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首页>出版物>《人权》杂志

中国人权信息(2023年7-8月)

来源:《人权》2023年第5期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中国人权信息

(2023年7-8月)

  7月3日,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3届会议举行之际,中国人权研究会在日内瓦万国宫举行“中国的人权理念与实践”主题边会。有关专家在会上就中国人权教育、新疆妇女权益、西藏活佛转世制度与宗教信仰自由、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所谓“强迫劳动”的涉疆谎言、新疆的语言文字保护与发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的历史真相等话题发表了看法。

  7月4日,中国外交部人权事务特别代表杨晓坤与瑞士联邦外交部和平与人权司副司长勒芙在瑞士伯尔尼共同主持第12次中国与瑞士人权对话。中央统战部、司法部和瑞士联邦内政部、司法总局等部门代表参加。中方在对话中深入介绍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介绍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等理念成就。中方在对话中指出瑞方存在的种族歧视、司法不公及侵害难民移民、弱势群体权利保障不足等人权问题。双方均认为对话取得了增进了解、管控分歧的预期效果。

  7月10日,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蒋建国在京会见来访的台湾中华人权协会理事长高思博,就两岸人权学术交流合作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7月11日,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陈旭大使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3届会议代表70国就人工智能促进残疾人权利作共同发言。共同发言指出,残疾人是人类大家庭的平等成员。随着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实施,保障残疾人平等权益、促进残疾人融合发展日益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

  7月11日,第34个世界人口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中国主题确定为“促进性别平等,护佑妇幼健康”。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15.7/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至4.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6.8‰,均降至历史最低,妇女儿童健康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7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提高经费补助标准,并明确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根据《通知》,2023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为89元,今年新增的人均5元经费重点支持地方加强对老年人、儿童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7月14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3届会议再次通过中国提交的“发展对享有所有人权的贡献”决议。决议重申发展对享有所有人权具有重要贡献,呼吁各方在疫情后复苏进程中以新思路应对落实2030年议程中的新挑战,通过加强全球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切实加强国际合作,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和保障人权和基本自由。

  7月14日,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3届会议期间,中国人权研究会在日内瓦举办“《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三十年:中国探索与经验”主题边会。人权领域专家学者就宣言和行动纲领的中国实践、生存权与发展权理念、人权国际合作以及少数群体权利保障等议题进行了研讨。

  7月28日,《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俄汉对照)全球首发式暨“全球治理的人类智慧”交流研讨会在《俄罗斯报》媒体中心成功举办。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公使孙炜东,俄罗斯报社长巴维尔·涅戈伊察等嘉宾出席活动并致开幕辞。本次活动以线上、线下方式举行。活动由中央编译出版社主办,俄罗斯报等联合承办。

  7月31日至8月4日,多米尼克、缅甸、伊朗等25国驻华使节参访新疆乌鲁木齐市、喀什地区和阿克苏地区,与当地各族居民深入交流,实地感受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体验多元文化魅力,目睹文化传承保护。使节们普遍表示,新疆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多彩繁荣,“新疆人民正享受着幸福生活”,部分西方媒体捏造的涉疆谎言与新疆真实情况不符。

  8月4日,为办好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工作的通知》,对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工作进行部署。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以“庆丰收 促和美”为主题。

  8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3年版)》公布。与2021年的版本相比,《标准》新增了1个服务项目(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服务),提高了3个服务项目(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膳食补助、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的服务标准,扩大了2个服务项目(农村危房改造、特殊群体集中供养)的服务对象范围。这是自2021年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发布实施以来的首次调整。

  8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生态环境侵权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把实现和保护好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权益作为生态环境审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生态环境侵权法律适用问题作出系统规定。《解释》规定生态环境侵权案件包括环境污染责任纠纷案件和生态破坏责任纠纷案件,合理确定生态环境侵权案件范围,明确环境污染包括废水、废气、医疗废物、粉尘、恶臭气体等物质型污染,以及噪声、振动、光辐射等能量型污染;生态破坏包括非法采矿、乱砍滥伐等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生态破坏,以及违法引进、释放、丢弃外来物种等造成的生态破坏。

  8月15日,新疆人权事业保障与进步学术研讨会在新疆社会科学院召开。会议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论述,总结了新疆人权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化。会议指出,树立和弘扬正确人权观,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在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基础上,谱写新疆人权事业新篇章,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8月15日,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和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2023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举行。根据2023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安排,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在有关省(区、市)牵头开展集中示范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更好服务基层、惠及农民。

  8月15日,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现场,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组织编撰的《中国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2023年)》发布。这是我国首部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系统总结了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历程、方法、成果和实践案例,提出了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思路和建议。

  8月17日,中国外交部人权事务特别代表杨晓坤在马来西亚布城同马外交部多边事务副秘书长钟运来共同主持人权磋商,就各自人权理念、人权事业进展、多边人权工作等交换意见。

  8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行《无障碍环境建设法》集体采访活动,对《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进行解读,并就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由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于2023年9月1日起施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法室负责人介绍,我国在无障碍建设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但仍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如无障碍环境建设覆盖领域不全面、无障碍环境的发展不平衡,由此带来“数字鸿沟”和“服务赤字”等问题。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通过制度设计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法律依据。

  8月23日,为贯彻落实《法律援助法》,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案件办理程序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司法部发布新修订的《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规定》,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程序规定共六章46条,围绕方便群众及时获得法律援助、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质量等内容作出一系列具体规定。

  8月24日,由中国法学会组织撰写的《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22)》正式发布,这是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连续15年向国内外发布。报告全文共约5.6万字,通篇突出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系统反映了202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生动展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和监督工作,依法行政,全面深化政法改革工作,审判、检察、公安和司法行政工作,人权法治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法学理论研究、法学教育和法治宣传,涉外法治工作等。

  8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印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2023—2025年)》,部署推动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8月25日,是我国第七个残疾预防日,今年残疾预防日的主题是“预防先天残疾,守护美好未来”。202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9个部门组成残疾预防工作协调小组推进各项工作。

  8月3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退役军人事务部、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中国残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工伤康复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工伤康复是工伤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工伤职工回归社会、重返工作岗位、实现有尊严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要切实推动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工伤保险制度建设,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伤康复制度体系。

  (李  聃  整理)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