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首页>出版物

2024人权蓝皮书 | 伍科霖: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成就与展望

2024-12-30 09:20:39来源:仁之言作者:伍科霖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成就与展望

伍科霖

摘要:自2011年以来,我国已在14所高校设立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的发展进步,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践行《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基本精神的直接体现。这些基地在开展人权理论研究、加强人权教育培训、提供咨政建言、促进国际人权交流合作、推动人权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对促进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人权 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  人权教育  智库建设  话语权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与时俱进

中国高度重视人权教育,自觉践行《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基本精神。自2011年以来,中国已在14所高校设立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此外,还有越来越多的人权研究机构也在承担着对外宣传中国人权立场、维护国家利益,对内开展人权研究、教育、培训的任务。可以看出,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与时俱进的:

第一,尊重和保障人权已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人权智库和人权研究基地建设,着力培养一批理论扎实、学术精湛、熟悉国际规则、会讲中国人权故事的高端人权专家队伍。”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首次就人权基地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为推进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二,就四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对基地的要求而言,其目标已经从最初的“成立基地”,到“发挥作用”“规范工作”,再到当前的“加强智库建设”,既体现出基地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不断升级,又体现出基地发展与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程是同频共振的。

第三,这三批基地在人权教育培训、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也在不断扩展,从过去进行一些思想、理论上的探讨和教育培训工作,到现在既为我国的人权事业建言献策,同时也在国际人权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人权研究成果显著

各基地充分依托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努力提炼原创性概念,积极发展我国人权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一是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重要论述的研究阐释。2023年,各基地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重要论述的阐释工作,强化对其原创性概念、重大意义、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的研究,将党中央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最新指示和战略部署贯彻到人权教育、科研、培训等方方面面。

二是不断聚焦人权研究方向。打造学术品牌,塑造学术竞争力,推动中国人权理论体系化建设,积极参与到国际人权研究的交流与对话当中。

三是加强人权理论研究。2023年,各基地在人权理论研究方面成果显著,涉及的领域和议题广泛。据不完全统计,出版人权类专著30本,在国内人权期刊发文38篇,在其他领域期刊、报纸发文150篇,推动我国人权理论研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体系化。在研究目标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重要论述为根本指导;在研究方法上,以跨学科互嵌、互鉴和融合为特征,逐步从学科内部交叉向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转型;在研究方向上,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为导向推进人权理论研究,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战略实施、国际人权事业作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贡献。

三、人权智库建设心系民生与国计

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是人权研究的“高地”,也是助力党和政府制定、实施、完善人权政策的重要智库,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为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献策进言。

一方面,各基地坚持以调研和社会实践为主,主张用鲜活的事例、访谈来讲述中国人权故事,真实展现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步以及未来挑战。2023年,各基地参与撰写人权蓝皮书共15篇,提交咨政报告不少于87份,还通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网、CGTN等媒体发表人权观点,及时回应国际质疑。

另一方面,在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各基地在国际人权传播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用事实驳斥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人权状况的歪曲指责和攻击,揭露部分美西方国家在人权问题上搞双重标准和霸权主义的虚伪实质。有的基地研究拆穿了国外敌对势力的谎言,以澄清事实,说明真相;有的基地则真实揭露了部分美西方国家的人权灾难行径,使国际社会了解其真实的人权状况。

四、人权对外交流促进广泛共识

各基地在从事人权理论研究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寻求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搭建高端人权研究平台。以中国人权研究会作为主办方,各基地负责承办的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对外传播中国人权话语,尝试在充满纷争、偏见、嘈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凝聚国际人权话语共识。一方面,来自各基地的专家学者成为这些论坛上传播中国人权理念、介绍中国人权理论的主要代表;另一方面,各基地也积极举办、承办国际学术研讨会,扩大同外界的交流,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权事业的了解。

一是大力举办国际人权论坛和研讨会。2023年,各基地共举办人权类论坛、学术研讨会不少于46次,举办涉人权讲座不少于78次,参与国内涉人权论坛、研讨会不少于150次。

二是积极参加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相关会议并承办主题边会。2022年—2024年,各基地承办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主题边会不少于16次,为“推动构建公平正义、合理有效的国际人权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开放窗口。

三是加强与国外的人权交流与探讨,共同为当前国际人权领域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之道。

五、推动人权教育与人才培养

人权研究与人权教育是当代中国人权发展的重要支点,党和国家政策是重要基础,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在其中发挥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通过科学化、体系化的人权教育,各基地正在培养一批国际人权理论变革的引领者、国际人权规则制定的参与者和国际人权机构的决策者等高端人才,推动中国人权话语的国际传播。

一是创建科学性、体系性的人权教育,把人权知识、人权观念、人权课程、人权专业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为所有人赋权增能。

二是大力培养国际化人权人才。各基地正在积极实施人权外交官培养工程,选送学者或学生进入国际人权机构观摩实习工作,打造一批具有高质量、高水准、复合型、国际化人权人才。

三是广泛开展社会性人权培训,尤其是在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中小学等深入普及人权理论知识。这些培训对高端人才培养、推动全社会逐步形成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良好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六、未来展望

当前的国际人权舆论环境与之前相比,已然发生了显著的、深刻的变化,人权教育与研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加强人权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还需要在未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扎实推进当代中国人权观研究和话语体系建设;二是加强多层次的交流交往合作;三是不断提升应对重大问题的能力,为党和国家制定、实施人权政策提供思想库。

新时代、新征程,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必将在构建中国人权理论体系、提供咨政建言、普及人权知识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为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和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提供进一步的智力支持、思想养料和文化底蕴。

作者简介:伍科霖,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讲师。

来源:《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2024)》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