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施行。该法将宪法、民法典及相关法律中有关妇女保护的规定系统化、具体化、全面化。修订后,该法由过去的9章61条扩充至10章86条,对妇女权益保障制度机制作出了更加全面系统的规定,赋予女性力量,让女性拥有更好的未来。
1月6日,全国妇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共青团中央、中国关工委等10部门印发通知,联合部署开展“把爱带回家——暖童心护成长”2023寒假儿童关爱服务活动。
1月6日,全国总工会、司法部、全国律协联合印发《关于开展2023年“尊法守法·携手筑梦”服务农民工公益法律服务行动的通知》,正式启动新一年服务农民工公益法律服务行动。
1月8日,全国检察长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提出,检察机关要加强未成年人综合保护,最高人民检察院将携手教育部持续落实“一号检察建议”,让更多孩子免受不法侵害。
1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会议提出,要准确适用法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尊重人民群众朴素公平正义观,以严格公正司法捍卫社会公平正义。会议要求各级法院牢固树立正确刑事司法理念,更加有力、准确地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1月8日,世界穆斯林社区理事会主席阿里·拉希德·努埃米率世界知名伊斯兰宗教人士和学者代表团一行30余人抵达新疆参观访问。代表团成员来自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埃及、波黑、塞尔维亚等14个国家。代表团对新疆依法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以及不断改善宗教活动场所设施条件情况进行了充分的了解。
1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二批人民法院贯彻实施民法典典型案例。发布案例旨在更好指引人民法院统一正确实施民法典,始终强调明辨是非、惩恶扬善、定分止争。
1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黑龙江、福建、新疆、河南、北京、四川等地基层干部群众视频连线,看望慰问防疫一线的医务人员、福利院的老年朋友、能源保供企业的员工、高铁站的干部职工、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商户和群众、乡村基层的干部群众,给大家送去党中央的关心和慰问。
1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9个部门印发《关于推动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主攻方向、主要任务和支持政策。
1月28日,中国残联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残疾人教育培训、就业增收、社会保障等2023年重点工作。会议强调,2023年残疾人教就工作要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着力做好三方面12项重点工作。
1月31日,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关于积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全国农村地区新冠疫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要求,积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有效防止因疫因病返贫致贫,最大程度保护脱贫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最大程度减少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影响。
2月
2月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5件大数据赋能未成年人检察监督典型案例。本批案例聚焦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堵点、难点问题,通过精准研判和整体治理,实现从个案办理到类案监督的转变,以大数据赋能驱动未检工作提质增效。2023年检察机关将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大数据之力推进未检一体化履职和融合履职,强化诉源治理,实现新时代未成年人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2月2日,时值第27个世界湿地日,我国在浙江杭州西溪举办主场宣传活动,并发布2022年度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监测成果。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施行,我国湿地保护进入法治化轨道新阶段。作为全球湿地保护修复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我国将积极履行公约义务,继续加强湿地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和湿地保护重大工程,把更多重要湿地纳入自然保护地管理,健全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2月3日,市场监管总局、民政部、商务部联合印发的《养老和家政服务标准化专项行动方案》公布。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养老和家政服务标准化工作的总体目标以及4大方面、10项重点任务。我国将持续加强养老和家政服务标准化建设,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
2月9日,教育部举行媒体吹风会,介绍一年来推进教育数字化进展情况。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现有资源4.4万条,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接入国家级、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 173个,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汇集优质慕课、虚拟仿真实验2.7万门。
2月10日,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表示,香港特区政府代表团将于当地时间2月15日及16日在瑞士日内瓦出席联合国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委员会会议。特区政府代表团将以中国代表团成员身份出席会议,向委员会介绍中国根据《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提交的第三份报告中有关香港特区的内容,并解答委员会就公约在香港特区实施情况的提问。
2月11日,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和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第三届中国人口与发展论坛。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司长宋莉表示,我国正以“三提升”“两促进”系列举措大力促进优生优育服务水平,从生育起点、婴幼儿健康着力,推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
2月1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等有关负责人对《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进行了解读,介绍今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
2月14日,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关于加强共青团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对各级团委、少工委进一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落实《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加强共青团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2月16日,为做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中华全国总工会深入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集中行动,最大限度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组织到工会中。全总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集中的快递、外卖等行业为重点,制定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协商协调机制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2月16-17日,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召开。2022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顺利完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来之不易的新成效。2023年我国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2月17日,第38次中欧人权对话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中国外交部国际司和欧盟对外行动署亚太总司负责人主持对话会,双方外交、司法、妇女等部门代表参加。中方在对话中深入介绍了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强调人权是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中国坚持以生存权、发展权为首要基本人权,统筹协调保障公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方面权利,推动中国人权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意见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
