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边化发展中推动绿色“一带一路”
(中国)王辉耀
绿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底色,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符合世界经济低碳转型趋势,也是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助力全球实现“碳中和”的必然要求。根据联合国数据,如果全球坚持发展低碳经济,到2050年,全球生产总值将会提高98万亿美元,比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能够带来的效益还要高2.4%。在今后30年中,不但能节省8倍用于公共健康领域的投资成本,防止危机重演,而且可再生能源产业能给全球带来的就业数量将会翻两番,达到4200万人次。
一、多边化是“一带一路”发展题中之义
从全球化的视角看,“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主动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积极尝试,不论是倡议设计还是理念都是多边的。不过,目前 “一带一路”主要还是以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双边关系为基础,以签订谅解备忘录作为合作协议主要形式,并以发表双方政府联合声明作为支撑。这在法律层面上对两国约束力相对较弱,而且“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规定的有效期限较短,签订方可随时退出,一定程度上成为“一带一路”合作的潜在不稳定性因素。
基于近几年参加慕尼黑安全会议等国际会议感受及西方舆论对“一带一路”的偏见和误解,可以说,推动“一带一路”多边化发展有利于提高 “一带一路”规则透明度,加强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信任,同时加强“一带一路”规则的约束力,从而推动实现“一带一路”机制化、规则化、专业化、安全化、可持续发展。2013年以来,“一带一路”经历了从倡议到共识、从愿景到行动、从双边到多边,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多边化发展,在规则制定、人员构成、组织管理、项目落实等各方面实现标准化、公开化发展,可以吸引更多国家参与建设“一带一路”,拓展发展空间,为世界经济复苏发展创造更多机遇。
此前,我国生态环境部与中外合作伙伴于2019年共同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合作打造了政策对话和沟通平台、环境知识和信息平台、绿色技术交流与转让平台,对于推动“一带一路”在多边化中推进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面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在资金及标准规则等方面的实际需求,“一带一路”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或可加快推进多边化、机制化发展。
二、“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需求巨大且迫切
基础设施投资是一个全球性的需求。根据二十国国集团(G20)旗下全球基础设施中心(GIH)发布的《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展望》报告,2016至2040年,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增至94万亿美元,年均约增长3.7万亿美元。世界经济论坛2022年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到2030年之前,国际社会需要向新兴经济体投入66万亿美元全球基础设施投资。基础设施一般是大投入、长周期、公益性强的项目,往往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根据二十国集团发布报告,到2040年全球基础设施存在15万亿美元的投资缺口。
与此同时,面对严峻的气候危机,改造并建设绿色低碳基础设施也成为时代发展必然趋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的《可持续基础设施的国际良好实践原则》报告指出,发展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改善公共服务和推动新冠疫情后的经济复苏至关重要。未来几十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推进工业化、城市化面临着不断增长的基建和能源需求。按照世界银行的估算,在2030年之前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亚洲地区每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改造需要1.7万亿美元的投资。
2015年底,签署《巴黎协定》的全球各大经济体承诺将气温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 以内,各国政府也制定了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然而,根据所有192个缔约方的所有可用国家自主贡献,联合国预计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与2010年相比将大幅增加约16%。除非迅速改变这种局面,否则到本世纪末可能会导致气温上升约 2.7°C。现今的基础设施投资决策将锁定未来几十年的排放走向,并有可能决定世界实现《巴黎协定》将全球温度上升限制在低于2℃这一目标的能力。在此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加强“一带一路”沿线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将帮助相关国家和地区加速经济转型升级及迈向碳中和。
三、以亚投行为牵引加强国际开发银行绿色金融合作
资金供给不足、供需匹配难度大是国际开发性金融领域多年存在的结构性难题,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是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面对巨额投资缺口,需要整合全球可获得的融资渠道,但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有外部性强、投资规模高、周期长,以及生态环境、地缘政治风险高等特点,相较于国际开发银行资金,私营资本进入会面临较大风险及投资壁垒。
本次《意见》要求加强绿色金融合作,并指出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等多边合作框架下,推广与绿色投融资相关的自愿准则和最佳经验,促进绿色金融领域的能力建设。用好国际金融机构贷款,撬动民间绿色投资。鼓励金融机构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
亚投行成立以来在开展绿色金融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但还面临着资金不足、制度缺失和环境问题等方面挑战。亚投行行长金立群此前表示,亚投行绿色基础设施实际投资额仍远低于理想目标,亚投行的目标是到2030年用于减缓气候变化的累计融资达到500亿美元以上,到2030年所有新融资的一半将投向私营部门,私人投资者也将把资源投入到气候融资中。亚投行的资金主要是来自于各成员国的资本金,相较于国际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建设巨大资金缺口,亚投行本身可投入到绿色金融领域资金有限。同时,面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发展水平、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意识等方面巨大差异,亚投行在制定统一绿色标准方面面临巨大考验,自身经验相对不足。
就此而言,亚投行可积极构建多层次绿色金融资金来源体系,打造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机制和对话平台,推动构建绿色金融实施标准。现阶段可由亚投行牵头,联合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欧洲投资银行、伊斯兰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美洲开发银行等打造一个以国际多边开发银行为主的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共同体,形成国际多边开发银行共同贷款、共同发包、共同招标的国际化、规范化、公开透明运作体系,从而调动世界各国及跨国公司积极性,实行共商共建共享。而且随着整体资金储备更加丰厚、抗风险能力更强,国际开发银行联合起来可对中低收入国家低回报、长周期、高风险类型基建项目予以较大支持,并在世界经济低迷时期持续为基建项目注入资金,提振全球投资信心,刺激经济复苏。同时,多边开发银行的共同参与也有利于促进私营资本参与绿色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
同时,未来在条件成熟情况下或可将亚投行升级为世界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更好满足更多国家融资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更好解决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在国际多边机制下应享有制度性话语权与其对世界经济贡献及承担大国责任不相匹配的矛盾。
(作者王辉耀系全球化智库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