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首页>国际交流

“中华典籍中的人权理念”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外方代表:全球人权事业需要新的“火炬手”

2024-11-21 09:32:12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作者:刘欣 赵觉珵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中华典籍中的人权理念”国际学术研讨会20日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开幕。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印度、巴基斯坦、日本等国家的200余名专家学者与联合国国际机构代表,以及国内有关部门、社会组织代表参会研讨。

曾长期从事人权工作的联合国人权高专办前特别程序机制部门负责人克里斯托弗·培修在研讨会上表示,人权的法律规范起源于西方,但欧洲并没有发明人权。他追溯中国的典籍说,孔子、孟子等中国先贤早已提出“仁治”“民贵君轻”等理念,它们均反映出人权事业的本质。

美国斯克兰顿大学教授、国际中国哲学学会执行会长庞安安的发言着重回答了一个问题:“儒家经典中有人权理念吗?”她认为,儒家经典和西方对于人权有不同的解读,儒家提出“仁者爱人”“天下大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论述,这些理念对于当下全球面临的问题依然有指导意义。

庞安安说,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贫困问题都长期没有得到解决。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22年,每10个人中就有约1个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这已经成为全球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有必要从儒家经典中寻找答案,不仅要依靠智慧进行思考,也需要行使共同的集体责任来关照他人的需求。” 庞安安表示。

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蒋建国20日表示,作为有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多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国家和民族,中国的人文底蕴无比深厚,人权文明自在其中。在中国古代社会和传统文化中,一贯强调人最为天下贵、以人为本、爱人为大、对人施之以仁,这种仁者爱人、民为邦本、富民厚生的社会价值,以及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有教无类的治理观念,还有天人合一、协和万邦、万物并育的天下情怀,无不包含丰厚的人权理念。

与会代表认为,人权观念不仅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人权事业也取得了巨大成果。培修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帮助数以百万计的人民摆脱了贫困,这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我每年都到中国来,每次都能看到中国的新发展。” 培修说。

包括培修在内的外方代表也表示,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为世界人权事业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培修在发言中提及当前全球人权事业的现状,并批评一些西方国家政府面对加沙地带出现的人道主义危机无动于衷甚至表示支持。“面对‘全球西方’以及一些地区出现的道德沦丧时,我们迫切需要一个或一些国家,或许是中国和金砖国家来接过文明的火炬,再次照亮一个更少暴力、更公正、更和平、更人道的世界的道路。” 培修呼吁。

瑞士前驻华武官、历史学家贺彼德认为,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的实施正面临挑战。除了各国内部和国际间的差异外,最大的不平等在于一些有影响力的大国拒绝承认和尊重成员国之间不同的政治制度。人权的充分落实需要一个没有任何霸权干涉的多极世界新秩序。

培修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如果中国希望为世界人权事业做出更多贡献,就必须深入挖掘自己的过去,挖掘历史财富,重申人权基本价值观和原则的根源。

培修认为,中国正在重新审视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的历史有5000年之久。如果不深深扎根在自身历史文化的土壤中,没有一棵树可以生长、繁荣、开花结果”,培修告诉记者,如果想赋予人权概念以生命,就必须从自身经历中去理解它的重要性和根源,并看到自己的道路。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