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公告,公布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名单。其中,妇女代表790名,占代表总数26.54%,与上届相比提高1.64个百分点。全国人大代表中,妇女代表的比例达到历史新高,充分体现了我国在新时代促进妇女参政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妇女参与决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月27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调研中医药工作。孙春兰强调,当前疫情仍未结束,人民群众健康还面临多种疾病的挑战,要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更好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
2月28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科研部、人权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围绕深刻认识做好人权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全面发展、积极推动全球人权治理等问题展开研讨。
3月5-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听取、审议并通过了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会议选举、决定了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再次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李强任国务院总理,赵乐际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闭幕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3月7日,在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第67届会议期间,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和欧盟常驻联合国观察员团共同举办“数字和科技领域女企业家精神”主题边会。中国国务院妇儿工委副主任林怡在开幕致辞中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将促进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维护女性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发展权益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
3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举行妇女、和平与安全问题公开辩论会。中国国务院妇儿工委副主任林怡在发言中呼吁国际社会加大投入,为全球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事业注入新动力。
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当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消除工作场所性骚扰制度(参考文本)》和《工作场所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制度(参考文本)》。此举旨在加强用人单位内部规章制度规范指引,推动《妇女权益保障法》在工作场所落实落地。
3月9日,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2届会议期间,中国人权研究会在日内瓦举办主题边会,介绍中国的人权理念与实践。边会由中国人权研究会秘书长唐献文主持,6名专家学者发言。北京理工大学科技与人权研究中心主任齐延平表示,中国成功走出一条立体的人权发展道路,运用诸手段而非法律一种手段,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各种途径而非司法一种途径,一体促进各项人权发展。
3月13日,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2届会议期间,“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女性赋能”边会在日内瓦举行。边会由重庆市亦格社会发展促进中心、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和中国人权研究会主办,6位专家学者进行研讨交流。重庆市亦格社会发展促进中心理事长张永和指出,关注妇女赋能是可持续发展重要话题,是解决发展中国家贫困现象的重要环节,更是妇女发展的关键。
3月17日,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陈旭大使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2届会议上代表70多个国家就《世界人权宣言》通过75周年作共同发言,就落实该宣言提出明确主张。共同发言指出,《世界人权宣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对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世界人权宣言》通过75周年纪念活动为重振该宣言精神提供了重要契机。
3月21日,中国残联、工信部、财政部等8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加大对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工作力度的通知》,聚焦有就业愿望、就业能力且生活能够自理的农村残疾人,加大力度帮扶其参加生产劳动和就业创业实现增收。此前印发的《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明确3年共实现全国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100万人的目标。农村残疾人数量多、困难重、帮扶难度大,是完成相关目标的重点和难点。此次通知针对农村残疾人就业增收提出7方面具体帮扶措施。
3月23日,第二届“民主: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论坛在京举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本次论坛以线下线上相结合方式举行,来自10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数百名中外嘉宾围绕“民主与可持续发展”“民主与创新”“民主与全球治理”“民主与人类文明多样性”“民主与现代化道路”五个分议题展开讨论,共话民主真谛。
3月26日,由中国人权研究会指导,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式民主与人权保障”研讨会在湖南长沙举办。参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民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保障的理论与实践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从理论上深化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中国立场。
3月27日,联合国大会举行活动纪念“奴隶制和跨大西洋贩卖奴隶行为受害者国际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临时代办戴兵在活动上发言,呼吁有关国家采取切实行动,消除一切形式的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真正将保护人权落到实处。
3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2022年美国侵犯人权报告》,揭露美国侵犯人权的真相。报告认为,服务于寡头利益的美国政客,不仅日渐丧失了回应普通民众基本诉求、捍卫普通公民基本权利的主观意愿与客观能力,无力解决自身人权问题的结构性顽疾,反而恣意以人权为武器攻击他国,在国际社会制造对立、分裂和混乱,已成为全球人权发展的搅局者和阻碍者。
3月28日,正值纪念西藏民主改革和百万农奴解放64周年之际,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承办的以“中国西藏教育现代化和受教育权保障”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研讨会以线下线上相结合方式举行,来自国内外的有关专家学者60余人参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西藏教育问题,从多角度展开交流研讨,共议推进西藏教育繁荣发展。
