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星街里还传来巴扬琴声吗?阿力克桑德拉的面包房,列巴出炉了吗……”2024年,一曲来自新疆的《苹果香》风靡线上线下。伴着《苹果香》的悠扬旋律,漫步在伊宁市六星街,随时随地可能邂逅一场“音乐会”“舞蹈节”。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区。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哈萨克族的黑走马、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蒙古族的长调民歌……来了新疆,一定会被这儿天生的“音乐细胞”与“舞蹈基因”所吸引。
晨曦微露,喀什古城文艺表演已拉开序幕。演员们跳起欢快的舞蹈,热情欢迎着四海宾朋。午后时分,又开启一场街头艺术秀。待到华灯初上,一场大型实景演出正在上演。
“现在世界各地的游客都想来看看电视上这个漂亮又热闹的地方。”喀什古城里的阿卜杜拉大叔笑着说。老人家把自家小院改造了一番,摆上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向游客们讲述古城旧貌换新颜的故事。
天山南北,一场场精彩的文化盛宴正“纷至沓来”。
2024年8月,来自全国各地的47支民间艺术团队,约1800名民间艺术表演者齐聚乌鲁木齐,共同开启了一场民间艺术之旅——首届中国新疆民间艺术季。浙江的长兴百叶龙、河北的扇舞中幡、辽宁的高跷秧歌、上海的奉贤滚灯……各具特色的节目纷纷亮相,让新疆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全国各地的优秀民间艺术。
“我们可以平凡,但绝不可以平庸!”2024年12月13日晚,由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创演的话剧《平凡的世界》,在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大剧院演出。悲欢离合的爱情和亲情,年轻人不屈的奋斗历程,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深深感染了现场每一个人。其间,新疆本地艺术院团创演人员与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就加强交流合作进行研讨,用精品舞台剧目的“走出去、请进来”,推进新疆舞台艺术创作再结硕果。
以文学的名义,相聚天山脚下。同样是在去年12月,首届天山文学奖颁奖典礼在乌鲁木齐举行。获奖者中,既有成名已久的大家、数十年扎根边陲的兵团作家,也有来自草原的牧区姑娘、奔走于基层一线的记录者,他们无一例外都深深扎根于新疆这片多民族聚集的文化沃土中。近年来,新疆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繁荣文学创作和加强优秀作品激励,多民族作家各显艺术风采。
文以化人,艺以通心。如今,广泛开展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正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的一根根温暖的线。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芳草湖农场文化中心,“迷糊戏团”正在排练演出。欢快动听的乐曲伴着诙谐幽默的戏词,赢得台下观众阵阵掌声。“迷糊戏团”以非遗迷糊戏为名,剧团中24人由各年龄段人员组成,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10岁,其中15人为小学生。
“曲还是原来的曲,调还是原来的调,词却有所变化。把党的好政策、兵团的大变化、职工群众的好生活写进了唱词里。”新疆迷糊戏第五代传承人狄光照对发扬光大迷糊戏充满信心。
在塔城地区乌苏市塔布勒合特蒙古民族乡,冬雪无法阻挡“群众村晚”的热潮。沙力搏尔式摔跤、叼羊比赛、马上拾“银”、“姑娘追”表演……一系列接地气、聚人心的“民俗文化+体育活动”,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新活力。“现在是农闲时间,早早出门来看看我们自己的‘村晚’。”村民依登苏林说,“村子不仅变得热闹了,邻里之间的感情还拉近了。”
库姆孜的悠扬、陶笛的纯净、口弦的古朴……静静回荡在耳边。从《草原之夜》《达坂城的姑娘》唱到《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从《西海情歌》《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唱到《苹果香》,民族团结的乐曲从乡村小舞台传到都市大剧院。文化润疆的春风正徐徐吹过每一个角落,温润着各族群众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