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欧人权研讨会现场。陈卫华摄影
来自中国和欧洲的人权领域高级官员、专家学者、有关社会组织、智库和媒体代表22日相聚在柏林万豪酒店举办的2024·中欧人权研讨会上。
在主题为“新兴权利保障:中国与欧洲的视角”一整天的会议上,六十余位来自德国、英国、瑞典、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捷克等国的专家围绕经济平等与社会权利、数字技术与人权、气候变化与人权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在致辞中表示,如何保障新兴权利已成为全球人权事业发展中的新课题。中国以法治方式保障公民网络安全和隐私权,积极推进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面对新兴权利对当前全球人权治理体系产生挑战,各国应携手合作,以“人类优先”作为新兴权利保护的基本理念,以真正多边主义避免全球新兴权利治理失衡,以开放公正凝聚共识,共同为全球新兴权利保障提供方案。
国际哲学学会和国际科学哲学院主席、克罗地亚扎达尔大学哲学教授尤雷·佐夫科(Jure Zovko)认为,应从人权角度开展文明对话,相互学习,探讨如何保护人类和人类生存条件,避免全球化可能带来的危险。
瑞典“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史蒂芬·布劳尔(Stephen Brawer)认为,最根本的人权始于生存权和发展权,没有生存和发展,人权的保障就缺乏根基,应尊重文明多样性,倡导文化平等与对话。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公使曾凡华表示,中欧在新兴权利保障方面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也面临同样的治理挑战。应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对话交流,更好地了解理解对方,寻求合作共识。中德、中欧关系的发展不仅对双方有利,也将给当前动荡的世界带来更多稳定性确定性。
德国智库席勒研究院院长黑尔佳·策普-拉鲁什(Helga Zepp-LaRouche)说,一些国家或者国家集团不择手段地维护自己的利益,给人类命运带来了严重威胁。人权是全球性议题,应通过全球合作来实现。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球三大倡议”,考虑到所有国家的利益,超越了狭隘的地缘政治。
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人权研究中心主任蒋建湘表示,不断涌现的新兴权利概念,给传统人权理论体系带来了挑战,新兴权利概念及其保护实践的多样性,是国际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深化中欧人权机构和学者间的合作交流,能够为新兴权利的理论研究与保障实践注入新的智慧。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前促进民主和公平的国际秩序独立专家阿尔弗雷德-莫里斯·德萨亚斯(Alfred-Maurice de Zayas)认为,和平是所有权利的基石,没有和平就没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和平不仅仅是战争的结束,各国应共同维护民主、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逐步消除冲突的根源,切实保障所有人的人权。
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国际法研究所前所长法比奥·马尔切利(Fabio Marcelli)表示,有人一直说战争是通向人权的手段,这是非常糟糕的,我们必须要找到另外一条道路和方法,因为战争不能作为实现人权的手段,它是侵犯人权的,它毁灭了和平,我们应该反对战争。他同时表示中国是人类重要的和平力量。
德国联邦州黑森州欧洲与国际事务部门前负责人博喜文(Michael Borchmann)也表示,在本世纪之初有很多战争爆发,导致两千多万难民流离失所,还有难以计数的死亡。发动战争有悖于尊重人身安全权这一基本的权利。
他说,中国在推动调解和平斡旋,调解俄乌冲突,巴以冲突。而其它一些大国则是在火上浇油。
保加利亚科学院国家与法律研究所、现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玛丽安娜·田(Mariana Tian)表示,人权问题一直是西方对中国施压的工具,最近中国从防御转向了主动的外宣,中国不仅坚持认为自己的发展模式是好的、可行的,包括人权的领域,而且还提出中国的人权概念是优于西方的,是有优势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权利。
德国中国文化基金会监事会主席阿克塞尔·黑格维恩(Axel Hegwein)在傍晚的闭幕词中表示:这次活动组织的特别完美,而且整个讲演者们的安排也非常完美。
他说学习人权、讨论人权就意味着要交流、要互鉴,要有观点的冲撞。他同时表示柏林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也是东西相接历史相连的地方。
“中欧人权研讨会”于2015年创立,是中欧人权领域深层次交流合作的机制化平台,此前已举办八届。本届研讨会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和中南大学共同主办,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德国中国文化基金会承办,德国明斯特大学、国际哲学学会合作举办。
2024·中欧人权研讨会现场。陈卫华摄影
2024·中欧人权研讨会现场。陈卫华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