3月29日,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陈旭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2届会议代表巴西、南非等近80个国家就《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通过30周年作共同发言,呼吁加强国际合作,重振《宣言》精神,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3月31日,“共创平等未来:性别平等法律政策专题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等17家中方单位和10个联合国驻华机构的8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充分讨论。联合国系统的代表在发言中赞赏了中国在保障妇女权益、推动妇女发展方面的努力与成就,表示联合国愿继续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共同促进全球性别平等,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4月
2月27日至4月4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2届会议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通过国家发言、共同发言、举办边会等多种形式讲述中国人权故事,全面宣介中国人权理念,坚决驳斥少数西方国家诬蔑攻击,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国还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仗义执言,揭露美西方国家长期存在的人权痼疾,就全球人权治理积极提出中国主张倡议,为推动国际人权事业健康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4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会谈后共同会见记者。习近平表示,中方愿同法方一道呼吁国际社会:保持理性克制,避免采取使危机进一步恶化甚至失控的行动;严格遵守国际人道法,避免袭击平民和民用设施,保护妇女、儿童等冲突受害者;尽快重启和谈,按照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兼顾各方合理安全关切,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框架。
4月17日,《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规范》正式发布。这是我国社会工作服务业第二项、司法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第一项国家标准。《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出,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不仅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办理,还包括案件中未成年人的心理干预、法律援助、社会调查、社会观护、教育矫治、社区矫正等工作。
4月1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网络法治工作的意见》,对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网络法治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意见》共6方面21条,提出要依法严惩“网络暴力”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相关犯罪,同时要加强对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新业态相关法律问题的前瞻研究,强化安全风险综合研判。
4月21日,财政部部长助理欧文汉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国家助学贷款作为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措施。1999年实施至今,累计发放助学贷款4,000多亿元,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00多万名。
4月23日,《新时代中国人权故事》首发式在北京图书大厦举行。该书由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永和主编,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蒋建国出席首发式并致辞指出,《新时代中国人权故事》是第一部关于中国人权故事的著述,该书坚持历史纵深与时代飞跃相交融,坚持宏大背景与个体命运相交织,坚持理论原理与生活实际相映衬,坚持中国意蕴与国际视野相结合。
4月23日,由中宣部版权管理局、中国残联宣文部、中国出版协会共同主办的阅读权益保障论坛在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上举办。为进一步推动《马拉喀什条约》的落地、实施、推广,为阅读障碍者更好地提供文化知识服务,来自文化出版、影视制作、残疾人工作领域的领导、嘉宾及各界代表共话版权事业发展,共谋视障人士阅读权益保障。
4月2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该法律共7章,包括总则、生态安全布局、生态保护修复、生态风险防控、保障与监督、法律责任、附则等。
4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老年人权益保护典型案例,着眼居家养老、财产权益保护等民生问题,聚焦健康养老、消费欺诈等重点领域,加强以案释法。最高法民一庭负责人介绍,人民法院通过案件审理、制定司法解释和司法政策、发布典型案例等方式,为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提供司法保障。
4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等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五年来《英雄烈士保护法》实施的总体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立法规划室主任杨合庆介绍,英雄烈士保护法自2018年5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宣示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一切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牺牲和贡献的英雄烈士,表明捍卫英雄烈士的鲜明价值导向,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法律。
5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司法赔偿案件案由的规定》,自2023年6月1日起施行。该规定设置了三级司法赔偿案件案由,包括一级案由2个、二级案由7个、三级案由20个,并逐个说明案由适用范围。本次对案由规定进行修改,坚持以国家赔偿法为依据,重点解决原案由规定过于简单笼统、案由划分过于粗疏以及司法赔偿审判实践中部分案件无案由可用、以申请赔偿理由代替案由等问题。新的司法规定将案由的列举方式由平铺式改为层级式,以“刑事赔偿”“非刑事司法赔偿”2个一级案由为基础,进行三级分类,使每一个司法赔偿案件都有可适用的案由,“实现了人民法院各种司法赔偿案件类型的全覆盖”。
5月10日,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与墨西哥、丹麦、肯尼亚等世界妇女大会主办国常驻日内瓦代表团、联合国妇女协会以及“普遍权利组织”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共同举行“性别平等和妇女赋权:推动妇女走在时代前列”主题活动。50余国常驻代表和高级外交官、联合国人权高专办、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妇女署、人口基金以及非政府组织代表等1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5月12日,中国代表团在瑞士日内瓦就中国执行《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第九次定期报告情况接受联合国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审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黄晓薇率领由中央政府、香港特区政府、澳门特区政府代表组成的代表团出席审议。中央政府代表团成员来自16个负责促进妇女发展与权益保障的主要部门和单位。
5月15日,中国残联举行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活动发布会。今年全国助残日的主题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5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共同发布残疾人事业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3)》。蓝皮书记录了2022年我国残疾人事业的重大事件、政策进展和面临的新挑战,提出了未来五年残疾人事业改革发展的新思、新目标和重点问题。
5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3·中国西藏发展论坛”致贺信。习近平指出,人民幸福是最大的人权,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让西藏彻底摆脱了束缚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习近平强调,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希望西藏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5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强奸、猥亵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自2021年以来,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深入调研,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法律、儿童医学、心理学领域专家,妇联、未成年人保护组织代表,法院、检察院等司法实务部门同志意见建议,在广泛征求意见、反复研究论证基础上,制定本解释。
