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22日,“2024·中欧人权研讨会”在德国柏林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新兴权利保障:中国与欧洲的视角”,来自16个国家6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经济平等与社会权利、数字技术与人权、气候变化与人权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表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推动人的权利意识不断提升。这些变化一方面催生了许多新的权利,如数字人权、基因权利等,另一方面也赋予传统人权新的数字化形态,如数字经济与碳排放、网络空间的言论自由权、劳动者的离线权等。科技发展正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深刻变革,新兴权利保护问题也必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在全球化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各不相同,但是否存在我们都能接受的普世价值观?”国际科学哲学院主席、克罗地亚扎达尔大学哲学教授尤雷·佐夫科同样指出,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应该在新的背景下重新探讨人权这一问题。对人权的讨论不应只停留在纯粹抽象的层面上,还要深入研究人权的内涵,探讨可以将哪些新的人权模式作为人们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等问题。
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人权研究中心主任蒋建湘表示,当前处于权利话语高度彰显的时代,新兴权利日益被人们所熟悉和行使。新兴权利概念及其保护实践的多样性,是国际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深化中欧人权机构和学者间合作交流,能够为新兴权利的理论研究与保障实践注入新智慧。
德国智库席勒研究院院长黑尔佳·策普-拉鲁什认为,生存权是人们最根本的权利,地区战争和冲突可能剥夺这一基本权利,因此最急需关切的人权问题是要超越狭隘的地缘政治。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球三大倡议”将所有国家的利益纳入其中,超越了狭隘的地缘政治。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公使曾凡华表示,中欧在新兴权利保障方面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也面临同样的治理挑战。双方应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对话交流,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对方,寻求合作共识。中德、中欧关系的发展不仅对双方有利,也将为当前动荡的世界带来更多稳定性确定性。
据悉,“中欧人权研讨会”于2015年创立,是中欧人权领域深层次交流合作的机制化平台。本届研讨会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和中南大学共同主办,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德国中国文化基金会承办,德国明斯特大学、国际哲学学会合作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