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中的未成年人保护
张建文 程艳丽
摘要:未成年人权利保护是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理念、制度和政策都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在诸多方面取得重大成就。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迎来了新进展,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风险和新挑战。应立足中国实际情况,积极调动国家、社会和市场多方力量形成保护合力,构建一个完整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闭环,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网络空间 未成年人保护 保护闭环构建
2023年,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数字资源应用广泛,覆盖教育、医疗、娱乐、社交等领域,极大便利了人们生活与工作。然而,互联网技术也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带来挑战。保障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与健康成长,使他们免受不良信息和网络欺凌伤害,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凸显数字时代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一、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面临的风险
(一)网络空间中的未成年人基本情况
1.未成年人网民规模庞大,网络普及率高。第5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6.4%。其中,10岁以下网民占比3.8%,10~19岁网民占比13.9%,19岁及以下网民整体占比近17.7%。未成年人网民规模庞大且互联网普及率高,凸显了未成年人在数字时代的重要地位。
2.未成年人触网呈现明显低龄化趋势。多项调查显示,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呈现低龄化趋势。据《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小学生在上小学前首次使用互联网的比例达28.2%,初中、高中及中职学生上小学前接触互联网的比例约为20%。《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显示,10岁前触网的未成年人占比44.6%,而10岁后开始触网的比例达到38.3%。这表明,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日益低龄化,对他们的成长、教育和社会化产生深远影响。
3.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成年网民学习、娱乐、社交的重要工具。据统计,88.9%的未成年网民在2022年前半年经常利用互联网学习,广泛汲取知识和信息。在娱乐方面,互联网为未成年人呈现多彩世界,38.7%的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上观看视频,63.0%的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上听音乐。社交上,互联网构建广泛社交网络,53.4%未成年网民经常网上聊天,使用社交网站等平台比例较往年上升。
(二)网络空间中未成年人面临的风险
1.网络欺凌,即一种利用互联网或移动设备等数字平台,对未成年人实施恶意、无端的言语或行为攻击的现象,导致他们在网络环境中遭受威胁、恐吓或权益侵犯。这种行为形式多样,包括但不限于公开羞辱、恶意评论、私密威胁,甚至更为恶劣的网络暴力行为。
2.不良信息,指那些违背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可能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造成负面影响的内容。在网络空间,这类信息呈现多样化形式,涵盖暴力、色情、赌博、毒品、恶意软件等。这些信息不仅有害,还常常隐藏诱惑和误导,易于对未成年人产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双重伤害。
3.隐私泄露,即未经许可的个人信息被不当获取、公开或利用,从而造成个人隐私权被侵犯的现象。在网络空间中,隐私泄露形式多样且后果严重,诸如个人身份详情、地理位置、通信记录以及网络行为等内容均可能遭到非法获取和滥用。
4.网络成瘾,即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出现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网络成瘾已成为数字时代未成年人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
5.网络诈骗和盗窃形式多样且难以察觉,涵盖虚假广告、钓鱼网站以及恶意软件等多种方式。由于未成年人通常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敏锐的辨识能力,他们往往成为诈骗者的首选目标。例如,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他们可能会遇到假扮明星或亲友的诈骗者,在不知不觉中泄露个人信息或财产。
二、在网络空间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新进展
(一)立法层面
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增设“网络保护”章节。2023年10月6日,国务院公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实施,要求建立网络欺凌预警、监测和处置机制,制定科学规范管理不良信息,构建个人信息特殊保护机制,防治网络成瘾,防范网络诈骗和盗窃行为。
(二)行政层面
1.制定发展规范,优化数字化发展环境。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就优化数字化发展环境,《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要求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立法统筹协调,研究制定数字领域立法规划,及时按程序调整不适应数字化发展的法律制度。
2.推动未成年人模式全范围覆盖。2023年8月2日,国家网信办公布《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要求推动青少年模式升级为未成年人模式,并扩大其覆盖范围,从APP拓展至应用商店和移动智能终端,以实现软硬件的三方联动。
3.净化网络空间,深入开展网络生态治理。2023年,我国互联网信息管理监督部门从年初便启动了一系列专项行动,如“清朗·2023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严管网络欺凌、网络沉迷等问题,加大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
(三)司法层面
1.司法解释明确了隔空猥亵犯罪治理规范。2023年5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强奸、猥亵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隔空猥亵将以强制猥亵罪或猥亵儿童罪定罪论处。
2.指导性案例和典型案例推动网络空间犯罪诉源治理。通过发布一系列指导性案例和典型案例,推动网络空间犯罪诉源治理,增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合力。此外,新兴业态治理未成年人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展示了我国司法机关在保护未成年人免受新兴业态潜在危害方面的决心和行动。
三、未来趋势展望
(一)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法治体系
法律是保障未成年人网络权益的基础。立法方面,《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了多项关键议题,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提供法律支撑。《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期望构建完善的网络保护机制。实施这两部法律法规需加强普法、建立监督机制、强化跨部门合作。执法方面,需专门机构统筹规划管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司法方面,要为保护未成年人网络权益提供法律援助,严惩网络违法行为。
(二)积极发挥社会力量构建保护屏障
社会力量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中作用重大。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可进行监督与救援,鼓励举报网络有害内容,为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学校应提供安全网络环境,监督学生上网行为。家庭方面,父母需关注孩子网络活动,增强自身网络素养,保护孩子免受网络不良信息侵害。
(三)依托市场建立保护闭环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需市场广泛参与,构建保护闭环。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推动青少年模式和未成年人模式等技术开发,保护青少年用户。同时,标准化建设对行业发展至关重要,鼓励互联网企业牵头制定行业标准,促进行业规范与健康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作者简介:张建文,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程艳丽,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来源:《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