5月29日,国家发改委表示,该部门会同国家乡村振兴局于近期出台《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专项行动方案》。行动方案强调,要强化资金保障,将安置区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行动方案明确了2023年中国实施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专项行动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要求按照分区分类、精准施策的原则,推动大型搬迁安置区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新名片”,推动中小型农村安置点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标杆”。
5月30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权:文本与解读》首发式在重庆西南政法大学举行。本书书由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张永和主编,共31万字。该书的出版,形成了“从经典到阐释、从阐释到现实”较为完整的理论文本体系,为讲好中国人权故事提供了有力支撑。
6月
6月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2)》,全面系统介绍了检察机关强化“四大检察”融合履职,深化未成年人全面综合司法保护有关情况。白皮书从涉未成年人“四大检察”办案数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项报告工作、加强双向保护、强化融合履职、促进“六大保护”整体落实、提升法治宣传教育效果、推进专业化规范化建设和深化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梳理了未成年人检察及司法保护工作中有影响的案事件、典型做法和创新机制。
5月30日至6月2日,来华参加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十八次高官会和第七次高官级战略政治对话的阿盟各成员国外交部主管官员和阿盟秘书处官员共34人访问新疆。代表团成员参访新疆多地后普遍表示,当前的新疆与西方媒体所报道的内容不符,这里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多彩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6月5日,2023金砖国家女性领导力论坛在北京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沈跃跃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沈跃跃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妇女全面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也为金砖国家妇女合作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本次论坛由中国贸促会、中国国际商会主办,主题为“增进互联互通 拓展务实合作”。
6月7日,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开考。据教育部统计,今年全国有1,291万考生报名参考,比去年增加9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教育部会同国家教育统一考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统筹谋划,周密部署,指导各地精心做好考试组织和考生服务工作。
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向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致贺信。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在此次论坛中,由中宣部国际联络局指导、新华社研究院主办、深圳市委宣传部承办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创新分论坛。
6月12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关于妇女儿童和妇联工作论述摘编》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本书分8个专题,共计174段论述,摘自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29日至2023年3月6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说明、贺信、指示、批示等50多篇重要文献。
6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球人权治理高端论坛致贺信。习近平指出,当前,人类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全球人权治理面临严峻挑战。我们主张以安全守护人权,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同走和平发展道路,践行全球安全倡议,为实现人权创造安宁的环境;以发展促进人权,践行全球发展倡议,提高发展的包容性、普惠性和可持续性,以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保障各国人民公平享有人权;以合作推进人权,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文明交流互鉴,通过对话凝聚共识,共同推动人权文明发展进步。
6月14-15日,全球人权治理高端论坛在北京举行。此次论坛以“平等、合作、发展:《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通过30周年与全球人权治理”为主题,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外交部、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共同主办,来自近百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机构在内的国际组织的300余名中外嘉宾应邀参会,为推动全球人权事业发展建言献策。应对全球人权治理的问题与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同心协力,中国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寻求人权治理的最大共识,努力增进各国人民福祉,开创世界美好未来。
6月20日,《全球发展倡议落实进展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全面梳理了全球发展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同各方合作伙伴一道推动倡议落实的主要举措和取得的进展,并就加强倡议合作、推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建议。多位中外人士高度评价全球发展倡议落实进展,认为该倡议将务实有效增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国家人民福祉,表示该倡议将助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如期实现。
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对外关系法》共六章45条。该法是我国涉外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其内容涵盖了我国对外关系、对外工作的方方面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该法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该法包括总则、无障碍设施建设、无障碍信息交流、无障碍社会服务、保障措施、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等章。该法是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权益的重要法律,对于促进社会融合和人的全面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7月
7月3日,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3届会议举行之际,中国人权研究会在日内瓦万国宫举行“中国的人权理念与实践”主题边会。有关专家在会上就中国人权教育、新疆妇女权益、西藏活佛转世制度与宗教信仰自由、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所谓“强迫劳动”的涉疆谎言、新疆的语言文字保护与发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的历史真相等话题发表了看法。
7月4日,中国外交部人权事务特别代表杨晓坤与瑞士联邦外交部和平与人权司副司长勒芙在瑞士伯尔尼共同主持第12次中国与瑞士人权对话。中央统战部、司法部和瑞士联邦内政部、司法总局等部门代表参加。中方在对话中深入介绍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介绍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等理念成就。中方在对话中指出瑞方存在的种族歧视、司法不公及侵害难民移民、弱势群体权利保障不足等人权问题。双方均认为对话取得了增进了解、管控分歧的预期效果。
