我们的全球社区中创造和谐共存的土壤。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