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课题。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阐明了环境与民生的关系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要求,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人民情怀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的鲜明品格。
深刻阐明环境与民生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强调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承认自然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预见性地发现人类的生态需要,为理解人与自然辩证关系提供了理论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不仅关系经济发展质量,而且攸关每个人的生活品质;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些重要论断阐明了环境与民生的内在一致性和关联性,指明了生态环境在民生改善中的重要地位,深化和拓展了传统民生概念,革新了对环境与民生关系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有力彰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这些重要论断科学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等根本问题,深刻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要求,赋予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呈现新的时代活力。
创新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明特色。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这些重要论断把握人民愿望、集中人民智慧,从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层面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人民指向,实现了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的批判性超越。
新时代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集中力量攻克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努力做到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生态环境效益。
一大批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解决。进入新时代,我们党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深入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敢啃“硬骨头”、专攻“老大难”,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截至2024年6月,第一轮督察及“回头看”整改方案明确的3294项任务,完成率达98%;第二轮督察整改方案明确的2164项任务,完成率超79%;第三轮第一批、第二批督察整改正在扎实推进中。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盼,督察共受理转办32万多件信访举报,绝大多数已办结或阶段办结,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生态环境领域的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持续增加。新时代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9.3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为87.2%,已连续5年达到了86%以上,我国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全国地表水优良断面比例由2015年的64.5%提高到2024年的90.4%,已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保持Ⅱ类。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3.7%,“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不断展现。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土壤污染风险得到基本管控。
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幸福生活增长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不只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社会财富。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通过提供生态公益岗、加大生态补偿及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等,着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更多群众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与此同时,中国已建成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全球最大的绿色信贷市场和第二大的绿色债券市场,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环境产品出口国,绿色已经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新动力、新引擎,在共同富裕中的作用越来越强。
让良好生态环境持续为人民增添福祉。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还是在一个低水平上的提升,离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离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全面落实精准、科学、依法治污要求,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实现由量变到质变。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践行党的使命宗旨的政治责任,把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打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补齐民生短板,走好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之路。
让美丽中国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幸福之源,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内涵。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顺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态环境的新期待,以更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面改善和根本好转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我们党的鲜明底色和成功法宝。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用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深入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让生态文化在全社会扎根,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念,推动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为建设美丽中国凝心聚力。
(作者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