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2月24日至4月4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8届会议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作为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具有特别咨商地位的非政府组织,中国人权研究会围绕信息化建设助力人权司法保障、中国企业出海践行性别平等与妇女权利保护、中国新疆住房权保障新成就、中国西藏各族群众的文化权利保障、美国枪支暴力阴影下的儿童权利危机等议题向会议提交了书面发言。仁之言将逐篇登载,以飨读者。
中国企业出海践行性别平等与妇女权利保护
2025年是《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通过30周年,作为东道国,中国始终以《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的目标为指引,将性别平等嵌入中国企业海外实践,将妇女赋权与性别平等融入企业人权责任,为实现发展与人权的结合提供了创新思路。
第一,推动就业和技能培训相结合,实现女性“经济赋权”。中国企业注重文化敏感性与本地化合作,在不同文化与宗教背景下,通过社区对话与合作逐步推动性别平等,确保措施的可接受性与效果。中国企业在海外项目中积极践行联合国《工商企业与人权指导原则》(UNGPs)。2024年,中国中铁在非洲亚的斯亚贝巴轻轨项目中,设立了“女性优先就业计划”,提供1000多个技术岗位,并通过专项技能培训,帮助女性进入传统男性主导的领域。2024年,在中国电力建设公司负责的老挝南欧江水电站项目中,企业优先雇佣女性工人,为当地女性提供教育和技能培训。
第二,推动教育与数字赋权相结合,缩小“数字性别鸿沟”。中国企业积极推进数字经济领域的女性赋权计划,为全球女性提供教育资源和技术支持,帮助她们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实现自我突破。2024年,科技企业华为在东南亚推出了“女性数字技能提升计划”,为2000多名女性提供免费电商、编程和数据分析培训。其中,超过800名女性通过项目实现在线创业,逐步摆脱贫困。阿里巴巴为期五年的“数字木兰”计划(2020-2025年),计划在5年内覆盖全球5000万女性,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女性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参与度和竞争力。该计划每年提供1万亿元贷款资金支持女性创业者,设置专项100亿免息贷款,用于帮助女性小微创业者。与此同时,在海外开设100个数字经营课程,计划培育100万名女性数字化管理师,为有关国家贫困地区女性提供10万次就业机会,显著促进乡村女性就业平等。
第三,加强女性健康与安全保障,优化女性工作和生活环境。企业通过与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及当地政府的协作,设计针对女性需求的赋权项目,确保其长期性与可持续性。像阿里巴巴、华为、字节跳动等大型企业,在“出海”项目中纷纷关注女性员工的“家庭友好型”政策,不少中国企业在海外设立子公司时,在法定产假基础上延长产假时间,灵活工作制度。中国企业不断加强在健康和安全领域的投资,建立国际化的女性权益保护机制,完善反性骚扰政策和职场举报渠道,为女性营造安全、健康的工作与生活环境。2024年,中国交建在南亚项目中设立了女性举报机制和职场安全守则,设立接受职场性骚扰举报的专门机构,与当地社区合作开展反性别暴力宣传活动,与当地妇女组织合作,为暴力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和心理支持, 推动反性别暴力意识的提升。
第四,加强女性决策参与和领导力,提升性别平等深度。中国企业将性别平等嵌入企业管理体系,通过培养女性管理者和领导力计划,增强妇女在决策中的话语权。根据《金砖国家女性发展报告(2024)》,在决策管理方面,中国女性董事的比例疫情之后稳步提升。印尼佳步项目是中国石油在印尼的主力生产项目,中层领导女性占比超1/4。根据贝恩公司和史宾沙联合发布的智库报告,女性在中国企业高层管理者中占比30%,并在控制型、表现型和温和型属性上略高于男性,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海尔集团在其全球化运营中,注重女性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在海外市场,海尔通过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发展机制,鼓励女性员工参与管理和决策。海尔美国分公司的女性高管比例达到40%以上, 显著提升了女性领导力。
未来,我们呼吁跨国公司在气候变化与数字经济等更多领域融入性别视角,如为全球女性提供更广泛的技术支持与发展平台。通过推动女性在企业管理和全球治理中的参与,中国企业将为全球性别平等事业提供更多实践经验,发挥更多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