7月10日,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蒋建国在京会见来访的台湾中华人权协会理事长高思博,就两岸人权学术交流合作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7月11日,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陈旭大使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3届会议代表70国就人工智能促进残疾人权利作共同发言。共同发言指出,残疾人是人类大家庭的平等成员。随着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实施,保障残疾人平等权益、促进残疾人融合发展日益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
7月11日,第34个世界人口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中国主题确定为“促进性别平等,护佑妇幼健康”。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15.7/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至4.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6.8‰,均降至历史最低,妇女儿童健康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7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提高经费补助标准,并明确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根据《通知》,2023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为89元,今年新增的人均5元经费重点支持地方加强对老年人、儿童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7月14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3届会议再次通过中国提交的“发展对享有所有人权的贡献”决议。决议重申发展对享有所有人权具有重要贡献,呼吁各方在疫情后复苏进程中以新思路应对落实2030年议程中的新挑战,通过加强全球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切实加强国际合作,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和保障人权和基本自由。
7月14日,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3届会议期间,中国人权研究会在日内瓦举办“《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三十年:中国探索与经验”主题边会。人权领域专家学者就宣言和行动纲领的中国实践、生存权与发展权理念、人权国际合作以及少数群体权利保障等议题进行了研讨。
7月28日,《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俄汉对照)全球首发式暨“全球治理的人类智慧”交流研讨会在《俄罗斯报》媒体中心成功举办。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公使孙炜东,俄罗斯报社长巴维尔·涅戈伊察等嘉宾出席活动并致开幕辞。本次活动以线上、线下方式举行。活动由中央编译出版社主办,俄罗斯报等联合承办。
7月31日至8月4日,多米尼克、缅甸、伊朗等25国驻华使节参访新疆乌鲁木齐市、喀什地区和阿克苏地区,与当地各族居民深入交流,实地感受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体验多元文化魅力,目睹文化传承保护。使节们普遍表示,新疆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多彩繁荣,“新疆人民正享受着幸福生活”,部分西方媒体捏造的涉疆谎言与新疆真实情况不符。
8月
8月4日,为办好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工作的通知》,对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工作进行部署。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以“庆丰收 促和美”为主题。
8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3年版)》公布。与2021年的版本相比,《标准》新增了1个服务项目(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服务),提高了3个服务项目(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膳食补助、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的服务标准,扩大了2个服务项目(农村危房改造、特殊群体集中供养)的服务对象范围。这是自2021年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发布实施以来的首次调整。
8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生态环境侵权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把实现和保护好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权益作为生态环境审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生态环境侵权法律适用问题作出系统规定。《解释》规定生态环境侵权案件包括环境污染责任纠纷案件和生态破坏责任纠纷案件,合理确定生态环境侵权案件范围,明确环境污染包括废水、废气、医疗废物、粉尘、恶臭气体等物质型污染,以及噪声、振动、光辐射等能量型污染;生态破坏包括非法采矿、乱砍滥伐等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生态破坏,以及违法引进、释放、丢弃外来物种等造成的生态破坏。
8月15日,新疆人权事业保障与进步学术研讨会在新疆社会科学院召开。会议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论述,总结了新疆人权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化。会议指出,树立和弘扬正确人权观,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在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基础上,谱写新疆人权事业新篇章,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8月15日,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和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2023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举行。根据2023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安排,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在有关省(区、市)牵头开展集中示范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更好服务基层、惠及农民。
8月15日,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现场,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组织编撰的《中国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2023年)》发布。这是我国首部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系统总结了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历程、方法、成果和实践案例,提出了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思路和建议。
8月17日,中国外交部人权事务特别代表杨晓坤在马来西亚布城同马外交部多边事务副秘书长钟运来共同主持人权磋商,就各自人权理念、人权事业进展、多边人权工作等交换意见。
8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行《无障碍环境建设法》集体采访活动,对《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进行解读,并就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由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于2023年9月1日起施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法室负责人介绍,我国在无障碍建设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但仍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如无障碍环境建设覆盖领域不全面、无障碍环境的发展不平衡,由此带来“数字鸿沟”和“服务赤字”等问题。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通过制度设计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法律依据。
8月23日,为贯彻落实《法律援助法》,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案件办理程序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司法部发布新修订的《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规定》,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程序规定共六章46条,围绕方便群众及时获得法律援助、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质量等内容作出一系列具体规定。
