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阳光和煦。走进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三台子街道牡丹社区,只见古色古香的“牡丹亭”长廊中,老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唠家常。新增的绿化和步道、新装的路灯和木质长椅、新设的智能健身器材、新建的无障碍通道……小区的配套设施、“颜值气质”焕然一新。
老旧小区改造要聚焦为民、便民、安民,尽可能改善人居环境,更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牡丹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建设,提升了居民居住品质。
小区怎么改,居民说了算
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牡丹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居民楼60栋,居民3094户。
“楼体没有保温层,冬天屋里穿棉袄。小区随处可见小菜园,蜘蛛网般电线满天飞,道路狭窄还不平,连个活动的地方都没有。”64岁的马林波一直生活在这里,提起曾经的居住环境,他很不满意。
2021年,牡丹社区全面改造。老旧小区怎么改?社区让居民来提建议。
马林波当时提出,应该把活动广场的地面平整一下,再换一批适老化健身器材。结果,施工的时候,具体方案就涵盖了这些内容。
牡丹社区坚持根据居民意愿定制“需求清单”,先后召开议事会15次,入户走访26次,填写调查问卷2800多份。再经专业设计单位与居民共同设计,最终形成最优方案。
改造期间,居民全程参与项目的决策、建设和管理,实现了从“站着看”到“跟着干”的转变,还组建了“居民义务监督小组”,随时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
“我们希望楼前干净整洁,第一轮改造后没达到预期,大家又提了意见。后来,楼前的道路、设施全部重新建设,安放了便民晾衣架和休闲座椅,路灯也更亮了。”马林波说。
牡丹社区党委副书记姜琳琳介绍,社区按照“一拆五改三增”实施改造——拆违,改线、改墙、改管、改路、改绿,增服务场地、增休闲设施、增安全管理。顺着姜琳琳手指方向望去,电线电缆入了地,保温板上了墙,城市书房、幸福广场、休闲亭廊一个个从无到有,“园区内种上了牡丹花,这回名副其实了。”
截至今年7月底,辽宁已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371个,累计完成投资75.5亿元。改造小区内各类管网1484公里,改造小区道路180万平方米,实施建筑节能改造667万平方米。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平时量血压、做理疗不用花钱,不想做饭还可以去吃食堂,阴天下雨还给送餐,比雇保姆强……”今年79岁的张云秀32年前搬进了牡丹社区。由于社区的居住环境差,2008年,张云秀家搬离了这里。这几年牡丹社区翻天覆地的变化,她看在眼里。2021年,一家人又搬了回来。因为,这里不仅环境改善了,社区还能够提供一系列居家养老服务。
姜琳琳告诉记者,牡丹社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深,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4637人,占比高达40%,且独居、空巢老年人居多,吃饭难、照料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2020年9月,牡丹社区成为沈阳市第一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试点社区。建设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配备了养老食堂、日间照料室、老年活动室、助浴室等功能房间,为老人提供专业的一体化居家养老服务。
社区还积极推动“皇姑好家医”项目,常住老人签约率100%。引入优质医疗资源,新建社区养老医疗志愿服务队伍,增强了社区医疗专业力量。张云秀的腿早年间受伤做过手术,需要定期做理疗,去医院要排很长时间的队。如今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能做康复,这让张云秀觉得方便了很多。
“以前我和老伴经常凑合吃饭,现在家门口有了养老餐厅,很方便就可以解决做饭吃饭的问题。”张云秀说。
养老餐厅每天都准备二荤三素一汤,辖区60周岁至79周岁的老年人每人每餐10元,80周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餐8元,百岁老人免费。日均用餐160余人次。牡丹社区的“品质养老”,正在惠及每一位老年人。
“党建引领+志愿服务”
走进2000平方米的牡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健康服务站、社区食堂、志愿者之家……各类社区功能一应俱全。
牡丹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志愿服务”,进一步强化便民服务,把居民幸福愿景变为了幸福实景。社区党委以劳模精神为指引,不断完善“社区党委、楼院党支部、单元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网格体系,鼓励老年人加入志愿者队伍发挥余热,并将志愿者的服务以“积分银行”形式储存,待有需求时反哺于志愿者。截至目前已经打造“红邻党员、劳模工匠、邻里守望、童心善邻、健康护航、巾帼萤火、安心守护、暖心调解”8支志愿队伍,先后开展心理疏导、家电维修、理发摄影等服务2000余人次。
马林波就是一位志愿者,社区的大小活动,都能看见他的身影。他说:“我是自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这大概就是环境改变人吧。就想着为社区、为邻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姜琳琳看来,社区管理是绣花功夫,只有精耕细作、久久为功,才能提升居民安全感、满意度。接下来,牡丹社区将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让居民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