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2月24日至4月4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8届会议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作为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具有特别咨商地位的非政府组织,中国人权研究会围绕信息化建设助力人权司法保障、中国企业出海践行性别平等与妇女权利保护、中国新疆住房权保障新成就、中国西藏各族群众的文化权利保障、美国枪支暴力阴影下的儿童权利危机等议题向会议提交了书面发言。仁之言将逐篇登载,以飨读者。
信息化建设助力人权司法保障
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为国家的司法审判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中国司法工作始终坚持尊重和保障人权,积极推动法院工作信息化建设,探索推动审判方式、诉讼制度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的新途径。中国的人权司法保障已经步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阶段,并伴随信息技术迭代日益向纵深发展。
中国法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随着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的扎实推进,人工智能、5G网络、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与法院业务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便民服务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人民法院推进互联网司法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互联网时代司法新需求,通过创新司法模式,重塑审判流程,优化便民机制,完善裁判规则,有效降低群众诉讼成本,丰富解纷渠道方式,提升案件审理效率,维护群众网络空间合法权利。
各级法院在推动法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吉林省延吉法院推动诉讼服务集约化、信息化管理,探索立案清单式管理模式,整合“诉讼+执行+办公窗口”统一管理,升级导诉台,实现案件查询、便民服务二合一。山东全省三级法院网络平台集成整合为山东法院电子诉讼服务网,打造以山东法院电子诉讼服务网、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为主体,诉讼服务公众号、诉讼通、“爱山东”政务服务App等为补充的多位一体、一网通办在线诉讼服务新模式。重庆“云上共享法庭”用科技赋能庭审,以庭审管理一体化、规范化、标准化为目标,融合了5G切片网络技术和安全视频交换平台,保证了线上诉讼活动的安全性、规范性、严肃性。
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机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人民法院不断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庭审实质化;全面贯彻证据裁判原则,不断建立健全冤假错案有效防范和及时纠正机制。有序开展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工作。加强人格权司法保护,落实人格权侵害禁令制度。贯彻落实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反家庭暴力法,出台加强人身安全保护令意见。认真贯彻实施国家赔偿法,加强司法救助工作等。
司法网络平台建设日趋完善。人民法院建设审判流程、庭审活动、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四大公开平台。截至2025年1月15日,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累计访问量达13亿次;各级法院通过中国庭审公开网公布2320.3万个案件庭审视频,访问量达到888.4亿次;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公布中的失信被执行人851万个,累计完成网络拍卖223.3万件,总成交金额30332.2亿元,为当事人节省佣金925.6亿元。在线上平台的助力下,当事人足不出户就能实现知情权、监督权等权利。
“数字法院”建设全面推进,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信息网络技术对各类审判信息资源进行规范化管理和统计分析,统一裁判尺度特别是刑事证据标准,促进类案同判和量刑规范化,防范冤假错案发生,保障当事人获得公正审判。“数字法院”建设侧重于技术层面对法院工作的全方位改造,目标是支持全业务网上办理,实现全流程审判执行要素依法公开,面向法官、诉讼参与人、社会公众和政务部门提供全方位智能服务。
数字时代的司法模式具有重要的人权保障作用。中国切实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科技深度赋能司法工作,实现数字技术与公平正义的有机契合,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