8月24日,由中国法学会组织撰写的《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22)》正式发布,这是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连续15年向国内外发布。报告全文共约5.6万字,通篇突出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系统反映了202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生动展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和监督工作,依法行政,全面深化政法改革工作,审判、检察、公安和司法行政工作,人权法治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法学理论研究、法学教育和法治宣传,涉外法治工作等。
8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印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2023—2025年)》,部署推动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8月25日,是我国第七个残疾预防日,今年残疾预防日的主题是“预防先天残疾,守护美好未来”。202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9个部门组成残疾预防工作协调小组推进各项工作。
8月3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退役军人事务部、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中国残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工伤康复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工伤康复是工伤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工伤职工回归社会、重返工作岗位、实现有尊严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要切实推动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工伤保险制度建设,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伤康复制度体系。
9月
9月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决定,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民事诉讼法的修改,着重对涉外民事诉讼程序制度进行完善,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涉外民事案件审判质效,更好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合法权益,更好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9月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行政复议法的主要修改内容包括:明确行政复议有关原则和要求、优化行政复议管辖体制、加强行政复议吸纳行政争议的能力、健全行政复议申请和受理程序、完善行政复议审理程序、强化行政复议决定及其监督体系。修订后的行政复议法,增加规定了多项便民举措,为当事人申请、参加行政复议提供便利,保障当事人在行政复议中的各项权利。
9月1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作为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专门性法律,《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从设施建设、信息交流等方面全面系统地作出规定,填补了以往法律政策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的一些操作性规范空白。该法将为保障残疾人和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全体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9月4日,国务院制定的《社会保险经办条例》正式公布。条例共有7章63条,立足于规范经办、优化服务、保障安全、维护权益、促进公平,着力健全社保经办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效能。作为社保经办领域首部行政法规,标志着社保经办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精细化迈上新台阶,有利于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更好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
9月5日,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在北京正式发布《全球发展报告2023》,来自20个国家和十余个国际组织以及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和智库的80余名代表以线上线下方式出席发布会。《全球发展报告2023》以“处在历史十字路口的全球发展”为主题,分析了当前全球发展现状、主要趋势并提出应对思路。与会嘉宾积极评价全球发展倡议提出以来所取得的重要进展,认为倡议对于凝聚国际共识、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具有重要作用,将助力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推动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
9月6日,第四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期间,中蒙妇女发展与合作会议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行。中蒙双方经过友好协商,计划围绕“五个十”开展为期两年的妇女儿童发展合作,共同签署了《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妇联 蒙古国妇女联盟 妇女儿童发展合作备忘录》。
9月6日,2023中国仲裁高峰论坛暨第三届“一带一路”仲裁机构高端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启动了“一带一路”仲裁机构法律查明合作机制,以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营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9月12日,由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主办,中国外文局中东欧与中南亚传播中心(人民画报社)承办的“2023·中国—中亚人权发展论坛”在京举行。来自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媒体智库和青年代表围绕“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人权发展”主题进行交流探讨。与会嘉宾一致表示,要发挥自身所长,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促人权,从不同方面为中国和中亚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献计献策、添砖加瓦。本次论坛还发布了《中国—中亚人权发展青年倡议》。
9月13日,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陈旭大使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4届会议议题二一般性辩论中发言,呼吁各方携手促进和保护人权,为世界人权事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正能量。
9月15日,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陈旭大使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4届会议代表埃及、南非、玻利维亚、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作共同发言,呼吁平衡推进包括经社文权利在内的各项人权。
9月18日至21日,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白玛赤林率中国人权研究会代表团访问意大利。白玛赤林在罗马出席“2023·中欧人权研讨会”并致辞,会见意大利众议院外委会主席等友好人士。双方表达了在人权领域开展进一步交流合作的强烈意愿。
9月19日,中国人权研究会和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共同发布《为了全人类共同的价值和尊严——中国参与全球人权治理的实践与贡献》智库报告。报告全文约2.2万字,分为“参与全球人权治理的中国实践”“推动世界人权事业发展的中国贡献”“丰富人类人权文明形态的中国智慧”“完善全球人权治理的中国方案”四个部分。报告全面系统梳理并提炼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参与全球人权治理的实践与贡献。
