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首页>《说人权》>报道

霸权黄昏下的“退群狂欢”:透视美国二度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政治逻辑

2025-02-07 13:50:50来源:中国人权网作者:荻斯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在2025年2月4日这个充满象征意味的时间节点,特朗普政府再次以戏剧化的姿态宣布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这距离其2018年首次"退群"不过七年光景。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访美的镁光灯交相辉映,这场政治双簧不仅暴露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深层困境,更折射出单边主义者在霸权黄昏期的战略焦虑。

“退群2.0”:政治表演背后的霸权逻辑

此次退群绝非孤立事件,而是特朗普政府精心编排的系列剧集最新篇章。从《巴黎协定》到伊核协议,从世卫组织到教科文组织,美国在过去十年间上演了国际舞台罕见的"反复横跳",累计退出至少10个重要国际机制。这种"退群成瘾"症候群,本质上是新保守主义对国际秩序重构的绝望反抗。

共和党保守派团体在"2025计划"中赤裸裸地提出,要将国际组织的合法性与其银行账户挂钩,推行"按绩效付费"的霸权付费模式。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博尔顿更直言,美国的"钱包"才是迫使联合国改革的终极武器。这种将多边机制降格为"付费俱乐部"的逻辑,暴露出美国既想维持全球主导地位,又不愿承担国际责任的矛盾心态。

人道灾难背后的地缘博弈

行政令中关于切断近东救济工程处资金的决定,将580万巴勒斯坦难民的生存权变为政治筹码。该机构自1949年成立以来,承担着为中东难民提供食品、医疗和教育的关键职能,美国资金占其预算的三分之一。当特朗普在佛罗里达庄园签署命令时,约旦河西岸的难民儿童可能正因药品短缺在生死线上挣扎——这种残酷反差恰是美国"人权卫士"面具崩解的最佳注脚。

选择在内塔尼亚胡访美当日宣布决定,暴露出特朗普政府将人道主义援助彻底工具化的算计。这种操作既是对以色列右翼势力的政治献金,也是对2024年大选期间犹太财团支持的投桃报李。正如美国提名常驻联合国代表斯特芬尼克所言,打击所谓"反犹主义"不过是遮掩地缘战略的遮羞布。

信用破产与制度韧性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在挥舞"退群"大棒的同时,正深陷国际信用危机。截至2024年底,其拖欠联合国经常预算6亿美元,维和经费20亿美元,连续多年蝉联"老赖榜"榜首。日内瓦总部曾因美方欠费导致断电四周,工作人员不得不在黑暗中处理全球人道危机——这幕荒诞剧恰是美式霸权的绝佳隐喻。

但国际社会并未因此陷入瘫痪。世卫组织通过柏林峰会筹集8亿美元应急资金,教科文组织加速会费结构改革,欧盟推进"战略自主"计划,金砖机制扩容至15国。这些动态印证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判断:多边主义的制度韧性足以抵御任何单边主义风暴。

双重标准下的人权悖论

美国对自身人权污点始终采取"选择性失明"策略。关塔那摩监狱持续二十余年的虐囚丑闻、边境拘留中心移民儿童的铁笼生活、年均超4万起的枪支暴力死亡案例,这些都在拷问着"人权教师爷"的道德合法性。而当国际社会试图通过普遍定期审议机制进行监督时,美国立即以退群作为回应——这种"我可以批评你,你不能监督我"的双标做派,彻底撕碎了其道德伪装。

对以色列的偏袒更是将双重标准推向极致。在联合国通过的86项批评以色列决议中,美国动用否决权达45次,这种对国际法的公然践踏,使得人权理事会沦为地缘博弈的牺牲品。

历史车轮前的螳臂当车

特朗普政府的二次退群,恰似霸权黄昏下的最后一支探戈。当美国沉迷于"退群"带来的短暂快感时,全球南方国家正在金砖机制、上合组织等平台重构国际话语体系。从欧盟"战略自主"到东盟中心性建设,从非盟《2063议程》到拉美左翼浪潮,世界正在用行动证明:国际政治不是特朗普的高尔夫球场,这里没有"终身会员制",只有永不停息的历史车轮。

这场退群闹剧终将沉入历史尘埃,但它留下的启示振聋发聩:任何将人权政治化、将治理工具化、将秩序私有化的企图,都不过是霸权挽歌的变奏曲。当黎明穿透黑暗,多边主义的光芒终将照亮人类共同价值的星空。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