9月20日,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陈旭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4届会议代表80多个国家就“残疾妇女与社会包容”作共同发言,反响热烈。共同发言提出三点主张。一是提高社会包容意识。切实落实《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消除针对残疾女性的偏见和歧视。二是倡导社会包容政策。鼓励为残疾女性提供更加完备的养老条件,让她们的生存权得到稳定保障,发展权得到更好实现。三是开展社会包容建设。促进无障碍设施建设,使其更具系统性、可及性和包容性。
9月20日,中国人权研究会与意大利罗马大学共同主办,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和意大利中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承办“2023·中欧人权研讨会”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本次会议聚焦“现代化与人权文明多样性”,来自中国、意大利、希腊、英国、美国、德国、荷兰、西班牙、瑞士、奥地利、保加利亚、捷克、挪威、波兰、葡萄牙、塞尔维亚等国的人权领域专家学者、政府官员、议会议员、政党与社会组织代表等130余人以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研讨交流。
9月20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4届会议期间,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主办、北京理工大学科技人权研究中心承办的“科技发展与人权保障”主题边会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各领域专家学者围绕智能科技时代人权保障的新理念、新发展进行了广泛研讨交流。
9月21日至29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承办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建国家媒体负责人研修班”在新疆举行。来自比利时、加拿大、德国、印度尼西亚、伊朗、哈萨克斯坦等17个国家的22名媒体人,赴乌鲁木齐、喀什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地深入采访,与各族群众面对面交流,并通过专题讲座、座谈交流等活动全面客观地认识和了解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全貌。
9月24日,由中国外文局、中国驻巴西大使馆主办,外文出版社、中国驻里约热内卢总领事馆、中国外文局美洲传播中心(北京周报社)承办的《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葡文版首发式暨“丰富人类文明多样性 推进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交流研讨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
9月26日,由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和中国外文局共同主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社)承办的“环境、发展与人权:现代化进程中的海洋生态保护”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英国、巴西、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的150多名政要、专家学者等齐聚一堂,聚焦现代化进程中的海洋生态保护展开交流研讨。
9月27日,由中国外文局主办的《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阿拉伯文版首发式暨“以合作促发展 以发展促人权”交流研讨会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
9月27日,首届新疆人权事业发展论坛在新疆师范大学举行,论坛的主题为“自由·体面:新疆各民族劳动的本质特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社会科学院等社科机构和高校的12位涉疆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分享了他们对新疆尊重和保障人权,特别是保障各民族劳动者合法劳动权益的研究成果。
10月
10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白皮书旨在介绍共建“一带一路”10年来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增进国际社会的认识理解,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让“一带一路”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10月10日,中国在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上成功连任人权理事会成员,任期自2024年至2026年。中国是当选次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分别于2006年、2009年、2013年、2016年、2020年和2023年6次成功担任人权理事会成员。
10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系列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典型案例,旨在加强国家公园法治宣传,培养国家公园文化,传播国家公园理念,彰显人民法院保护国家公园取得的成效。本次发布的十件典型案例涉及诉讼种类多、保护范围广,包括环境资源刑事、民事及公益诉讼等不同诉讼类型,涵盖了环境资源审判领域的主要范围,涉及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国家公园。
10月23日至26日,中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等到会祝贺。来自全国各地近1,800名代表和90名特邀代表参加大会。会议选举了中华妇女联合会新一届领导机构,谌贻琴当选全国妇联主席。
10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7章60条,重点内容包括: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制机制,促进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加强网络信息内容建设,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防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条例旨在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10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南海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激励广大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巾帼智慧和力量。
10月31日,国家药监局发布《药品说明书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决定在部分口服、外用等药品制剂中开展药品说明书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革试点。试点工作旨在优化药品说明书管理,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用药需求,解决药品说明书“看不清”问题。
10月31日,由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德国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共同主办的“2023·中德人权发展论坛”在京举行。来自中德两国的专家学者围绕“国际发展合作与人权保障”展开研讨交流。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左锋在致辞中表示,发展是实现人权的关键,国际发展合作对促进世界人权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1月
11月1日,2023中非合作论坛—减贫与发展会议及2023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外政府部门、国际机构、社会组织、科研院所和媒体的约150位代表参会。2023中非合作论坛—减贫与发展会议主题为“共享减贫经验,共谋合作发展”,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主办,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秘书处作为指导单位。会上发布了《非洲减贫与发展年度报告2023》,并举行了“共讲共享共行,追求美好生活”中非友好故事短视频大赛颁奖仪式。
11月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联合发布维护农村妇女涉土地合法权益行政检察典型案例。
11月3日,由湖南省委宣传部、中国外文局、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湖南省乡村振兴局主办的“十八洞”减贫与发展论坛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幕。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联合国经社文权利委员会委员沈永祥在主论坛发表主旨演讲。
11月3日,民政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五部门印发指导意见,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指导意见提出,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家庭尽责、社会参与,服务主体多元、服务方式多样、转介衔接顺畅的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格局。
11月6日,第六届中美残疾人事务协调会在北京举行。双方代表围绕残疾人教育、就业和无障碍环境建设等议题进行了经验分享和探讨。在专题会议上,两国代表围绕残疾人教育、就业和无障碍环境建设议题进行深入交流与互动。
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实践及其历史性成就》白皮书。白皮书重点介绍西藏进入新时代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社会和生态文明各领域取得的发展进步。
11月1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等有关情况。据统计,2019年至2023年9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无障碍环境建设领域公益诉讼案件7,526件,其中行政公益诉讼案件7,497件,民事公益诉讼案件29件;诉前磋商结案919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5,574件,提起诉讼73件。
11月17日,《摆脱贫困》乌兹别克文版首发式暨中乌治国理政研讨会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外文局、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乌兹别克斯坦就业和减贫部、乌兹别克斯坦发展战略中心共同主办,外文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乌兹别克斯坦出版印刷社承办。中乌两国政要、媒体、智库代表等150余人出席活动。
11月19日,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与人权培训示范企业研讨会在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举办,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唐颖侠主持开幕式,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常健教授和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强军教授致辞,来自商界、学界、社会组织等5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就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与企业人权相关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11月22日,《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西汉对照)全球首发式暨“全球治理的人类智慧”交流研讨会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成功举办。西班牙共产党主席何塞·路易斯·森特利亚、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公使屈浔等嘉宾出席活动并致辞。
11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再接再厉、久久为功,扎实深入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11月28日,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第二十届大会期间,中国常驻维也纳代表团在维也纳国际中心举办“携手推动全球发展加快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研讨会。这是“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在维也纳首次正式活动。维也纳各国际组织代表、各国常驻维也纳代表团外交官和中方官员等200余人参加研讨会。
11月29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近日印发《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推广实施方案》。方案要求,2024年,各省(区、市)针对各类别残疾人分别至少设立一个服务基地。2025年起,各省(区、市)在有条件的地区进一步建立服务基地,使更多残疾人受益。
11月3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在阿联酋迪拜开幕。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出席了仪式。
12月
12月1日,在第36个世界艾滋病日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国中到北京市调研艾滋病防治工作,慰问一线工作人员和志愿者。
12月1日,在第32个“国际残疾人日”之际,中国传媒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的“无障碍信息传播与人权保障”研讨会在京召开。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无障碍赋能残障人士:全球视角和国际经验”,来自中国、法国、蒙古、马来西亚等十余个国家的代表,共同探讨提升社会的残障包容性、推进信息无障碍传播赋能残障人士的路径方法。
12月4日,中国人权研究会在京举行“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75周年”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代表围绕《世界人权宣言》的内容精神、影响意义和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展开交流研讨,旨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全球人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发展。
12月7日,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和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共同发布《为了更加美好的世界———从人权视角看共建“一带一路”这十年》智库报告。报告全文约1.6万字,通过相关网站、期刊、社交媒体等平台以中英文面向全球发布。
12月8日,在《世界人权宣言》发布75周年之际,为纪念张彭春为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作出的重要历史贡献、促进对中国人权思想发展的深入研究,“张彭春人权思想研讨会暨《张彭春文集·人权卷》首发式”在南开大学举行。40余位人权专家学者围绕张彭春在《宣言》起草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做出的贡献展开深入讨论。
12月10日,“数字时代的人权保障”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南京召开。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人权研究会指导,东南大学人权研究院主办,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科研机构近百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鲁广锦在会上致辞。
12月12日,中国与俄罗斯在北京举行人权事务磋商,中国外交部人权事务特别代表杨晓坤同俄罗斯外交部人道主义合作与人权局局长兼人权、民主和法治问题全权代表卢基扬采夫共同主持。双方就多边人权领域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
12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强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订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2007年颁布施行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进行了修订。完善了法律责任有关规定,加大处罚力度,严厉打击器官捐献和移植领域的违法行为。
12月20日,“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新疆人权事业高质量发展”2023理论研讨会暨故事分享会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召开。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蒋建国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出席会议并作主旨讲话。本次活动由中国人权研究会指导,新疆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新疆国际传播中心主办,新疆社会科学院、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承办。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权领域专家学者、有关部门代表和故事分享人等约200人参加。
12月25日,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鲁广锦主编,吉林大学多学科团队共同合作完成的《中国式人权文明概论》由商务印书馆付梓问世。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式人权文明新形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2月28日,民政部联合14个部门印发《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了5方面18项重点任务,提出了到2026年的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